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亚地区的纵向地形切割优化

中亚地区的纵向地形切割优化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伊斯兰教东传之后,它的阿拉伯语名唤“Māwarā'an-Nahr”,意思是“河对岸的地”。若从历史地理两方面交叉比对,从河中地区为中心,范围广及帕米尔高原西侧的中亚和周边,可归纳有趣的事实:有别于联结东西的“横向”挪动,多重堆积而成、纵贯南北的大规模区域,是由大幅“纵向切割地形”所形成的。第三是阿姆河以南到兴都库什山脉的阿富汗·突厥斯坦地区,在干燥的沙砾地上有绿洲点点。

中亚地区的纵向地形切割优化

接下来要叙述的是西半部,阿姆河及锡尔河两大河川从帕米尔高原向西流,两河之间形成一片大绿洲。这片绿洲是欧亚中部各势力兴起、灭亡时为之一决胜负的兵家之地,除了土地丰饶之外,还兼具东西南北、四通八达之枢纽,自古以来商业即相当发达,也是人来人往、物资情报、文化等传播集散处。

在古代,说希腊语的人曾称它为“越过妫水(Oxus,阿姆河)之地”,拉丁字源是“Transoxiana(阿姆河对岸流域)”。疆域东起阿姆河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波斯语Hakhamanish),以它“文明之地”的角度来看,阿姆河对岸就是“化外之地”。

伊斯兰教东传之后,它的阿拉伯语名唤“Māwarā'an-Nahr(中文古称河中,今称河中地区)”,意思是“河对岸的地”。这里的“河”指的是阿姆河,因此可说还是从西方看东方的角度,并没有改变把阿姆河当作界线的意义。

粟特族(Sogdians)曾住在此区,在这里从商的人以此为据点向四方发展,并在各地建立腹地。他们是强势的民族,曾让打算并吞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大军东进时,花了三年仍一无所获。

6世纪时,短时间内成功建立横跨东西欧亚大陆版图的土耳其帝国,即所谓的突厥,于政经、外交及谍报交换等都与粟特人合作,这是草原军力与绿洲的商业、情资合作的典范。伊斯兰教人来了之后,伊朗系穆斯林商人也依循这样的传统,而且以此活跃商场。13、14世纪的蒙古时代,他们与蒙古结盟,足迹遍布欧亚大陆且不断扩张幅员。

若从历史地理两方面交叉比对,从河中地区为中心,范围广及帕米尔高原西侧的中亚和周边,可归纳有趣的事实:有别于联结东西的“横向”挪动,多重堆积而成、纵贯南北的大规模区域,是由大幅“纵向切割地形”所形成的。

从南到北,共有五段连贯结构:第一是锡尔河以北的草原,且延伸至天山北侧的绿色牧野。第二是河中地区,为撒马尔罕(Samarkand)、布拉哈(Bukhara)下方城市及聚落的肥沃绿洲,位于卡什卡塔尔里(Qashqadaryo)河附近的优良牧草地带。第三是阿姆河以南到兴都库什山脉的阿富汗·突厥斯坦(Afghan Turkestan)地区,在干燥的沙砾地上有绿洲点点。东侧昆都士(Qunduz)附近往上攀升的地方,利于游牧民以地形高低差异依季节迁徙。第四是从兴都库什山脉南边山麓经开伯尔山口(Khyber Pass)到犍陀罗(Gandhara)印度西北部。西亚与印度在此交错,看似分隔却又像是整体。接下来第五是北印度的中央平原,虽说已从干燥进入湿润地带,但从历史、政治角度来看,许多在此发生的关键事件是由中亚扩展而来的。

这五个地段在景观、环境、居民及生活形态等,都各有其特征,地理形势也有差异。在历史滚轮中,第二、三段及四、五段各连成一气并相互影响,虽然各段都有自己的角色,但又被某些政治权力系统牵连而休戚与共。

大月氏贵霜王朝(Kushan)及嚈哒(Ephthal,又称白匈奴),都是以兴都库什山脉北侧为根据地的游牧民型的军事政权,印度西北部也曾被其降服支配。10世纪时,中亚的突厥系伊斯兰教政治势力崛起,伽色尼王朝(Ghaznavid)是这一波的开端。接续的古尔王朝(Ghurid)以现在的阿富汗(Afghanistan)为根据地,疆域似乎曾扩及印度中央平原。紧接着在蒙古世界帝国崛起的13世纪初,德里苏丹国(Delhi Sultanate,以德里为首都的苏丹政权)成为北印度的主人。在其中虽然时间短暂,14世纪的图格鲁克王朝(Tughluq)曾建立史上第一个疆域几乎扩及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统合政权。

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握有中亚的察合台汗国为了实现统治印度的梦想,经常从印度中央平原北方攻击德里苏丹国,但由于德里苏丹国和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几乎都是与穆斯林同化的突厥军系,在印度上演的“蒙军入侵”自然常无功而返。

