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性不朽,纪实摄影永存

人性不朽,纪实摄影永存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纪实摄影绝不是小儿科,但目前照片泛滥,视觉垃圾污染了影像环境,影响了纪实摄影的声誉。认为纪实摄影是小儿科的人,主要是他们还不了解世界摄影史,不了解纪实摄影在人类近代史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人性不朽,纪实摄影永存

胡武功访谈录

纪实摄影能够帮助人类记忆,记忆是一种参照,是一种动力,是一种价值。

胡武功

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原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导。20世纪80年代开始倡导纪实摄影,发表文论近100万字。先后出版文集《摄影家的眼睛》《中国影像革命》、摄影画册《胡武功摄影作品集》《西安记忆》《藏着的关中》,以及《四方城》《影像的力量》等专著,参编《中国摄影四十年》《中国人本》等。

拍身边的纪实题材,应该从自己熟悉的、有动感的事物入手。最好不要去拍“呆”照。

孙振军(以下简称“孙”):你是拍身边题材的高手,在家乡拍了不少优秀作品。拍身边的纪实题材,应该从哪方面入手?

胡武功(以下简称“胡”):越熟悉的东西越容易视而不见,这往往会令人后悔一辈子。196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学校一位老师那里学会了摄影,于是借用老师的相机首先给父母拍照。不知道的人认为我会和照相馆一样,拍一张合影照,但事实是那时生活很困难,母亲用省吃俭用余出的油票、肉票买食材给我包饺子,我拍的正是她和我父亲给我包饺子的照片。还有我妹妹穿着旧棉袄和她的小伙伴在一起跳皮筋的照片。这些照片留到现在,没想到都成作品了。所以说,拍身边的纪实题材,应该从自己熟悉的、有动感的事物入手,最好不要去拍“呆”照。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已经成了非常好的历史记载,它记录了1967年西安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记录了我的青少年时代。因此,我觉得应该从身边拍起,要拍活动的人、事、物,拍日常生活,要尊重拍摄对象的生活方式,不要干扰他们。北京四月影会任曙林拍的《八十年代中学生》专题,如今就很火。

孙:很多纪实摄影反映落后、贫穷、丑陋等负面问题,这与主流意识形态提倡的正能量冲突吗?

胡:严格意义上是不冲突的,因为我们都是为了追求美好,只有发现了不美好、克服了不美好,才能达到美好。我认为鲁迅先生的精神是值得倡导的,正视现实、直面人生,就是要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这里没有正能量、负能量之分,这是人为制造的一个虚伪的命题。所有东西只要我们努力去正视它,都是正能量,这样才能解决人类的困难和问题。

孙:纪实摄影如何既能帮助贫弱者、危难者而又不伤害他们?

胡:我对纪实摄影有一个概念,就是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实现人文关怀。这是我们的主观愿望,但是我们毕竟只是一个照相的,没有扭转乾坤的力量。我们最多就是把事实告诉大家,唤起大家对苦难的同情而已,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我反对消费贫穷。过去有人给我们纪实摄影家扣了一个帽子,说我们主要在反映土、老、破、旧。20世纪七八十年代,谁家没有穿过补丁衣服,可是我们拍的照片里几乎没有穿补丁衣服的,我们回避了这一点,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状态。在纪实摄影过程中,我们是见证者,只是在如实、客观地把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有机会的时候展示出来,告诉乐于关注的人们。其实在照片中,我主要是通过艰辛的生活题材揭示人性。不论是我的《洪水袭来之际》,还是《人际间》《四方城》,都是在揭示不同人的特性的种种表现,都是在揭示矛盾着的人的文化心理状态,这是我的核心目的。我恰恰认为,刻意展示贫穷、消费贫穷,是对当时生活处在比较艰苦状态下的人的最大不尊敬。我从来都是反对直接地、暴露性地展示贫穷和落后的。

我喜欢黑白照片,是想用黑白抽象去掉繁杂、夺目、没有必要的干扰我视线的颜色。

孙:为什么你的纪实作品大多是黑白照片?即使今天彩色照片已经很普及了,你还是坚持多用黑白形式做纪实,为什么?

