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主任角色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班主任角色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主任作为制度化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角色,对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实践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这一角色的产生与班级或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密切相关。可以说,班主任是应班级授课制这一要求而设立的教育角色。所以,在追溯班主任角色的演化与发展之前,先来论述班级的产生与发展。此时,班主任主要承担了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职责。班主任这一岗位在日本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对中小学生不良的行为进行道德教育与生活指导。

班主任角色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班主任作为制度化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角色,对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实践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这一角色的产生与班级或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密切相关。可以说,班主任是应班级授课制这一要求而设立的教育角色。所以,在追溯班主任角色的演化与发展之前,先来论述班级的产生与发展。

(一)班级以及班级的产生

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简称。在古代教育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几乎都是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由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学生,通过口耳相传对学生进行授课,即以教育个体为对象,一对一的施教。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及学习年限的设定,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没有年级和班级的编制,学生可以随时入学与退学。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到了近代,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进步,社会生产由小农经济手工业生产为主的方式向机器生产为主的方式转变,这就需要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去完成工业生产。于是,社会就向教育提出了扩增教学内容的要求。这时,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就产生了,并且逐渐代替了个别教学的形式,成为学校教育组织教学的主流形式。所以,班级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

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罗马教育家、演说家昆体良,虽然那只是昆体良在一次演说中对集体教学的场景产生的联想。他曾说,大多数的教学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声音传达给全体学生,更不必说那些修辞学家的论证和演说,无论多少听众,每一个人一定能全部听清楚。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在公元519 年一份书简中率先使用了“班级”一词。他描述了伦敦包罗大教堂学校的情形:“在一间圆形的教室里,将学生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安排在阶梯座位上。”以上可以看作古代教育学者对类似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的想象或设想,是班级授课制思想产生的萌芽期。

真正全面地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理论探索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 年的《大教学论》一书中,他指出国家必须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并在学校中实行班级授课制。

在另一部著作《泛智学校》中,夸美纽斯则对“班”和“级”的内涵做了分述:“通过把学生按年龄和成绩分成班组,在学校中建立关于人员的制度。这样划分的班组学校现在统称为‘班’。班就是把成绩相同的学生结合为一个整体,以便更容易地带领学习内容相同,对学习同样勤勉的学生奔向同一目标。”班级制度的正式形成及实践推广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7 世纪以后,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各国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

西方的班级授课制度在19 世纪传入我国。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京师同文馆时首次采用了这一组织形式。1901 年,在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之后,班级授课制度逐渐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被广泛引入并采用。(www.xing528.com)

(二)班主任的产生与发展

班主任这一角色的产生与班级授课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虽然班级授课制的形成扩大了教育的规模,但由于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别是中小学的教育对象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未成熟的阶段,所以在学校教育班级形成之后,班主任作为与之对应的教育角色便出现了。此时,班主任主要承担了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职责。

1.国外班主任的形成与产生

虽然班级授课制正式形成后在各国学校教育中普遍被采用,但并不是所有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国家都设置了班主任这一岗位,其中只有一些国家的学校中设有班主任,如苏联日本、中国等。在这些国家中,苏联的教育家曾对班主任进行过比较全面的研究。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在其著作《教育学》一书中就对班主任做过专门论述。班主任是某一学科的教师,同时也是自己学生的导师。除此之外,对于每一年级里担任功课最多的和最有经验的一个教师,常常委以附加的任务,如统一和调整本年级所有教师的教导活动;组织指导本班儿童整个生活与活动;规定学校与本班学生的家庭间有必要的联系。苏联的班主任主要被看作班集体的建设和组织者,更强调对集体的教育。班主任这一岗位在日本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对中小学生不良的行为进行道德教育与生活指导。在日本,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生活指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班级教师与我国班主任的职能有类似之处。美国主要设置班级顾问(class advisor)、本班教师(classroom teacher)、辅导员(counselor),侧重于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专业发展、提供标准化测试。英国是导师制,主要负责促进学生知识、技能、道德、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导师的职责被认为是以父母般、牧师式的关怀引导学生。

2.我国班主任的产生与发展

1862 年,清政府创立京师同文馆后,曾在馆内设有正提调和帮提调各两名,正提调可以不逐日到馆,而帮提调则必须轮班在馆管理一切(如“文移稿件”“学生画到”等),管理的对象则是同文馆的全体学生。此时,帮提调的管理职责与班主任之职已有一些交叉之处。1904 年,清政府在《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置本科正教员一人,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同年,在颁布的《各学堂管理通则》规定,各校设“监学”或“舍监”,专门负责学生管理。五四运动之后,更名为“训育主任”。民国时期,学堂改为学校,实行分班教学,设有级任教师。随后,又经过了一段时期发展后,“班主任”这一岗位名称最早在解放区使用。到1979 年,我国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班主任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