首页 理论教育 诠释学为DJP教学提供了本体论范式

诠释学为DJP教学提供了本体论范式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诠释学从方法论上升到本体论后,主要关注的就是人的理解,这就为DJP教学中人的理解提供了深厚的本体论范式。DJP教学中人的理解包括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我们在DJP教学中提出要“高度尊重学生”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DJP教学中师生的相互理解是指师生之间通过相互对话、相互倾听、相互尊重达到彼此理解,从而实现意义创生的过程。

诠释学为DJP教学提供了本体论范式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成“人”,而“成人”的过程就是相互理解的过程。哲学诠释学指出,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即人以理解的方式存在。因此,教育离不开对人的理解。诠释学从方法论上升到本体论后,主要关注的就是人的理解,这就为DJP教学中人的理解提供了深厚的本体论范式

DJP教学中人的理解包括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

1.自我理解

“自我理解就是主体消除误解与障碍实现自我发展。”[15]在DJP教学中,通过讲解对话暴露自己的思想观点,在经受他人的质疑、批判后,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在世界进行反省与感悟,这样既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又消除误解与障碍,进而改进自己的筹划,完成自我理解,实现自我发展。

2.相互理解

相互理解是在交往对话中完成的,它包含师生之间的理解和学生之间的理解。(www.xing528.com)

第一,师生之间的理解。师生之间的理解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师生的相互理解。

哲学诠释学关注人的“此在”本身,揭示人的存在方式,这对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具有根本性意义。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有自己主体性的人的存在。学生是有丰富情感世界、兴趣爱好和自主性与能动性的鲜活的生命体,而不是单纯只会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我们在DJP教学中提出要“高度尊重学生”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其次,要把学生看作有自己独特性理解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理解,理解学生的特殊背景,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理解学生,并最终在跟学生的交往对话中与学生的视域融合,实现教学由单纯的对知识的理解进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理解中实现教育对学生的意义生成。因此,我们提出要“充分信任学生”就是基于对学生的这种理解。

在DJP教学中师生的相互理解是指师生之间通过相互对话、相互倾听、相互尊重达到彼此理解,从而实现意义创生的过程。“对话是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16]师生理解的实质是师生对话,通过对话,师生之间精神相遇、心灵沟通,在彼此“敞开”和“接纳”的过程中,师生相互理解对方,在理解中创生出新的意义。传统教学缺少对话,缺少师生的相互理解,致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教育教学的效果不佳,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师生对立。DJP教学要求把学生真正当作“人”看待,为此,我们提出“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达到发展。

第二,学生之间的理解。哲学诠释学认为,人的理解存在是在生活世界中相互理解后到达与他者共同拥有。在功利性学习中,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而保守自己的方式方法以防别人超越自己,学生之间没有实质性的交往与对话,由此造成彼此不能相互理解。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之间既不能传播自己的思想,又不能了解他人的想法;既不能展开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锋,又不能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因此,在DJP教学中,我们将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教师和同伴在认真倾听后,针对有关问题进行提问、质疑和争辩,从而相互走进了对方的心灵,达到了相互理解。这样,“一方面,理解是获取被理解的过程;另一方面,理解的过程也是自身形成的过程”[9]

综上所述,DJP教学就是师生在相互理解、理解自我和理解文本的同时不断发展自己,以提高自身素养和生命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DJP教学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运用想象力来从事知识学习、生命意义创造和意义分享的过程。DJP教学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是“我—它”的主客二分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平等主体的“我—你”关系;DJP教学中人与知识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为中介的单向灌输关系,而是一种视域融合的意义生成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