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滋养生命,促进生长的优化方案

滋养生命,促进生长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艺术活动中,儿童可以通过努力探索获得丰富多彩的关于生命的体验,滋养儿童的生命,丰富儿童的生活。然而,儿童、艺术与生命是相通的,因此艺术教育尤其是儿童艺术教育更应是一种生命教育,是一种旨在滋养生命、促成生长的教育。同时,教师是一个生命体,儿童艺术教育不仅要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而且要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生命的发展。

滋养生命,促进生长的优化方案

艺术是一种生命的形式,与生命血肉相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艺术的本源就是生命,艺术表现了生命,包括情感、生长、运动以及所有赋予生命存在特征的品质。而且,艺术深入人生,植根于经验。“艺术把形式赋予了世界,它细腻地描绘了人的本性:敏感、充满活力、感情丰富,但又不能逃避死亡。艺术比任何其他经验都更能模拟我们实际的情感生活。”[13]艺术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精神活动,可以满足人类表达情感和人际交流的需要。各艺术门类都蕴涵着一定的情感体验,通过艺术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主观现实,情感和情绪……使我们能够真实地把握到生命运动和情感的产生、起伏和消失的全过程”[14]。艺术与情感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苏珊·朗格主张“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艺术表现的是一种艺术家所认识到的人类普遍情感,一种关于情感的概念”[15]。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生命教育。每一个人包括儿童都是有机的生命体,在感受、体验、欣赏、理解艺术时自然具有本能的意识与直觉,因为艺术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种完美体现。艺术代表着人类最丰盈的感性世界,与人性最深层之处息息相通,有助于人类感受生命、体验情感,对于人的情感发展、生命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艺术活动中,儿童可以通过努力探索获得丰富多彩的关于生命的体验,滋养儿童的生命,丰富儿童的生活。“与其说艺术影响了生命的存在,倒不如说它影响了生命的质量,无论如何,这种影响是深邃的。”[16]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儿童常常把外部事物看成是有生命、有人格的,和自己一样有感受、情感、想法,可以与之进行对话、交往、游戏,这是儿童泛灵心理的一种体现。正如叶圣陶所说:“儿童的心理(里)似乎无不是凭直觉的,他们视一切都含生命,所以常与椅子谈话,与草木微笑。这就是文艺家的宇宙观,儿童若能将他们自己的直觉抒写出来,一定是无上的美。”[17]因此,儿童在艺术欣赏中经常将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理解投射到作品中,与作品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生成合法又合理的意义世界;在艺术创作中,儿童常常赋予事物以生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受工具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的儿童艺术教育非常注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递,至今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可以看到功利化、技艺化艺术教育的影子。儿童也许从中获得了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却丧失了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的机会,这种以知识灌输式为主的艺术教育必然会扼杀儿童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和艺术直觉能力,从而使儿童失去对艺术活动的兴趣、热情和动力。简言之,这种艺术教育忽视了儿童生命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不利于儿童情感的发展、个性的张扬、人格的提升、生命的成长。(www.xing528.com)

然而,儿童、艺术与生命是相通的,因此艺术教育尤其是儿童艺术教育更应是一种生命教育,是一种旨在滋养生命、促成生长的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学,而是以直观的图片和形象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18]儿童艺术教育也是如此,它不仅仅是儿童获取艺术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儿童情感发展的过程,更是儿童感受生命、关爱生命、表现生命的过程,儿童的生命因此不断成长、意义世界不断丰富。同时,教师是一个生命体,儿童艺术教育不仅要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而且要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生命的发展。儿童艺术教育是教师与儿童共同成长,双方生命都得以生成,不断建构意义和分享意义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