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许衡及其在元朝的政治思想及贡献

许衡及其在元朝的政治思想及贡献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衡从45 岁开始就在元朝为官,从京兆府提学、国子祭酒到在中书省任职,从教育到行政,都在为元朝的统治者出谋划策。至元二年,他在给元世祖的上疏中提出修德、用贤、兴学、安民等主张,表现了他的政治思想。许衡认为元朝的行政机构最重要的是用人。许衡提出宰执执其要,即抓住大事,各部门各管各的事。许衡认为人君是一国之主,位高、势重、权大,君主的一言一行,对全国都有重大的影响。

许衡及其在元朝的政治思想及贡献

许衡从45 岁开始就在元朝为官,从京兆府提学、国子祭酒到在中书省任职,从教育到行政,都在为元朝的统治者出谋划策。至元二年,他在给元世祖的上疏中提出修德、用贤、兴学、安民等主张,表现了他的政治思想。

首先,推行汉法。许衡认为在国家的管理中,法律最重要,他说:“北辰居中,众星共王者,法天总大纲。”[《鲁斋遗书》卷7(四库全书珍本),第17 页。下引此书只注卷、页]就是说,在管理国家的众多事情中,法是大纲,像众星之王一样。在众多的法律中,首先要推行汉法。他说:“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朝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卷7,第2—3 页)他认为实行法律要因地制宜,正像陆地行车、水上行舟一样,蒙古人从远漠到汉人居住的广大地区,也必须实行汉人的法律,才能得到汉人的拥护。这里说的汉法,就是孔子以来的历代各朝制定的法律。他说:“可以为万世法者,当学孔子,虽学不至,亦无弊也。”(卷2,第4 页)孔子以来,秦、汉、魏、晋、隋、唐、宋等各朝的法律,都是汉法,都必须执行,而且实行汉人的法律,非有三十年不可成功。许衡认为法律是人制定的,遵守法律的也是人。法律约束人的行为,人也要遵守法律。人法相守,上安下顺,而宰执处于廊庙之上,不烦不劳,可省去日夜奔波之苦。就是说,只要按法律办事,作为上层的官吏,就可以优游于廊庙之上了。

其次,用人。许衡认为元朝的行政机构最重要的是用人。他说:“自古论治道者,必以用人为先务。用既得人,则其所谓善政者,始可得而行之。”(卷1,第24 页)皇帝首先要懂得用人的重要性,他说:“大抵人君以知人为贵,以用人为急,用得其人,则无事于防矣。”(卷7,第10 页)正像理发需要梳子,吃饭需要筷子一样,人君有人才,就是有了工具,就可以省去日夜繁忙之苦。他说:“古人谓得士者昌,自用则小意。正如此,夫贤者识事之体,知事之要,与庸人相悬盖十百而千万也。布之周行,百职具举,宰执总其要,而临之不烦不劳,此所谓省也。”(卷7,第4 页)这里有分层管理的意思,宰职总其要,即抓住大事,而吏、户、礼、兵、刑、工等各部门,各管各的事。

如何识别人才的贤与不贤?孰为识大体、知大事的君子?孰为患得患失的小人?许衡提出通过考察来辨别人才。他说:“只于言行上考察,言忠信,行笃敬。此圣人取人法也。”(卷2,第30 页)即在用人的实践中考察各级官吏的能力大小、品德好坏,贤者继续使用,奸邪者去之,而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这样会用人的人,才是真正的知人。

许衡明确提出用人方法的问题。首先,他提出要学习古人的用人方法。从古代以来,有丰富的用人经验,古人重视人才、运用人才的办法是“皆古人遗法,而不可违者”(卷7,第5 页)。许衡提出宰执执其要,即抓住大事,各部门各管各的事。他还提出监督官吏的制度,他说:“外设监司,纠察污滥,内专吏部,考订资历。”(卷7,第5 页)这样既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又不会造成浪费。(www.xing528.com)

再次,修德。许衡认为,作为统治者的一言一行都要为下边的人做出榜样,自身的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他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卷4,第37 页)他认为有了道德,就会有人,有了人就会有财。他提出从皇帝开始到各级官吏,都要以修德为本。他说:“大学之道,以修身为本,凡一事之来,一言之发,必求其所以然与所当然。不牵于爱,不蔽于憎,不偏于喜,不激于怒,虚心端意,熟思而审处之。”(卷7,第8 页)所以统治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赏一罚,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他说:“君子有显显之美德,在外合乎百姓的心,在内合乎百官的心,故能受天之禄,而为天下之主。”(卷5,第27 页)他强调的道德,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即“君知君道,臣知臣道,则君臣各得其所矣;父知父道,子知子道,则父子各得其所矣;夫知夫道,妇知妇道,则夫妇各得其所矣。三者既正,则他事皆可为之”(卷1,第12 页)。因为他认为三纲与五常(仁、义、礼、智、信)都合乎天尊地卑的道理。许衡在苏门学习时,就认为“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元史·许衡传》卷158)。只要上下都按此执行,就可以巩固其统治了。

复次,劝君主慎行。许衡认为人君是一国之主,位高、势重、权大,君主的一言一行,对全国都有重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他认为君主应像所有的圣王明君一样,要慎重行动,兢兢业业,用人、奖罚、说话等都要慎之又慎,不能随便,处理事情要公正。用一贤人,天下的贤人都会聚集在你的周围;用一邪恶之人,天下的坏人就会趁机而入。只要做到了公正,就会赢得人心。汉高祖刘邦虽是布衣出身,但由于他得到人心,随从他的人就会云合影从。汉文帝劝农桑,减租税,赢得了四十年好年景,出现了“海内殷富,黎民乐业”的好局面。许衡希望元朝的皇帝也能像汉高祖与汉文帝一样,使天下得到安宁,出现“士安于为士,农安于为农,工商安于工商”(卷7,第17 页)的平安局面。

最后,爱民。爱民就是通过行动取得庶民的信任。许衡劝元朝的统治者推行儒家的三纲五常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的庶民都做顺民。他提倡爱民,是因为他看到了庶民的重要。他说:“天之树君,本为下民,故孟子谓民为重,君为轻。”(卷7,第14 页)这里引孟子的话,说明民之重要。作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处理君主与庶民的关系,就可能引起民变,影响其统治地位的巩固。那么怎样做到爱民呢?首先要公正。他说:“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天下心,得天下心无他,爱与公而已矣。爱则民心顺,公则民心服,既顺且服,于为治也。”(卷7,第2 页)要使庶民顺且服就要像慈母爱护其儿子一样爱护他们。“周书说,为人上的爱养那百姓,每当如那慈母保爱小儿子一般,方尽得爱养的心。”(卷4,第26—27 页)其次是重农桑,减租赋。他劝元朝的统治者,要像汉文帝那样,“继正统,专以养民为务,其忧也不以己之忧为忧,而以天下之忧为忧;其乐也不以己之乐为乐,而以天下之乐为乐。今年下诏劝农桑也,恐民生之不遂,明年下诏减租税也,虑民用之或乏。恳爱如此。宜其民心得而和气应也”(卷7,第14 页)。这具体表现为劝农桑、减租税、兴学校、不误农时等,这些都是爱民的行动,劝那些游手好闲之人,归于农业。所谓公,就是执法要公,不能搞“刑不上大夫”那一套,公正执法,奖罚分明,才能取得庶民的信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