胡:其实,我也觉得我应该赶上潮流,但是好像永远赶不上潮流。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拍黑白是习惯使然。人都会有习惯,要改掉自己的习惯很难。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黑白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我用黑白抽象去掉繁杂、夺目、没必要的干扰我视线的颜色,使画面主体更为突出。

但我现在也逐渐认为彩色有彩色的作用,我拍“唐十八陵”就是用的彩色。因为在那样一个自然环境中没有很跳跃的、不和谐的颜色,没有必要转换成黑白。

摄影家要会用色彩,如果不会运用,你画面里出现的色彩会“打架”。拍彩照时,我会尽量用消色为背景,如黑色、白色、蓝色,它们会使颜色统一起来,达到和谐。

纪实摄影绝不是小儿科,但目前照片泛滥,视觉垃圾污染了影像环境,影响了纪实摄影的声誉。

孙:我个人比较喜欢纪实摄影,你是纪实摄影大家,但现在很多人反感纪实摄影或视纪实为小儿科,对此你怎么看?

胡:这要分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我认为社会纪实摄影是件崇高而严肃的事业,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只要人性不灭,社会纪实摄影就会顽强地存在下去。我认为,那些以人道主义精神观察并再现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像,那些以人文关怀理念再现普通人生存状态、揭示人性的影像才能被称为纪实摄影。认为纪实摄影是小儿科的人,主要是他们还不了解世界摄影史,不了解纪实摄影在人类近代史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远的不说,就以摄影家解海龙为例,他的摄影作品成了“希望工程”的名片,40多亿元人民币的善款改变了千千万万少年儿童的人生命运,你能说这样的摄影是小儿科吗?(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随着数码科技的出现、相机的普及,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一夜之间似乎人人都是摄影家。只学皮毛,不求深入,照片泛滥,视觉垃圾污染了影像环境,就难怪人家说纪实摄影是小儿科了。

孙:有人说纪实摄影需要时间的洗礼,就像一坛酒一样,时间越久价值越高,结果,这导致很多人去搞风光摄影,他们认为风光来得快。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胡:我不反对风光摄影,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全民摄影其实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行为。对此我也不反对,不过在艺术价值方面,就很难说了。纪实摄影能够帮助人类记忆,记忆是一种参照,是一种动力,是一种价值。如果是带着赚钱的目的去做,还是希望大家不要摄影,毕竟摄影是一件花钱的事,浪费钱财、精力的事。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想和谁过不去,就千方百计让他搞摄影,他一定会倾家荡产的。

孙:你对中国纪实摄影的未来有什么预见?

胡:我认为,人性不灭,中国的纪实摄影和人类的纪实摄影就永远不会消失。

当代艺术的基本特点就是关注当下,它反传统、反艺术、反现实。但有些人并没有了解当代艺术的真谛。

孙:以你自己搞摄影这么多年的感受,对当代摄影的内涵和艺术真谛如何诠释?

胡:当代艺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和基本特点是关注当下,它反传统、反艺术、反现实。它所展现出来的积极意义使我们不受传统文化的束缚,当代人怎么表现自己,这是它的一个核心。它表现出来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个是观念艺术或叫“观念摄影”。用影像展示一种观念而不在于重视它的造型,比如艺术的基本功、光线、笔触等,它就是要通过物象来体现一种观念;另一个是揭示现实,它是和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对现实不满,或者现实中的某种东西对我有启发、感悟等。

但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或者以传统的观念来看,认为不符合传统艺术的规律,或者认为看不懂。其实这两点都是误区,都不对。但是我也反对当代艺术中的一些东施效颦的东西,有些人并没有了解当代艺术的真谛。

中国摄影目前最大的不足主要是浮躁,缺少相应的文化底蕴。

孙:你的作品和文章中充满对中国摄影文化的反思与呐喊。请问,你认为中国摄影目前最欠缺的是什么?

胡:主要是浮躁,缺少相应的文化底蕴。虽然现在很多人都想搞艺术,可有多少人读过《世界艺术史》《中国艺术史》?!于摄影,我们是仓促上阵的,并且我们又喜欢快马洋枪。

孙:现在很多摄影展览上,“一般人看不懂,看懂的人不一般”的作品越来越多了。你都能看懂那些探索性的作品吗?这是一种进步的趋势吗?

胡:艺术没有进步与落后之分,只是变化而已。看不懂作品有几个层次的问题:1.看的人缺乏艺术欣赏的知识储备。2.作品自身没有约定俗成的能让人看懂的特定语言。3.作品语言超前,有待时间和历史诠释。

孙:你认为摄影艺术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

胡: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小众行为,但是,艺术应该为大众服务。

打秋千,1984年。 胡武功 摄

古城迪斯科,1978年。 胡武功 摄

赤狐 奚志农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