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护功能的释放律及其优化方案

保护功能的释放律及其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保护人的管理、库房自然环境保护、社会环境管理整合在一个系统中进行一体化保护,即所谓的“综合管理型”保护理念。要求每一个档案信息保护项目完成后,须对其进行保护质量评估,以此推进保护系统功能的良性释放,不断提升保护质量,实现保护系统功能不断增值。

保护功能的释放律及其优化方案

人们有对档案信息保护的理念模式、产品质量、保护效率等要素进行优化的需要,并在实践上推动这种优化的形成和发展,实现档案信息的生态性保护。这就是生态性保护系统功能释放的价值规律,是档案信息保护的理念生态性、产品生态性、模式生态性需求的结果。

(1)理念创新价值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念和看法就是理念。理念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性等特征。生态性保护理念是在继承了优良的传统保护技术文化,与时俱进地吸收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管理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而形成的,体现了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系统的价值性,具有学习性、自觉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它强调,档案事业及相关事业管理部门只有通过保护理念的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推进生态性保护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主要表现在:

其一,保护理念从“非生态性”向“生态性”转变。传统档案信息保护在非生态性理念指导下,只求保护效率而几乎忽视保护过程对人和生物及周围环境的损害,对保护的经济实用性考虑得多而对所用保护材料的环保性、安全性考虑得少,考虑保护设施一次性投入较多而忽略后续人才队伍的建设,保护人仅限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内部而忽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生态性保护理念强调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保护理论与技术,重视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建立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系统,处理好保护人、档案信息本体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做到既要保护档案信息,又要保护好人和生态环境。

其二,保护理念从“简单技术型”向“综合管理型”转变。传统档案信息保护理念过于关注单一的保护对象及单一的保护技术,颇有几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意味。生态性保护理念强调技术集成和系统管理,任何一种保护行为都是保护系统的一部分,关注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把保护人的管理、库房自然环境保护、社会环境管理整合在一个系统中进行一体化保护,即所谓的“综合管理型”保护理念。具体而言,生态性保护系统中既要有技术性保护,又要有管理性保护;既要有自然性的保护,又要有社会性的保护;既要有政府组织型保护,又要有民间组织型保护。

其三,保护理念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转变。传统档案信息保护虽强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但在实践中过分强调将档案信息静态地保存于库房之中,被动地修复损坏的档案信息,一切保护工作的始和终均在档案信息管理机构内进行。而生态性保护理念强调档案信息的动态保护,即在“文件—档案”的生命周期里,对档案信息本体及其环境进行全面动态控制,建立多维的保护技术方案,做到“在防中治,在治中防”;同时,档案信息保护人不局限于档案事业组织内部,而是遍及各行各业,且档案信息生产者、传递者、使用者、管理者之间的角色是动态转换的,而职责却是法定的。因此,生态性保护就是一种动态的“无所不在”的保护。

(2)质量提高价值

生态性保护系统具有调节和反馈的功能,确保系统良性运行并实现系统目标,因此特别强调建立保护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相关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求每一个档案信息保护项目完成后,须对其进行保护质量评估,以此推进保护系统功能的良性释放,不断提升保护质量,实现保护系统功能不断增值。

其一,提高保护产品质量。提高档案信息保护技术产品的质量是生态性保护系统的重要功能。生态性保护系统建立完整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保护质量技术标准体系,以提高保护人资质、保护材料质量、保护环境质量、保护技术工艺质量、保护评估质量等;因为,高水平的保护产品质量,离不开档案信息保护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控制,正所谓“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此外,档案信息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对保护产品的满意程度,也是质量优劣评判的一个指标。因此,高标准严要求,才会有高质量。

其二,提高保护系统质量。较之传统保护,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和要素,从一级子系统看,有本体生态性保护子系统、自然环境生态性保护子系统、社会环境生态性保护子系统;从系统要素来看,有保护人、档案信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从生态系统角度看,每个系统要素都有相应稳定的生态位,而系统要素之间均有生态链将它们连成空间网络结构。因此,这是一个高质量的严密而开放的系统。当然,这种高质量并非恒定的、不变的,当多个子系统或多个要素发生质量问题时,保护系统就会因失衡而质量下降。要想维持系统的高质量,就要不断提高各要素及其结构的质量。例如,在生态性保护系统中,保护人既受到系统评价体系的监督,也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既受到业内人士的评价,也受到业外人士的评价,这是保护人质量提升的动力。

其三,提高保护管理质量。保护管理质量决定保护质量。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以现代保护科技为基础的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系统,系统功能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保护管理质量的高低。生态性保护系统具有较高的保护管理质量,因为从系统管理结构要素来看,系统具备全过程质量管理、全行业质量管理、全员质量管理和多方法质量管理的功能。此外,生态性保护系统强调质量管理法规体系以及保护人素质提升的重要性,要求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实现生态性保护系统质量提高的价值。

(3)效益提升价值

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档案信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不断提高。[18]随着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的推进,社会公众对效益提升价值的诉求不断增强,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具体表现在:

其一,提高经济效益。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系统主要通过两方面来推动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是少投入多产出,提高生产率。生态性保护系统强调政府组织主导、民间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的保护主体多样化思想,这不但能够缓解政府财政投入不足问题,还能促进民间社会资金投入,更好地利用政府和市场两种保护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内拓展保护空间,增加保护产出,提高保护效率。二是保护性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增值。生态性保护系统强调“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保护性开发指导思想,一切档案信息管理和保护的最终目的都是发挥其社会文化价值,合理的保护性开发利用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二,提高社会效益。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系统通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而发挥重要社会效益,强调所使用的保护技术方法和材料要绿色安全、生态友好;通过强化档案信息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而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注重发挥档案信息的“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强化全民参与,协同保护,提高保护意识而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注重挖掘保护工作与公民日常生活的关联性,明确档案信息保护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其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提高。档案信息生态性保护系统能够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协调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非易事,一般要经过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相较传统保护方法,生态性保护既强调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通过调动和整合各种保护资源,建立保护功能和利用功能相结合的可持续性保护平台,强调保护系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提高。

【注释】

[1]徐丹丹,等.社会治理视角下档案信息权利演变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0(1):30-33.(www.xing528.com)

[2]覃兆刿.析经典管理理论中的“档案”要素——兼及档案作为管理要素的“双元价值” 分析[J].档案管理,2006(2):22-25.

[3]杨树伟.数字档案资源规范化建设问题的若干探讨[J].黑龙江档案,2019(2):103.

[4]归吉官,等.文化基因重塑语境下我国工业遗产档案开发的障碍分析与对策思考[J].北京档案,2019(2):10-14.

[5]肖静,等.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优化[J].情报科学,2013(8):10-14.

[6]徐祖荣.社会管理创新范式:协同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参与[J].中国井岗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3):106-111.

[7]洪富艳.生态文明与中国生态治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41.

[8]许卫红,等.古籍修复中的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45-49.

[9]竹内弘高,等.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M].李萌,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66-82.

[10]张华艳.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的开放性工作探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9):18-20.

[11]张华艳.“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古籍价值传承的良性循环体系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11):89-94.

[12]陈国权.领导和管理的时空理论——维度分析模型[J].技术经济.2018(9):1-9.

[13]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1.

[14]冯兆清.生态绿色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5(21):34.

[15]赵淑梅,等.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16.

[16]张美芳,等.我国古籍、档案修复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12):111-115.

[17]毛志锋,等.居住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估与对策[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17.

[18]冯惠玲.档案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及开发利用[J].档案与建设,2010(1):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