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英中语言模糊性的审美差异:解析翻译美学

英中语言模糊性的审美差异:解析翻译美学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的特殊性,增强了汉字的表意功能与暗示能力,造成了汉语模糊性的特殊化和普遍性。”〔20〕2.2表现形式差异汉语的模糊表达,营造了汉语的主流美感,是一种重要和常见的描述笔法。〔21〕汉语,为模糊表达准备了丰富的语料。

英中语言模糊性的审美差异:解析翻译美学

2.1 审美地位差异

模糊美感,存在于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其异其殊,也赫然在目:模糊美感,在汉语,它是主流美,而对于英语而言,则是支流美。

虽然任何语言中都有模糊性存在,但汉语的模糊性呈现了更多普遍存在的个性特征。有的学者在经过计量调查之后,得出以下结论:我们曾对汉语60种辞格,初步地一一进行分析。单从定义及典型例句来看,与模糊修辞密切关联的约占4/5。就是那些依靠语法结构为重要标志的辞格,在汉语表达中,也常常与其他模糊词语、句式、辞格综合运用,因而也与模糊修辞联系起来。〔18〕这种统计分析尽管还不足以反映汉语模糊性的全貌,但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因为修辞是更有效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英语行文讲究简洁明快、逻辑严谨、文风质朴。

在印欧语系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一般有对应关系。要打破对应,往往要通过构词手段或句法手段使词性转化。汉语则不同,汉字是平面型文字;与线型文字的向外延展性不同,汉字字型象一个封闭的王国,充满了向心力。人的目光往往留连于单个的字而非连续的词,字与字之间在意义与外形上的联系就很弱,充满独立性。词除了具有其主要的句法功能外,往往又是多功能的,且字形是同一的,这就便于造成汉语的模糊性。“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的特殊性,增强了汉字的表意功能与暗示能力,造成了汉语模糊性的特殊化和普遍性。”〔19〕

此外,汉语见证了汉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形成了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的民族性格,致使汉语的模糊性特征更为明显。

自古希腊始,西方哲学围绕“逻格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展开,强调理性、现实、语言相互间的对应统一。理性认知精神被归结为语言对现实本质的概括阐释,注重语言运用的逻辑与规范,相信语言逻辑与事物逻辑相吻合,使语言服从现实,受现实支配。这种语言观,使西方叙事诗学建立在哲学认识论基础上,确立“摹仿说”理论。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成就,科技理性的发达,使理性认知传统进一步加强,认识论成为西方哲学的基本视野,逻辑化的语言被认为是表达真理唯一可靠的工具。叙事诗学更向哲学靠拢,以如实描绘社会现象达到透视现实事物本质为目的,使反映现实事物的“真实”成为文学评价的首要标准。

季羡林先生在评价司空图的《二十诗品》时点明了语言模糊性在英汉语中的审美地位差异:“(《二十诗品》)妙就妙在模糊上。模糊能给人以整体概念和整体印象。这样一来,每个读者都有发挥自己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完全的自由,海阔天空,因人而异,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那一份美感享受;不像西方文论家那样,对文学作品硬做机械的分析,然后用貌似严谨、科学的话语,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牵着读者的鼻子走,不给读者以发挥自己想象的自由。如果给点自由的话,也决不会太多。”〔20〕

2.2 表现形式差异

汉语的模糊表达,营造了汉语的主流美感,是一种重要和常见的描述笔法。它既是艺术品位,又是语言修养;既是风格笔调,又是表达技能。作品的艺术魅力,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皆离不开它。

和汉语相比较,英语的模糊表达,较多功利色彩。比如运用抽象词汇,以示学问修养;利用词汇的转移,追求表达之形象;运用各色辞格,以求委婉;运用歧义,获取幽默,等等。因此,英语模糊表达带来的美感,从审美视角看,即处于非主流的地位。

2.2.1 汉语模糊表达常见形式

2.2.1.1 语料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指出:“昔日之科举制度,亦为一种灵才之考试,故中国人盖已久经琢磨于辞藻之美的使用法与机灵之文学特性,而诗的培养尤足训练他们养成优越的文学表现技巧和审美能力。”〔21〕

汉语,为模糊表达准备了丰富的语料。

·叠音词

汉语的叠音词,不仅音美,而且意美,意美就美在模糊,美在让读者心领神会,却难以逻辑与分析使之精确化。比如写女孩,用“楚楚”二字,写杨柳,用“依依”二字,写桃花,用“灼灼”二字,写笑容,用“浅浅”二字,等等。从“楚楚”到“浅浅”,读者能感悟其妙,却有几人能说清其状?有几人能道明其形?

