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方社会礼仪习俗的差异与优化措施

中西方社会礼仪习俗的差异与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最早对礼仪的研究始于对“面子”的研究。这五个准则相互渗透,互为制约,其中“贬己尊人”是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色。中西方两位语言学家提出的礼貌原则大致上概括了中西方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的礼仪标准。本节从中西方的实际状况出发,比较中西方礼仪习俗的差异。中西方的人们对赞美的不同反应主要是因为人们采用不同的礼貌原则。

中西方社会礼仪习俗的差异与优化措施

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一言一行都受到习俗的影响,习俗规定了人们应该如何称呼别人,如何感谢别人,如何赞美别人,如何邀请别人,如何送礼,如何对待老人和女士。

一、社会交往礼仪习俗对比

中国历来以文明礼仪之邦著称。在中国,最早对礼仪的研究始于对“面子”的研究。所谓“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顾曰国提出了五个礼貌准则:一是“自卑与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二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与称呼准则;三是“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四是“脸”“面子”与求同准则;五是“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这五个准则相互渗透,互为制约,其中“贬己尊人”是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色。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对礼貌和面子问题进行了重新归纳和分类,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这是语用学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包括以下六条准则:策略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中西方两位语言学家提出的礼貌原则大致上概括了中西方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的礼仪标准。本节从中西方的实际状况出发,比较中西方礼仪习俗的差异。

(一)称谓用语对比

在社会交往时,我们首先要互相称呼,如何称呼才能显得有礼貌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中西方两种称谓系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孕育发展,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形式和规则。

在称呼自己时,中国人往往要贬低自己来抬高别人,因而中国人的自我称呼形式体现了“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中国人常谦虚地称自己为“鄙人”“在下”“不才”等,称呼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呼自己的女儿为“小女”,称呼自己的妻子为“拙荆”,这些称呼都是通过贬低自己来显示对别人的尊重。在称呼他人时,中国人的称谓形式体现了“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礼貌原则。这条礼貌原则要求称呼者只有分清楚自己和被称呼者之间的辈分、长幼和关系等问题,才能正确地称呼别人,因此中国人的称谓形式是十分复杂的。比如,对于女性长辈亲属的称谓,仅仅是因为亲属关系的不同就可以分为伯母、婶母、姑母、姨母、舅母。下级对上级的称呼则一般是称呼对方的官职,如主任、科长、局长等,有时可以在官职前面加上姓,如果直接以姓名相称就意味着不尊重权威,不尊重领导,以后的工作可能会受到影响。

相比之下,西方的称谓形式要相对简单得多。西方的称谓语更多的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因此,人们往往喜欢以姓名相互称呼。某些开明的父母甚至会让孩子直接称呼自己的名字,某些大学老师也会在第一节课上告诉大家可以称呼他的名字。但是在特别正式的场合里对某些特殊的人物则有例外,比如,我们只能用“Mr.President”来称呼总统。汉语中用姓名互相称呼多用于同辈人之间,比如同学、朋友、同事等。如果是关系比较好的朋友,那么也可以称呼对方的小名或者绰号等。还有就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也是可以直接称呼名字的,但是反过来则是不可以的。

(二)感谢方式对比

在中国,人们的人际距离和个人独立性比较小,因此中国人把关系亲密的人当成是“自己人”,这就意味着彼此之间不分你我,相互之间的帮助都是应该的。如果“自己人”之间还要道谢,那就是“见外”,表明要和他拉开距离,关系不再亲密。因此,中国人对于身边亲密的家人和朋友倒是不经常道谢的,如果一个中国父亲对自己的儿子说“谢谢”,人们肯定觉得不正常。但是对于不太熟悉的人还是要说谢谢的,比如,一个陌生人帮了你一个忙,你是一定要说谢谢的,否则人家会觉得你不懂礼貌。下属对上司也要经常致谢来表达恭敬和礼貌。

在西方,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常会用到利奇提出的“赞誉准则”,那就是尽量表达对别人的赞誉,因此,对于西方人来说,“Thank you”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也是经常听到的。即使是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会经常相互说“Thank you”,更不用说是对公司领导和同事、亲戚朋友,甚至陌生人了,谢谢是一定要经常说的。

(三)赞美方式对比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不经意间听到别人赞美自己,也会偶尔由衷地赞美别人。赞美是一种品德,被赞美是一种快乐。赞美可以拉近人们的距离,从而使人际关系和谐。但是,中西方的人们对于赞美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在一所大学里,如果一位英语外教赞美了一位中国女老师的衣服说“你的衣服好漂亮啊,非常适合你”。这么直接的赞美肯定会让这位中国老师不好意思接受,她就会通过贬低这件衣服,来说明她的衣服不值得赞美,比如她可能会说“这已经是旧衣服了,不怎么能穿了”。这会让这个外教老师很困惑,他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说错了什么。但是如果上述语境中被赞美的人也是一位英语外教,那她一定会说“Thank you very much!You are very kind”。赞美人听到别人感谢自己的赞美也会很高兴。中西方的人们对赞美的不同反应主要是因为人们采用不同的礼貌原则。中国人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在中国的传统中,非常直接的赞美并不是很常见。如果受到了赞美,中国人也多是采用“谦虚原则”,通过竭力贬低别人所赞美之处,来说明别人所赞美的地方并不值得赞美,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谦虚。西方人通常会采用“赞同原则”,对于别人的赞美不会否定,而是欣然接受别人的赞美并感谢别人的好意。(www.xing528.com)

