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密20世纪40年代重庆水灾救治研究

解密20世纪40年代重庆水灾救治研究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揭示20世纪40年代水灾发生发展的规律、成因及其影响,需要对生动丰富而具体的灾情史料进行简化处理,以明了灾害的频次、强度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城市型水灾损失最为严重,其损失不仅有物资损失,还有声明财产的较大损失。表2.3 1940—1949年重庆的水灾概况⑥ 重庆市江北区志编撰委员会.重庆市江北

解密20世纪40年代重庆水灾救治研究

为了揭示20世纪40年代水灾发生发展的规律、成因及其影响,需要对生动丰富而具体的灾情史料进行简化处理,以明了灾害的频次、强度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2.1.1 水灾类型

重庆水灾类型可大致分为洪水及涝渍两类。 洪水引起的直接灾害特征是以短期淹没为主,多发生在地表溪流或江河沿线,灾区呈带状或串珠状分布。

按照洪水发生的主要来源分布,水灾有江河型与山溪型两种。 按照灾害发生的地域来分,水灾又氛围城市型与山野型。 城市型水灾损失最为严重,其损失不仅有物资损失,还有声明财产的较大损失。 按照水灾成因来分,有暴雨型、堰塞型及融雪型三类。 重庆水灾多以江河型、城市型、暴雨型和融雪型为多发,且地域宽广,多发生在6—8月间。 此期间,重庆属于多雨季节和珠穆朗玛峰的融雪季节。 重庆雨季集中在夏秋,年降雨量为1000~1100毫升。 尤以夜雨为多,别有一番情趣,历代诗人常以“巴山夜雨”为题吟诗填词。

重庆江河型洪灾的特征,首先发生于较大江河沿岸,重庆主要有长江嘉陵江。 在嘉陵江流域易受水灾的是北碚和重庆市区、江北。 在长江干流沿岸主要有巴县、重庆市区。 长江和嘉陵江的河道的功能,以宣泄洪水为主,如果洪水流量超过河道行洪能力,则将从河槽中向两岸漫溢,如果暴雨和洪水强度继续增大,则灾害将不断加重,尤其是在多条河道的汇合处,这种泛滥不仅涉及左右两岸阶地,而且还会在河道狭窄段或顶托段向上游倒灌,因此成灾范围虽以线状为主,但亦可在局部形成片状灾区。 其次,江河型洪灾另一特特征,是因洪水来量浩大,使人惊心动魄,常有“一片泽国”“洪涛汹涌”等状语[1]。 比如长江、嘉陵江沿岸有民间自发刻记洪灾情况的岩刻、碑记等。 民间还有一些洪水歌谣。 如江北县(现重庆市渝北区)舒家乡写字岩有歌谣:“庚午洪水任滔天,窟处朝居有万千,鳖蟹随浪游户内,鱼虾逢浪至庭前[2]。”

民国时期重庆的山溪型洪灾多发生于山区与丘陵地区交界的河流上。另外,由于这些地区的溪流,坡陡流急,如暴雨强度较大的情况下,因汇流时间短,洪峰形成快,破坏力特强,并具有突发性,危及成片居民点或乡所,甚至危及城镇。 山溪型洪灾往往是江河型洪灾的前奏,当多处发生山溪型洪水汇入大江大河,江河沿岸很快会相继成灾[3]

涝渍是绵雨或洪水引起的次灾害,特征是时间有长有短,主要发生在地表排水不畅及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灾区多呈片状。 造成洪涝灾害的大雨或暴雨,多发生于6—9月;重庆因连绵雨所致涝灾,时间主要出现在秋季或夏秋之交,有时也会出现在春季或春夏之交,特别是5—6月和10—11月,大小春收种交替季节,常伴随阴天连续出现,对农业生产多有不利影响。 涝灾带来的影响有五个方面:一是农田受淹后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甚至无收。 二是物资器材受到浸湿,影响使用寿命,甚至报废。 三是各类建筑物受水后影响自身强度,以致产生各种病害及隐患,严重者可发生倒塌,导致人身伤害。 四是洪涝带来泥沙秽物,到处泥泞,给人民生活及社会生产带来不便。 五是导致病菌繁殖,甚至产生传染病流行的严重事件[4]

2.1.2 洪灾的时空分布概况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历来是水灾频引之地区。 但是在古代,虽然重庆在古代的战略地位比较重要,水灾较多,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重庆因偏处西南一隅,重要性凸显不够,加之受当时人们对重庆水灾重视程度的影响,古代官书关于重庆水灾救济的记录和研究较少。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重庆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地位的不断提高,有关重庆水灾记录的史料逐渐增多,具体情况请看表2.1至表2.3。

表2.1 1840—1911年重庆的水灾表

水利部长江委员会,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博物馆.四川两千年洪灾史料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72.

