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优化探究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优化探究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饮食观念的差异1.中方——感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认为“吃是人民最重要的事”,“吃”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因此,饮食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中国人的饮食观念是感性的。这充分体现了中西饮食的文化差异性。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优化探究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饮食是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但是由于价值观念和社会类型的不同,中西方在饮食习俗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1.中方——感性的饮食观念

中国人认为“吃是人民最重要的事”,“吃”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努力工作,要获得好收成并不容易。为了享受工作的成果,人们非常重视食物。因此,饮食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般来说,中国人饮食首先要考虑的是食物的颜色、香味和味道。当我们看到色香味都无的食物时就会认定它不好吃,不管它是否有营养。在饮食方面,我们更注重食物的味道,而往往忽略了营养问题。由于产品和烹调习俗的差异,我国形成了四川、广东、江苏、福建、浙江、湖南、安徽、山东等8个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菜系。有人把“八大菜系”拟人化地描述为:苏浙徽菜江南美人,鲁菜像古朴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像文雅的公子,川湘菜名士,内涵丰富,才华横溢。虽然这些菜系风格各异,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中国人对菜肴“色、香、味、形”的追求,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同时,食物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为人体的生存和活动提供营养,但中国人基本上不考虑人体对食物营养的要求,主要强调视觉的感官享受,以及食物带来的味道和气味,相当于一个人在购买衣服时只关心衣服是否好看,而不关心衣服的质量。因此,中国人的饮食观念是感性的。

2.西方——理性的饮食观念

林语堂曾说英国人很少谈到吃,而且是“心中略有几分愧意地吃”,大概觉得吃是近乎动物的本能。这说明在“吃”的问题上,中西方的观点有不同之处。

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为西方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也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西方饮食注重科学和营养。西方人最关心的是食物能否提供营养,能否补充人体所需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以及能否被食客充分吸收和消化等问题。一般来说,他们不会太在意食物的颜色、香味和味道。只要是很有营养的食物,即使看起来不那么有食欲,他们也会吃。虽然他们的饮食概念趋于机械化,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人们所需的营养。例如,美式早餐通常是一杯牛奶燕麦片、两块培根果酱面包和一个煎蛋;而中国人的早餐问题离不开悠久而独特的饮食文化背景,大多是馒头和粥,加上一些其他食物。这充分体现了中西饮食的文化差异性。

(二)烹饪方式的不同

菜肴的色、香、味都是通过各种烹饪方法体现出来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国家的烹饪方法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1.丰富的中国烹饪方法

中国素有“烹饪王国”的美誉,人们的饮食以蔬菜为主,肉类为辅。在中国,我们把烹饪视为一门艺术。它之所以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有很多烹饪方法。

俗话说“一热三鲜”,也就是说,中国人喜欢吃热的食物,这就涉及烹调的方式。中国有很多烹饪方法,包括炒、煎、炸、拌、炝、煮、蒸、烧、烤、拌、卤、焖、爆、泡、熏、腌、焯、涮、扣、煨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炒,但炒也分为生炒、熟炒、软炒、煸炒、焦炒和水炒等不同的操作方法。种类多样的烹调方法之间的变换,可以看出中国食品技术的复杂性。中餐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烹饪的各个环节就像创作艺术品,所以做出来的菜一定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俘获人们的胃。此外,洋葱生姜大蒜、醋、酱油和香菜的搭配,使食物色香味俱全,这是西方饮食所不能比拟的。

原料的选择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原料的使用决定了菜肴的最终质量。中国的烹饪技术的关键是精巧,精巧的产生关键则是调和、互补、渗透。

刀工也很重要。在我国,刀法分为切、削、剁、劈、拍、旋、刮等。现在,食品雕刻仍然很流行,即将食品雕刻成人物、建筑物、花草、昆虫、鱼类等,使用合理的刀法不仅能使食品美观,而且能保护食品的营养。

此外,中国的烹调方法讲究温度,使用高火、中火、低火、慢火或快火是非常重要的,它依靠的是老、嫩、硬、软、厚、薄的原材料。火候可以说是烹饪技术的关键环节。

中国烹饪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原材料、调味料、刀工与火的完美结合。在烹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整体。可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同时在中国,烹饪与音乐、舞蹈、诗歌和绘画一样,对提高生活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中国菜的烹调方式并不固定。人们可以因为个人口味的不同而改变烹调方式,当然,人们也可以因为季节和场合的不同而改变烹调方式。一般来说,夏天的菜口味要淡一些,冬天的菜口味要重一些。

