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利于扩大非遗传承的主体范围的优化建议

有利于扩大非遗传承的主体范围的优化建议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遗”传承联系着两个广泛的群体。笔者认为,对于“工匠精神”的重申和宣传是个十分有效的途径,“非遗”工匠所具备的“工匠精神”能够极大地渲染“非遗”的魅力,感染社会公众,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到“非遗”技艺的学习或者“非遗”产品的消费中,进而引导这部分“非遗”公众转化为“非遗”传承的主体。

有利于扩大非遗传承的主体范围的优化建议

“非遗”传承联系着两个广泛的群体。首先是“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主体,长久以来,“非遗”的传承靠的是“非遗”传承人口传心授,一点一滴经过时间的堆积将自身的技艺传授给下一辈传承人,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不仅需要两代传承人对于“非遗”项目本身热爱,更需要传承人具有不畏艰苦、乐于献身的高尚品质,而这正是“工匠精神”的传统内涵。再者,现今很多单一从事“非遗”传承的从业者很难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甚至无法满足日常的物质生活需求,这也直接导致了新一代传承人不愿意继续从事“非遗”的传承活动而谋求其他生计。所以,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可以让“非遗”传承人群体拥有精神归属感,调动其自身对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也有一定的作用。其次是“非遗”受众,“非遗”受众是“非遗”传承的目标对象,“非遗”传承的根本目的是保证“非遗”经久不衰、世代相传,但是其直接目的是为了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感受、了解和热衷于“非遗”本身的魅力,或者享受“非遗”的产品及服务,离开了“非遗”受众,“非遗”传承就失去了意义。如前文所述,“非遗”保护的群体智慧模式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如何引导广大社会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工匠精神”的重申和宣传是个十分有效的途径,“非遗”工匠所具备的“工匠精神”能够极大地渲染“非遗”的魅力,感染社会公众,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到“非遗”技艺的学习或者“非遗”产品的消费中,进而引导这部分“非遗”公众转化为“非遗”传承的主体。

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众多场合重申和强调“工匠精神”,使得“工匠精神”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都有所渗透,高校人才培养、制造行业、电子商务学术研究等等领域都在提倡“工匠精神”。2015 年,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八集系列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位不同岗位的劳动者在各自岗位匠心筑梦的故事,他们展现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安贫乐道的“工匠精神”[14]。《大国工匠》在展现“工匠精神”之余,更让社会公众了解和认识到那些不为人知的岗位和工作,例如发动机焊接、纸张制造、飞机零件打磨等。(www.xing528.com)

在物质需求极大满足、精神需求极大丰富的今天,许多“非遗”项目都不为人所知晓,然而“非遗”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并且培养出不同常人的“工匠精神”。因此,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提倡和宣传“非遗”中的“工匠精神”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于“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技艺等方面的认识。同时,“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又让社会大众了解“非遗”和中国传统文化,吸引有志之士参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尤其是吸引年轻人参与,让年轻人感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自觉地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