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40年代重庆水灾救治研究:研究进路、资料说明、方法分析

20世纪40年代重庆水灾救治研究:研究进路、资料说明、方法分析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此时的一些小说,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灾害及其救济的状况,值得关注。同时,古今对比的方法也是进行灾害预测常见方法之一。

20世纪40年代重庆水灾救治研究:研究进路、资料说明、方法分析

1.4.1 研究进路

本书以1940—1949年重庆的水灾、城乡社会及救济作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和占有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贯通,构建研究体系。 论文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探讨水灾打击下的城乡经济、农村社会危机与冲突、农民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状况,官府与民间的灾荒应对机制与救荒措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间力量在水灾救济中的合作与博弈。 在结构安排上,以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既有对水灾打击下重庆地区社会的整体描述,又有典型性灾害的个案分析;在行文过程中,以文字叙述和图表表述相结合。

1.4.2 资料说明

根据笔者的搜罗,本文研究所采用的资料包括丰富的档案材料地方志材料、民国时期重庆地区的报纸和刊物记载、专著等。 主要有:

1)档案材料

本书在写作中,曾经专门到南京中国第二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巴南区档案馆、重庆市渝北区档案馆、重庆市璧山县档案馆、重庆市北碚区档案馆查阅相关档案资料。 这些档案材料是最重要的材料。

2)方志

首先是综合志。 包括重庆市志1—14卷,重庆市江北区志、重庆市巴南区志、重庆市南岸区志、重庆市沙坪坝区志、重庆市九龙坡区志、重庆市渝中区志、北碚区志、渝北区志。 其次是专门的志。 包括重庆教育志、重庆林业志和重庆农业志、重庆水利志等。

3)民国时期重庆地区的报纸和期刊

主要包括《新新新闻》《国民公报》《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国民政府公报》《四川省政府公报》《重庆市政府公报》《重庆商埠汇刊》《四川月报》《渝报》等。

4)资料汇编

詹兆渝编《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四川卷,气象出版社,2006年版;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师范大学合编《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版;长江水利委员会、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博物馆编《四川两千年洪灾史料汇编》,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马力编《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气象出版社2008年3月版;《四川省解放前洪水灾害资料汇编》1966年版;《四川省近五百年旱涝资料》1978年版等。

5)诗文集、小说

丰富的诗文集和小说是民国社会史研究的资料宝库,虽然早就引起人们注意,但由于馆藏分散、人们对其总体上的收藏和分布情况不了解,而且因诗文集本身内容庞杂,所以目前对其发掘利用还远远不够。 与此同时,此时的一些小说,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灾害及其救济的状况,值得关注。

6)专著和论文类

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专门的灾害著作。 比如,邓拓的《中国灾荒史》;李仕根主编《巴蜀灾情实录》,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另外一种是综合研究中包含有重庆灾荒及救济的。 周勇《重庆——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近代中国灾荒纪年》(1990),《灾荒与饥馑:1840—1949)》(1991),《近代灾荒纪年续编》(1993),《中国近代十大灾荒》(1994);夏明方的《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1年)等。

1.4.3 研究方法(www.xing528.com)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学的实证考察为基本工作方法,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计量研究法、归纳研究法等,同时,还借助于灾害学、生态环境学、灾害经济学、社会学、灾害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运用是历史研究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关于灾害的文献浩如烟海,特别是民国时期。 虽然重庆解放时期国民党地方政府烧毁了一些档案资料,“文革”时期也有人烧毁了民国时期国民党“伪政府”的一些档案资料,但总的来说,民国时期重庆每次发生的重大灾害都在历史文献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记录。 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爬梳、整理和对比,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灾害的基本情况。

2)田野调查法

人是文化信息载体之一。20世纪30年代距离今天并不太遥远,有一些遭受灾害的人健在,他们对当时灾害的回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有时可以通过对比对文献中记载讹误的地方得以纠正。 研究民国时期重庆的灾害史,田野调查法对于文献研究法来说无异于如虎添翼,二者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当然,田野调查法也有其局限性,田野调查法受时间的限制,事件越靠近现在越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由于事件过去的时间太久远,田野调查难免会有一定的误差,所以对于田野调查的资料应与文献资料对照研究。

3)比较研究法

比较的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就灾害研究而言,比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地区、不同灾种的比较,才能够更清楚地看出灾害的轻重和频率,才能够揭示历史灾害的区域分布、地域特征及时空分布的规律。 同时,古今对比的方法也是进行灾害预测常见方法之一。

4)图表分析法

图表包括地图和表格,通过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出灾害的时空分布;数字表格有利于量化和分类。 如果没有大量的图表进行分析,就不可能清晰地梳理历史时期的灾害,更谈不上进行研究了。 图表分时是研究历史时期灾害的最基本工作。 只有将历史时期的灾害状况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才能够进一步去发现它们的特点,分析它们的特征。 图表不但有助于分析问题,而且图标的直观表达能够使人一目了然。

5)整体性与区域性结合的方法

对社会史的研究如果视野狭窄,只盯着自己的小块领域,容易产生碎化问题。 早在1993年,乔志强先生就在《深化中国社会史研究》一文中指出:“重要的是,微观研究应当从整体社会史的角度加以进行,即把微观研究的对象放在总体社会史中进行考察,在系统社会史的知识体系中明确专题研究的位置。 这样,便可以寓宏观于微观中,在微观中体现宏观,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1]。”因此,本书的研究中注重了整体性与区域性的结合。在研究中,既重视地域特点,又把它放在全国背景下,从中央政府、外省政府,以及全国民众对水灾的反应和救灾措施,深入探讨20世纪40年代重庆的水灾救济。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正如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主席古德曼·赫奈斯所指出的:“虽然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领域,但它是与社会科学紧紧相连的。 灾难研究涉及人类怎样去应对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人们会怎样反应、灾害过后会留下哪些经验,这都是社会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部分。 所以,要把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结合起来[2]。”旱灾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其研究也应如此。比如研究水灾的发生、危害及救济,既涉及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也与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有关。

[1] 乔志强.深化中国社会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3(2).

[2] 王鹏权.联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推动灾难研究深入进行——专访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主席古德曼·赫奈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