② 《四川两千年洪灾史料汇编》第81页,转引《巴县志》事记,民国二十八年版。

③ 四川省巴县志编纂委员会.巴县志[M].重庆出版社,1994:9.

④ 重庆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总编辑室.重庆市志(第一卷·地理志)[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43.

续表

① 四川省巴县志编纂委员会.巴县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0.

② 重庆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总编辑室.重庆市志(第一卷·地理志)[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48.

③ 《四川两千年洪灾史料汇编》第100页,转引《清实录》,1936年影印版。

④ 江北区旱灾年表.//重庆市江北区志编撰委员会.重庆市江北区志[M].成都:巴蜀书社, 1993:13.

⑤ 重庆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总编辑室.重庆市志(第一卷·地理志)[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51.

⑥ 重庆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总编辑室.重庆市志(第一卷·地理志)[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52.

表2.2 1911—1939年重庆的水灾概况

⑦ 马力.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116.

⑧ 四川省巴县志编纂委员会.巴县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87.

⑨ 《国民公报》1915年9月7日。

续表

① 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四川水旱灾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7.

② 《国民公报》,1917年8月1—3日。

③ 《国民公报》,1918年6月5日。

④ 四川省巴县志编纂委员会.巴县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87.(www.xing528.com)

⑤ 《国民公报》1919年6月6日。

⑥ 马力.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117.

⑦ 马力.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118.

续表

① 四川省巴县志编纂委员会.巴县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87.

② 《四川两千年洪灾史料汇编》第117页。 转引《四川省近五百年旱涝资料》1978年版。

③ 马力.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119.

④ 《四川两千年洪灾史料汇编》,第21页。

⑤ 《新新日报》,1926年8月13日。

表2.3 1940—1949年重庆的水灾概况

⑥ 重庆市江北区志编撰委员会.重庆市江北区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3:124.

续表

① 詹兆渝.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四川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58.

② 重庆市江北区志编撰委员会.重庆市江北区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3:25.

③ 马力.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126.

④ 《四川两千年洪灾史料汇编》第476页,转引《北碚志稿》大事记。

⑤ 詹兆渝.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四川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59.

⑥ 重庆市南岸区志编撰委员会.重庆市南岸区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7.

续表

① 詹兆渝.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四川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61.

② 马力.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129.

③ 《四川两千年洪灾史料汇编》第155页,转引《四川省近五百年旱涝资料》1978年版。

从以上三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从公元1840—1911年的72年里,关于重庆较大水灾的记录7次;在1912—1939年的27年中,关于水灾的记录达11次。 几乎是每年一次水灾。 从空间分布上看,史料对巴县和重庆的水灾特别详细。 有关于受灾州县数量、死亡人数、水位、受灾损失等的具体报道。 而表2.3记录更加详细。 从时间分布上看,重庆水灾首先具有频繁性。重庆及巴县、江北、北碚的城市洪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一般一次小洪水,十年一次较大洪水,约六十年一次大洪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5]

表2.3也显示,从空间分布上看,重庆水灾有以下特点:普遍性和区域性。 普遍性一是指沿江城市;二是指一次大水灾中受灾范围广。 区域性是指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重庆的长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 重庆的洪灾主要分布在重庆长江和嘉陵江的沿江地区。 包括重庆主城,以及江北、巴县、北碚受长江、嘉陵江涨水的影响,即使这些地方不降雨水,也可能受上游的影响。其三,城市和农村连续遭受洪水的概率较大。 因为嘉陵江和长江同时涨水的机会比较大,嘉陵江处于川北多雨区。 从历史上看,嘉陵江下游干流的洪水,主要是来自川北的涪江和嘉陵江上游地区。 在1927—1949年的23年时间里,除1927年和1942年没有记录重庆较大的洪灾以外,其余每年都发生了洪灾。 尤其是1938年、1941年、1945年和1948年,更是暴发了大洪灾,这是因为在1937—1949年重庆的雨量变化中[6],年雨量大雨1300毫米属异常多雨年,有1938、1941年。 其次,水灾还具有季节性。 重庆地区的水灾多发生在夏秋。80%发生在农历五、六、七月,还有部分发生在农历八月,尤其以农历六月水灾最多。 因为此时夏季因受喜马拉雅山雪的融化的影响,长江上游的降水量也较大,重庆沿江两岸地区也要发生程度不同的水灾。 比如重庆城区在以下时间都发生了洪灾,1937年5月25日、1938年4月27日、1945年7月27日、1949年6月22日。

[1] 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四川水旱灾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41.

[2] 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四川水旱灾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6.

[3] 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四川水旱灾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42.

[4] 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四川水旱灾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99

[5] 郭涛.四川城市水灾史[M].成都:巴蜀书社,1989:249.

[6] 四川省气象局资料室编辑:《四川省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四川省气象局资料室1978年版,第250⁃25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