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对改革和革命的再定义

近代对改革和革命的再定义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革命”本义谓实施变革以应天命。古代认为王者受命于天,改朝换代是天命变更,因称“革命”。日本“明治维新”又称“明治革命”,实际上是一场“尊王”的改革。“改革”有改进、改良义。尽管近代中国学者将“改革”作为“reform”的翻译,对其作了再定义,但在一般使用范围中仍未成为一个专门词。且当时社会多有称“辛亥革命”为“辛亥改革”者。

近代对改革和革命的再定义

如果说古代的“改革”已多用于政治语境,那么真正在政治领域对“改革”加以定义与规范则发生于近代。1840年以后,列强侵入中国,清政府危在旦夕,当时有识之士为了维护国权、拯救民族,皆发起了各种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理论涌入中国,关于采用何种方式拯救中国的理论探讨也纷纷展开。其中涉及一批政治理论词汇的翻译问题,许多西方国家政治词语在中国用哪一个词对应最为合适,学者们广泛借鉴日本的翻译方法,致使一批中国传入日本而日本后用来翻译西方政治术语的词汇又回到了中国,其典型者如“革命”。

“革命”本义谓实施变革以应天命。古代认为王者受命于天,改朝换代是天命变更,因称“革命”。《易》中的“革命”已包含了改朝换代、武力推翻的要素。17世纪以后,英、法、日在现代化进程中,都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日语“かくめい”即是中国“革命”一词传入后的音读,后又作为英语“revolution”的翻译。日本“明治维新”又称“明治革命”,实际上是一场“尊王”的改革。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接受日语中对“革命”的解释,并频繁在文章中使用“革命”来表示以和平方式完成政治现代化,与“汤武革命”之“革命”已无关系。然而由于清廷日益衰败、国人反清情绪日益高涨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革命”一词又被国人广泛认知为推翻前朝的暴力运动。最终,梁启超只能在1902年所写的《释“革”》中改以“变革”翻译“revolution”,[12]又在1904年所写的《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中对“革命”再次定义:“革命之义有广狭:其最广义,则社会上一切无形有形之事物所生之大变动皆是也;其次广义,则政治上之异动与前此划然成一新时代者,无论以平和得之以铁血得之皆是也;其狭义则专以武力向于中央政府者是也。”[13]

1911年,中国爆发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自称其为“一次革命”(1917),史称“辛亥革命”。1949年,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列宁主义而采取暴力推翻资本主义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一词词义的明确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倡导有密切的关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革命就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1927)《战争和战略问题》:“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193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治词语逐渐规范,“革命”完成了其再定义。[14]当代对“革命”的理解为“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革命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15]。(www.xing528.com)

相对“革命”,“改革”的词义较稳定,但亦与近代翻译有关。黄遵宪《日本国志·礼俗志四》:“社会者,合众人之才力,众人之名望,众人之技艺,众人之声气,以期遂其志者也。其关于政治者,曰自由会(自由者,不为人所拘束之义也。其意谓人各有身,身各自由,为上者不能压抑之束缚之也),曰共和党,曰立宪党,曰改进党(皆主改革政体为君民共主者),曰渐进党(意亦主改革政体,但以渐进为义)。”正如梁启超所言,在日本“革命”即改革。[16]黄遵宪记录了日本革命时期的组织,注文中说明了改进党与渐进党皆为“主改革政体”,可见日本明治维新之主要手段为改革。此为较早所见之现代意义上的“改革”用例。

19世纪中期,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翻译《万国公法》时将“modification”译为“改革”:“服化之国,所遵公法条例,分为二类……诸国所商定辨明,随时改革,而共许者,二也。”“改革”有改进、改良义。[17]1902年,梁启超《释“革”》提出“改革”对应英文“reform”,“改革”常用来指具体制度的变革。1906年梦蝶生《无政府党与革命党之说明》强调了“革命”与“改革”的区别:“其政治大体之主义前后同一,而仅变动政治规矩、体裁则曰改革……夫自其(革命)与改革之区别言,则变动政治之大体为政治革命。”[18]近代中国将“革命”理解为推翻的、根本的改变,而“改革”为渐进的、局部的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