(四)邀请方式对比

“面子”与“求同原则”是一致的,如果甲某请求乙某做某事,乙拒绝了甲的请求而不愿意做,那么乙就违背了“求同原则”,也就是不给甲“面子”。由于人们使用的礼貌原则的不同,中西方的人们在面对邀请时的反应也不相同。

如果一个中国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问他要不要喝茶,虽然这个人可能很渴,但是他仍然会说“太麻烦了,不用了”。主人这时就会再次热情强调说“一点都不麻烦,水已经烧好了”。客人这时才会说“那好吧”。因为在汉文化里,中国人首先会遵循德言行礼貌准则而认为劳烦别人做事是给别人增加负担,也就是说直接接受邀请是不礼貌的,所以中国人一般都会推辞说“不用了”。但是中国的主人一般都会显示热情好客而反复强调一点都不麻烦,客人此时才会采用“求同原则”而接受主人的邀请,如果此时客人再推辞就会显得不尊重主人的好意,主人就会太没“面子”。西方人在面对邀请时一般都采用“求同原则”,尊重自己的需求,不会考虑太多。主人请客人喝咖啡,客人如果想喝,他就会直接接受;如果不想喝,他也可以直接拒绝。另外,西方文化尊重个人意志,勉强别人可以看作是对他人意志的不尊重,所以他们不会重复邀请。如果客人说不想喝,主人就会知道客人是真的不想喝,从而不会再勉强。

(五)送礼习俗对比

送礼是人们交流感情、拉近彼此距离的重要手段,因而在中西方都非常流行,但是中西方在送礼的具体做法上却有很大不同。中国人普遍认为,礼物的贵重程度和人们的心意相联系,礼物越贵重就越有诚意。人们送礼普遍遵从这一原则,送的礼物一般都比较贵重,因为廉价的礼物可能会被认为诚意不足而得罪人。尽管可能礼物很贵重,但是送礼者还是会说“一点小意思,不足挂齿”,收礼的人总是会推辞说“你太客气了,带礼物做什么”。送礼者多次推让,主人才会收下礼物。收下礼物后,主人也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因为那会让客人觉得自己太心急,只能是客人走之后主人再打开礼物。从上面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在送礼和收礼的过程中主要展示的是“谦虚”原则和德言行原则。即使礼物很贵重,但是送礼者也会尽可能地贬低礼物的价值,减少收礼者的心理负担,让收礼者容易接受礼物。西方人则更看重礼物所包含的情义而不是礼物真正的价值。“礼轻情意重”对中国人来说只是谦虚,但是对西方人来说却是事实。虽然西方人送的礼物可能比较简单,但是在送礼时他们都会特意说明礼物是精心挑选的,并指出礼物的特点、用途和寓意等。主人在收到礼物时,都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对礼物进行一番赞美,并感谢客人的好意。

二、对待女性和老人的礼仪习俗对比

老人和女性作为两个社会群体,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的社会因为价值观念的不同,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对待女性礼仪对比

女士优先是西方社会公认的一条重要礼仪原则,即指在社会交际场合,成年男性应该尊重、照顾和保护女性。遵守“女士优先”原则的男士被看作是有教养的绅士,不遵守这一原则的男士将会受到人们的鄙视。女士优先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说起源于欧洲的骑士对待女士的礼仪,有的说是源自于对圣母玛利亚的尊重,还有的说源于对弱小女性的同情。按照女士优先的原则,女士下车时,男士要帮女士开车门;门开时,男士应该让女士先进;进入房间后,男士还应该主动帮女士脱大衣,找座位等;在大街上行走时,男士也应该走在有车辆行驶的一侧来保护女士的安全。中国对待女性的态度与西方有着一些不同,传统的中国封建思想认为女性都是男性的附庸,因此,中国封建礼教处处打压女性而不是尊重女性。“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现象在古代中国很严重,因而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往往也是男性受尊重,女性受歧视。在我国,在上车、进房间时都是不分性别的,通常情况下是领导、长者有优先权。但是,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国人也越来越接受女士优先的礼仪原则,认为礼让女士的男士是有风度的,歧视女性的现象有了根本改善。

(二)对待老人礼仪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老人具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因而被看作是权威的象征,因此中国人以尊重老人和关爱老人为美德。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表现出对老人特殊的优待,老年人也很享受这种优待,认为是社会对他们的尊重。西方人对此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人认为年老意味着能力的退化,因此,他们特别忌讳别人说自己老了。西方社会对老年人的称呼都是“senior people”,而不是“old people”。如果是一位对这方面不太了解的中国人,出于好心而主动提出帮西方老年人干一些体力活时说,“您老了,这体力活让我们年轻人来做吧”,虽然可能这位年轻人的本意是尊重老年人,但是实际上却冒犯了西方老年人,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这位中国人的话是对老年人能力的质疑,甚至是人格的侮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