2.西方简单的烹饪方法

西餐不像中国菜那么复杂,他们烹调的食物大多是烤、炸、煮等。在烹调过程中,为了减少营养的流失,厨师们会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调味料的添加量和烹调时间都非常精确。同时,烹调时,各种原料大多是分开烹调的,很少放在一起互相调和。西餐原料多为肉类,蔬菜较少。对于蔬菜,西方人特别喜欢生吃。他们认为生吃更能锁住营养成分。因此,无论是黄瓜、西红柿等水果,还是西兰花、卷心菜、洋葱等蔬菜,他们都会生吃。因此,牛排在西餐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西餐也有装饰物,但这些装饰物相当于可以吃的配菜。与中餐烹调方法相比,西餐烹调方法非常规范,甚至被视为一种机械工作。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吃饭的时间一次次被压缩,一些忙碌的上班族只能边走边吃饭。因此,西餐虽然口味单调,但方便、快捷、营养丰富,满足了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要求。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1.中方的饮食方式

因为饮食主要是蔬菜和熟食,中国人可以灵活地使用筷子来获取食物。无论是一日三餐,还是节日招待客人的正式宴会,人们都是成群结队地坐在一起,同桌互相致意,共享美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集体主义观念和“大团圆”心态的普遍反映。因此,共享文化往往能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人们互相敬酒,互相设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早就习惯了这种吃法。以鱼为例,中国人把整条鱼放在桌子上,大家围着桌子吃饭。为了表示好客,在客人用餐过程中,主人会不断建议客人多吃蔬菜、多喝葡萄酒,甚至主动为客人添加食物和葡萄酒。同时,招待客人时,中餐桌上的食物一般都会超出客人的需要,这就容易出现浪费食物的现象。从卫生学的角度来看,共餐制度确实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诸多困扰。

所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越来越重视,实行分餐制十分必要。在聚会当中,现在也更提倡使用公勺公筷。分餐是方式,不是目的。推广分餐的初心是倡导形成文明健康的就餐习惯和礼仪,这也是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所形成的一个良好规范。

2.西方的饮食方式

在西方,无论是晚餐还是一家人坐下来吃饭,食客都是一对一,自己吃自己的。我们称这种单独的膳食系统为“分餐制”。

西方的饮食方式符合他们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为了方便切肉,西餐餐具大多是刀叉。在餐桌上,每个人的食物都是定量配给的。在吃饭的过程中,客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拿菜。热情的主人会说“尝尝这个,很好吃”,吃不吃则取决于客人的主观愿望。通常,西方人吃完饭会表达对食物的热爱和对主人热情好客的欣赏。自助餐是发展西餐共享系统的最佳途径。正式的自助餐往往不能固定用餐者的座位,甚至不能为他们提供座位。所以在吃饭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自由走动,和喜欢的人交流。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带上自己需要的食物,这种用餐形式可以让多人同时用餐。他们所需要的灵活性解决了难以调整的问题。

3.中西方餐具

在餐具方面,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的一些国家的人,吃饭时都用筷子和勺子,米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则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切着吃,还有专门的汤匙盛汤。筷子和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着东西方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易中天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例如,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西方人用叉子吃饭,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餐具之所以如此不同,主要与我们的饮食有关。自古以来,大多数中国人都在务农。我们的主食是米饭和面条,用一小段筷子就能送到嘴里。在许多西方国家,他们的祖先主要是狩猎,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肉类,因此他们不得不使用锋利的工具来分离这些巨大动物的肉。这两种几乎相反的文化倾向反映在饮食中,也体现在餐具的选择和使用上。

(四)餐桌礼仪的不同(www.xing528.com)

从历史文化上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著名汉学家钱穆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仪。”对于餐桌礼仪,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中西餐桌礼仪会有差异。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必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餐桌礼仪的差异。

1.用餐氛围的不同

在餐桌上,中国人认为应该有一个活泼温暖的就餐环境。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边笑,追求热闹。不过这也要看具体的场合而言,合乎适宜的用餐氛围才是一种礼貌。西方人吃饭时大多喜欢安静优雅的环境,西方人吃饭时很安静,比如在英国,食客们很安静,甚至连牙齿都不露出来,他们保持着绅士风度。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笑或发出奇怪的声音是不礼貌的。

2.用餐礼仪的不同

(1)中餐礼仪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懂得礼仪、重视礼仪、实践礼仪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卑与和谐,这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各种餐桌礼仪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用餐前要安排好座位,座位的安排也要注意礼仪。一般来说,第一位坐的是老人,最后一位是青年和少年。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体现了饮食生活中的一种人情和伦理美。上菜时,先上凉菜,再上热菜,最后上一些糖果和水果。上菜时,菜肴也要按照礼仪安排。例如,在上鱼、鸡、鸭时,头部和尾部不应朝向主要位置。

