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与庄子的艺术思想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

老子与庄子的艺术思想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主张艺术审美活动应该是超越感官的纯粹精神活动,譬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仍然存在功利化、技艺化的倾向。因此,注重人格精神,关注“整体意识”“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可以给予当今儿童艺术教育许多有益的启迪。

老子与庄子的艺术思想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精髓。然而,我国不少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向西方先进儿童艺术教育理念与实践学习的同时,却常常忘记了脚下这片千年沃土所蕴涵的优秀艺术教育思想。“为了确保真正的发展,就必须恢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恢复这种特性最具有代表性,最深刻、最真实的所有组成部分,借以作为价值上‘求本溯源’的手段,作为发挥创造力和活力的催化剂,实现内源的和真正人类的发展。”[32]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植根于民族才能立足于世界。事实上,中国古代就有十分丰富、可供汲取与挖掘的优秀艺术教育思想,这是我国儿童艺术教育安身立命之所在。

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私学、道家自然主义美育等,中国古代艺术教育都是在“人”的体系中进行的。西周的礼乐教育由“乐德”“乐语”“乐舞”组成,都与“乐”有关。“古乐并不单指音乐,而是包含音乐、舞蹈、诗词在内的综合体艺术;乐教也不是纯粹的审美教育,而是一种普遍的教育形式,即把各种教育内容都赋予美感的形式,故而有‘乐德’‘乐语’‘乐舞’之谓。”[33]乐教以音乐、舞蹈、诗歌等各种艺术形式为载体,对人实施道德、知识以及审美的教化,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体现了鲜明的人文色彩。

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西周的礼乐教育,重视艺术审美与人格修养的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阐明了完整人格的养成过程,即始于审美,终于审美,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的过程。“‘乐’是塑造完整人格的最后一步,也只有通过‘乐’的陶冶、熏染,才能造就一个完全的人。”[3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其中“知之”属于认识范畴,“好之”属于实践范畴,“乐之”则是以道为乐,基于对道的认识、实践而采取的一种审美态度,即无所为而为,无目的而合目的,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孔子看来,艺术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审美教育是人格精神最后完成的途径,凸显了艺术教育的道德养成功能。

儒家并行发展的道家美育思想反对儒家的礼乐教化对人性的雕琢,主张崇尚自然,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行不言之教”。老子主张艺术审美活动应该是超越感官的纯粹精神活动,譬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这种审美境界靠礼乐教化是达不到的,而是要超越现实的束缚,超越理性和功利,回归自然,与万物合一。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合一’实际上是指主观与客观的世界通过人类的实践而相互联系的过程。通过‘感’及‘悟’的认识方式最终达到主客合一的境界。”[35]这一认识方式在艺术学习与艺术教育实践中甚为重要。“若把儒道两家的美育思想作一比较,可以看出两者都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探讨审美、美育与人格提升的关系,但儒家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美育造就符合社会统治需要的道德人格,而道家则是要冲破社会的束缚,通过美育成就精神自由的人格。”[36]儒家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美育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等级社会的秩序;道家则反对人为设教,强调个体的独立自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www.xing528.com)

可见,中国古代美育思想较为强调艺术教育维系社会、巩固政治、养成道德等诸多功能,弱化了艺术教育发展情感的本体价值,使得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附庸和工具。然而,中国古代艺术教育强调人格精神的培养,重视社会人事、个体生理心理及人与自然各方面的协调一致,把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及人生境界的提升联系在一起,带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尤其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逍遥游”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不分的审美人生态度和理想人生境界,追求人格与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实现人生的艺术化,达到艺术化生存的状态。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艺术都是人格养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的整体意识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作为一种生存状态而融入人的整体生命构建之中的”[37]。这是当代艺术教育包括儿童艺术教育应该汲取和挖掘的优秀艺术教育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仍然存在功利化、技艺化的倾向。在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儿童艺术教育注重儿童艺术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发展,没有着眼于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儿童艺术教育既缺乏艺术性又没有“儿童”,是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注重人格精神,关注“整体意识”“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可以给予当今儿童艺术教育许多有益的启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