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实践中的中西方文化审美表现差异探究

翻译实践中的中西方文化审美表现差异探究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指导翻译实践方面,翻译美学理论的文化与审美理论与中英文审美表现理论为笔者进行商务英语文本翻译研究提供了借鉴。在翻译中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审美的差异,应当熟悉中英文表现审美的标准,只有首先具备了的审美的态度,才能树立审美观览,才能形成审美意象,最后才能成功地审美再现。

翻译实践中的中西方文化审美表现差异探究

汉语历来十分重视行文中的各种表现,这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界审美经验的结晶,刘宓庆教授将汉语行文的表现法归纳为七项要诀:(《翻译美学理论》第一是立意,即捋清思想,廓清思路。也就是说翻译应把握包括超文本意义在内的全部原语意义,捋出清晰的文理,分析出原语的主旨。第二是辨体,即明确原文的类别、体裁。在翻译时应首先确定原语的正式等级、功能类别、体裁,要量体裁衣,译文要保证原语的本质特征。第三是谋篇,即妥善安排文章的组织结构、构建句段。在翻译时,译者对于原文不符合规范的话语组织程式,应该见机行事,谨慎作出适当的顺序调整,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第四是炼字,即斟酌用词。“炼”的标准是“准、精、美”,古人曾说:“作诗虽不必拘泥于字句,但往往以字不工而害其句,句不工害其篇。”第五是改施,即修补改错。翻译难免出错或者有不妥之处,应该认真改正,修改的原则是精炼、自然、生动。第六是蕴意,即要深化含义。翻译时把握原文深层含义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只是关注表层意义的翻译,会造成误解,比不翻译还糟糕。译者要仔细体会原文的意象和意境,翻译时尽量整体呈现意境,表达意蕴。第七是定格,即确定文风、风格。翻译时应努力使译文契合原文的风韵、气韵、气势等,用实事求是的审美态度对待风格。英语审美表现:英语与汉语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其“真善美”的标准与汉语却大相径庭,原因在于汉英文字的结构有巨大差异,汉语的字比较容易构成形式美与音韵美,而英语的单词音节变化多端,有的只有一个音节,有的单词却有几个音节,这样使得英语很不容易构成对仗、对称等审美组合。汉字本身就附着了意象美,而英语单词只是承载了音与义的结构符号,无法单独形成意境。其次,汉语可以构建起在句法和语义上高度凝聚的词组和句子,例如“月黑风高夜”,是(sv+sv)+modifide,词组可以变身句子,句子又可以变身词组。而英语是形态语言,其审美表现受到形态语言机制的重重制约,汉语这样的超形态审美组合在英语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相比单词,英语的句段审美表现要求更高,首先是要求语句的思维概念清晰。每一个句段不仅必须言之有物,语言逻辑表达也应准确。其次是语段的文理脉络井然有序,一个好的英语语段应该有导语、扩展句、承接句或结束句。在英汉翻译时一般可以按原语的顺序转换到汉语。但是在汉英翻译时就需要注意,汉语语段常常没有导语,而且内部结构也很松散,译者需要酌情在语段之首加上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充当英语译文的导语,内部结构也需要适当调整。再次是文句的语法应该规范无误。英语是语法规范的语言,好的译文应当去除一切语法和语义错误。最后是句子的组织和布局应当得体、有效。汉英翻译时应首先考虑句子的平衡感,英语句子是“主谓焦点化”,主语和谓语不能相隔太远,一般要避免以介词结尾,长句也应控制在40-60个词之间。本章通过回顾中国古代古典文学佛经翻译的发展历史,论证了美学基础和翻译学与美学的联姻古已有之。大量实证考察证明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起有了较大的转变,学者们更加注重文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与此同时,西方翻译学家们也将翻译理论研究的焦点放在了文化转向和跨文化交际上。奚永吉所著的《翻译美学比较研究》和《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可以看作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萌芽。1993年出版的《美学语言学》(钱冠连)是翻译美学的语言学基石,它以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和“言语”的语言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美学语言学是以审美主体的审美选择为中心,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社会、民族、言语集团等因素的影响。1995年刘宓庆教授所著的《翻译美学导论》构建起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该著作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之争着手,探讨了两个系统的内部构件,为审美的主体、客体做了科学的定义。在指导翻译实践方面,翻译美学理论的文化与审美理论与中英文审美表现理论为笔者进行商务英语文本翻译研究提供了借鉴。在翻译中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审美的差异,应当熟悉中英文表现审美的标准,只有首先具备了的审美的态度,才能树立审美观览,才能形成审美意象,最后才能成功地审美再现。(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