中国人吃饭时通常用筷子,使用筷子有很多注意事项。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盘、水杯,不能随意把筷子扔在桌上,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不能用筷子挑菜时在菜盘中上下翻动,不能用筷子来回挥动等。正式用餐时也有一些礼仪:不要为了自己的饱腹感而急于选择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不要把被咬过的菜放回盘子里,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在长辈举起筷子之前吃东西。这些基本的礼仪在吃饭时要注意,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在中国,有必要在餐桌上喝酒,并按照礼仪饮酒。我们应该先为长者斟酒,然后为年轻一代斟酒。倒葡萄酒时,我们不应该灌得太满。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对于用餐礼仪是很讲究的,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一个良好用餐氛围和用餐体验应具备的重要部分。

(2)西餐礼仪

西餐礼仪有其独特性。在西方国家,桌子很长,主人会让客人坐主桌。至于座位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安排方式:英式和美式座位的安排方法是餐桌的两端是男主人和女主人,男主人坐在女主人的左侧,女主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侧;法式座位的安排方法是男主人和女主人坐在中间,女主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侧。上菜时,先上第一道菜,如鹅肝、鱼子酱等,然后是汤、水果、葡萄酒、主食,最后是甜点咖啡

西餐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刀叉的使用也要符合礼仪。吃饭时,左手拿叉子,叉齿朝下,右手用刀切食物。通常,刀叉应该放在盘子的边缘。如果把它们放在盘子里,就意味着这顿饭吃完了。

中西餐桌礼仪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举行宴会也是我们重要的沟通活动。稍有不慎就会不守礼节,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甚至损害人格和国家。因此,我们应该对中西方的饮食礼仪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认识的基础上,要取其精华,不断改进,形成更加完整的餐桌礼仪。

(五)饮品的不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餐桌上,饮品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中西方的饮品是不同的。

1.中方饮品

中国人常说,开门有七样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茶是我们的主要饮料。中国的茶叶历史悠久,特别是十大名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至于喝茶,古人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方法。他们注意水、茶、茶壶、茶杯和茶的饮用环境。这一制茶过程被称为“茶道”,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泡茶用水:“其水用于山川江河、水井。”因此,泉水最适合泡茶,因为泉水质地柔软,杂质少,清澈甘甜。只有这样的水才能使茶呈现出茶的颜色、香味和味道。用茶壶泡茶可以保持茶的原味和香味。它被认为是最好的茶壶。喝茶环境一般是雅致的地方。在优雅、和谐、宁静的自然环境中,闻其香、观其色、尝其味,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

2.西方饮品

咖啡是西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在餐桌上,咖啡可以说是戏剧的结尾。咖啡和茶有同样的提神作用,工作繁忙的人会在业余时间喝一杯咖啡来提神。为了保持一杯咖啡的醇香,一般都是趁热喝,最佳时间是酿造后10分钟内。在西方时间感很强的国家,人们总是忙于自己的工作。在业余时间,他们通常去咖啡馆放松,所以咖啡在西方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品尝中国茶,中国人也开始喝西方咖啡。茶和咖啡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了解两种文化可以促进世界多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宗教信仰的不同

就文化而言,宗教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人类创造了许多宗教。各种宗教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因此,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是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佛教道教在中国很流行。尤其是有很多人信仰佛教。信仰佛教的人每天都要念佛,因此禁止捕杀动物,他们的饮食只能是素食。此外,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道教追求不朽的境界,不提倡吃喝荤腥的东西。在饮食方面,它与佛教有一些相似之处。此外,它提倡少吃,这样人们体重不会过于重,看起来更精神。由此可见,道教非常重视饮食养生

宗教规定对信徒的饮食有很多限制,中西方由于饮食文化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在西方,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徒被禁止吃血类食物,吃的肉是被宰杀了的,不能吃祭品,没有鳞的鱼被认为是不干净的,也不能吃。

(二)气候环境的不同

气候和环境是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不同的气候和环境将对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南部,西北部是辽阔的沙漠草原、戈壁,东南部是茫茫大海。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地理环境却大不相同,所以中国人一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边以海鲜闻名,而山区以野味闻名。我们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面粉,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很多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这就决定了中国人以素食为主。

许多西方国家属于温带海洋气候区。这种气候非常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海产品。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方人也是如此。广阔的牧场和海洋为他们提供了牛、羊和各种海鲜,这决定了他们的吃肉习惯。

(三)不同的生活方式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中西生活方式不同,那么中西饮食文化也就大相径庭。西方人追求自由奔放的生活。他们生活节奏快,时间感强。因此,他们通常在早上和晚上吃冷食,中午只吃热食。他们的生活习惯强调“快”字。只有“快”才能节省宝贵的工作时间,所以快餐在西方很受欢迎。

中国传统文化决定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饮食很早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中国人讲究饮食和医疗保健相联系,在几千年前就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这在中国饮食上也有所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