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40年代重庆水灾救治研究:1.5学术创新与不足

20世纪40年代重庆水灾救治研究:1.5学术创新与不足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运用大量第一手的原始档案材料及报刊资料,分析论证20世纪40年代重庆水灾对城乡社会的打击及救济。

20世纪40年代重庆水灾救治研究:1.5学术创新与不足

1.5.1 学术创新

本书用丰富的档案材料和原始报刊材料作铺垫,尝试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论证分析。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运用大量第一手的原始档案材料及报刊资料,分析论证20世纪40年代重庆水灾对城乡社会的打击及救济。 包括档案材料、报刊资料、诗歌集、文史资料、方志等。

其二,综合运用比较研究、图表分析、文献研究及调查研究法,论述在重庆水灾救济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救济中的合作及博弈,探讨救灾成效及不足。

其三,探讨了媒体和民众团体在20世纪40年代重庆水灾救济中的作用,主要是桥梁纽带、呼吁、动员、组织、监督、揭露的作用;大众报纸与官方报纸对社会救灾报道的合作与博弈。

其四,对比研究重庆在20世纪20年代和20世纪40年代的水灾救济,探讨了20世纪40年代重庆水灾救济取得巨大成效的深层根源——社会互动,中央与地方合作,以及全国民众的大力支持。 20世纪40年代以前,因偏处西南一隅,加之长期军阀混战,重庆在全国民众的心目中,并没有什么好印象,民众的关注度不高;20世纪40年代因抗日战争的原因,重庆的地位不断飙升,全国民众对重庆水灾的关注度大大提升,民众救助心里的变化与救助行为也发生变化。

其五,注意整体性与区域性结合,自然科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理论的结合。 在研究中,既重视重庆的地域特点,又把它放在全国背景下,从中央政府、外省政府,以及全国民众对水灾的反应和救灾措施,深入探讨20世纪40年代重庆的水灾救济;综合运用地理学、环境生态学自然科学的知识,以及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加强对此时重庆水灾救济的研究。(www.xing528.com)

其六,该成果对于深入研究民国时期重庆的灾荒救济具有一定的“添砖加瓦”的作用,同时总结水灾救济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今重庆的水灾救济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5.2 不足之处

①资料方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曾经深入到四川省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沙坪坝区、渝北区、巴南区、璧山县档案馆查阅档案资料。 但是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焚烧档案,“红卫兵”的破四旧运动,一些珍贵的档案被损坏或丧失。 因此,本文除了用档案材料外,还有许多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报刊《新蜀报》《国民公报》《嘉陵江日报》《大公报》《申报》的相关报道,以及民国县志和文史资料中的回忆资料。

②水灾救济内容很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 如何选择和取舍材料颇考验笔者的眼力和脑力,在这方面,笔者有些手长衣袖短,力不从心,还需要不断完善。

③在论证方面,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存在一些论证模糊和不到位的地方。 特别是对于如何更好地把握典型与一般,具体与抽象概括方面有些吃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