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中心评价体系及其在上海和新加坡的应用分析

金融中心评价体系及其在上海和新加坡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判断新兴金融中心是否形成、已有金融中心的绩效情况,需要通过量化方法建立一套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76个金融中心进行排名,发现这些金融中心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特征。杨再斌和匡霞按照城市微观条件、国家宏观条件及周边环境3组,共13个维度建立了国际金融中心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和模糊判断法对上海和1970年前后的新加坡进行了量化比较。

金融中心评价体系及其在上海和新加坡的应用分析

要判断新兴金融中心是否形成、已有金融中心的绩效情况,需要通过量化方法建立一套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据此,还可以分析金融中心的定位及形成的主导因素,从而有助于评判其所处地位及发展潜力。目前用于评价金融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线性回归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法等。Reed(1981)较早利用聚类分析法,比较分析了1900—1980年间76个城市的9个金融中心指标,先将金融中心分为均等的聚类,再运用阶梯式综合判别法计算了相应指标。据此对76个金融中心进行排名,发现这些金融中心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特征。Choi等(1986)利用非线性加权最小方差等回归分析方法,对全球最大的300家银行在14个金融中心的各类办事处,以及这些金融中心对这些办事处的吸引力进行了排名。Liu等(1997)在Reed(1981)的基础上利用层次成簇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包括上海在内的亚太地区金融中心进行了排名,并讨论了主要影响因素。

国内的学者李虹和陈文仪(2002)依照金融规模、效率、安全指标和金融国际化指标构建了国际金融中心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未提出具体可行的评价指标,重在强调国际化因素对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杨再斌和匡霞(2004)按照城市微观条件、国家宏观条件及周边环境3组,共13个维度建立了国际金融中心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和模糊判断法对上海和1970年前后的新加坡进行了量化比较。王仁祥(2005)结合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法,利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指标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性金融中心做了评价。张泽慧(2006)从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数量、证券市场交易量、银行存款量和金融从业人数等维度,建立了国内金融中心指标体系,旨在揭示国内与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价体系之间的区别。(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