最能展现这种纵横南北联盟爆发力的,即是帖木儿王朝(Timur),它是史上第一个将根据地设置于河中地区的大帝国,也是最后一个,开国的帖木儿以这里为中心,将势力范围大规模横向挪移。

接着是巴布尔(Babur)出场,身为帖木儿五世孙子,是位于撒马尔罕的帖木儿王朝末代皇帝,与从锡尔河北方南下的乌兹别克(蒙古帝国的一部分,金帐汗国的后代)苦战之后,退至兴都库什山中的喀布尔(Kabul),将其当作据点保留小王国政权实力,便往印度南方发展新天地。

继承中亚权势的巴布尔后来也成为印度的皇帝,这个出现于16世纪初,其后被英国占领并成为其殖民地的帝国,一般称蒙兀儿王朝,波斯语称蒙古为“mughūl”(蒙兀儿),或许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印度人也许将它当作北方来的蒙古族,但其实是第二个帖木儿王朝。(www.xing528.com)

蒙兀儿王朝占据了印度中央平原北方及克什米尔(Kashmir),克什米尔是个高海拔、干燥但富饶之地,“居,唯克什米尔”是印度人普遍的愿望,但事与愿违,从第一代巴布尔开始,有很长的时间军队仅停留在兴都库什山北方的巴达赫尚(Badakhshan)。

若单纯地将蒙兀儿王朝当作印度帝国,则无法窥其全貌:蒙古人不只从中亚进入印度建国,还难以割舍思乡返家的想望。这些记录都载于巴布尔以端正书法亲笔写的回忆录BABUR-NAMA中(《巴布尔之书》,原书仅名为“事迹录”,因大众多不识原文,故以拼音“BABUR-NAMA”通称)。

该书是当事人亲书的最佳历史见证,也是相当棒的文学作品,日文版由间野英二先生以察合台原文最原始的校订教科书誊本为基础,用最高水平的现代日文翻译、研究,并按序持续印行(BABUR-NAMA的研究I、II,1995、1996年,松香堂出版),这是足以在世界夸耀的重大功业,在此推荐大家阅读。

其实巴布尔的儿子、第二代的胡马雍(Humayun)也曾一度失去印度,借由取道中亚并寄身萨非王朝(Safavid Dynasty),从中亚发动攻击而再取印度,蒙兀儿帝国势力即在父子两代两度征讨下确立。

一般描述蒙兀儿王朝的历史,与事实相差甚远,很容易以西方角度的“亚洲旧式大帝国”来定位,与清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Ottoman Empire)类似,将它当作“印度最后的帝国”。当然,以上的表现方式没错,然而事实并非全然如此。那是从海洋的观点来看,也可说是以西欧为基础的近代视野。

若以宏观的欧亚世界史来俯视整体脉络,范围就会变大。将视线放在“时间”面向,在10世纪初巨大的“突厥·伊斯兰时代”潮流中,就会看到中亚·印度版的归结有帖木儿王朝以及第二次帖木儿王朝的蒙兀儿王朝。而若将眼光转到“空间”面向,直通中亚·印度的“纵向切割地形”静静矗立在历史长河中,且赋予人类及历史极大的发展动能,而最佳的例证即是两个帖木儿王朝。

这个南北贯连的陆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西向之正中处的重叠构造,后来也得以和海洋联结。其中隐含更巨大的布局,16世纪中叶频繁出没印度海域的葡萄牙即是以此自然地理为背景展开其故事。

内陆有帖木儿南攻,海路有葡萄牙出没,在这块“纵向切割地形”中,“陆上的弓箭时代”及“海上的枪炮时代”其实同步交错,世界史上的巨大转变,在环绕着蒙兀儿王朝的辽阔双重交会地区引发。

这个“纵向切割地形”的地理效应也存于蒙兀儿王朝之后,如英国占领印度次大陆,为了防卫该地的北方攻击而与打算南下进攻的俄罗斯对峙,多次阿富汗战争,作为缓冲国所建立的阿富汗王国(阿富汗王国以兴都库什山南北为国境,其代表的意义相当明显)等,都发生在其后的历史中。

1979年12月底以苏联装甲部队占领喀布尔开始的近代史,后续将如何发展?目前还看不出走向。即使苏联军队撤退,阿富汗几乎整片国土都变成地雷区。一但失去中央政权,便难以回复太平,然而,将混乱的阿富汗地区概括进硕大的“纵向切割地形”中,依稀可见最底层处的地理影响。

原苏联境内的中亚穆斯林各国,还有巴基斯坦的动向,都是可能的发展形态,就如曾发生过的诸段历史,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目了然,因此我们也无法否认这类发展可能再度重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