西方语言的词是“音义结合的任意体”,它们也有其形,但那形只是对语音的记录(是否忠实记录是另一回事)。汉语的字却是形音义三位一体:一个字形,一个音节,一个意义。但汉语的字有着比西方语言词的形体大得多的自主权:它表音节是必然的,但表意与否却可以有程度的不同,有时较实,有时较虚,有时更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这就造成了在西方语言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即在不少情况下,一个字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表示它所代表的意义,而只是为了表示这里需要一个音节。〔22〕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 an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 backward birds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Wild grass spreading o'er the plain, with every season come and go.

这些古诗词中含有几分模糊色彩的叠音词,如“萧萧”、“滚滚”、“离离”等,翻译成英语后,原有的可以吟诵再三的美感顿去。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屡见不鲜,如: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The moon on that night had waned a bit and climbed gracefully above the willows like a girl painted for the evening. The sky was a lovely blue like an expanse of limpid water, which made the moon brighter and prettier.

“盈盈”二字,美轮美奂,从音美到意,从形美到神。读之,可放缓速度;诵之,可产生意象。如此享受,请问,岂能从相应英译gracefully中获得?再如:

It was a day as fresh as grass growing up and clouds going over and butterflies coming down can make it. It was a day compounded from silences of bee and flower and ocean and land, which were not silences at all, but motions, stirs, flutters, risings, each in its own time and matchless rhythm.

绿草萋萋,白云冉冉,彩蝶翩翩,这日子是如此清新可爱;蜜蜂无言,春花不语,海波声歇,大地音寂,这日子是如此安静。然而并非安静,因为万物各以其特有的节奏,或动,或摇,或震,或起,或伏。

“萋萋”、“冉冉”、“翩翩”,这是何等精彩的叠音词的排列。这三个叠音词,以汉语为母语者,能讲出、能析出其奥妙者,也许并不多。不能讲出,无法析出,主要原因在于其模糊。这种模糊,并非语义层面的模糊。当这些叠音词描写的是一种感受、一种意境,“景物描写与情怀抒发”交融的时候,那是不可能讲得清、道得明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去讲清道明的。古人有诗云:“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是否能说“此时模糊胜清晰”呢?

·四六骈体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骈文,讲究双句(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乞巧文》中用这样的语言赞美骈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汉语有四六骈体的传统,至今活力不减。对称与平衡,本身即美。汉民族这方面的趋美心理显然胜西方人一筹,汉民族几乎是在一种无意识的驱动下,使用四六骈体;此种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模式,植根于人的下意识,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四六骈体式样的表达,往往传递浓郁的模糊美。对此,朱光潜先生有他独到的观察:“用排偶既久,心中就无形中养成一种求排偶习惯,以致观察事物都处处求对称,说到‘青山’,但不由你不想到‘绿水’,说到‘才子’,便不由你不想到‘佳人’。”〔23〕

其实,若进一步扩展视野,除了对称美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反逻辑的美,或曰一种模糊美,一种意境美。比如,汉语中有些成语来源于一些典故,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逐渐被淡忘了,人们对成语的理解就偏离了其原有文本,往往会觉得有悖逻辑。

同床异梦→hide different purposes behind the semblance of accord

酒池肉林→rich/sumptuous

坐吃山空→sit idle and eat till everything is used up

七嘴八舌→like a talkshot

与朱光潜教授举的例词“才子佳人”所不同的是,以上四个“四骈结构”,只求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总体的感悟,而经不起逻辑的推敲和严格的分析。从结构上分析,汉语中此类“四骈结构”由2+2构成,其中的一个“2”符合逻辑,但是另一个“2”则常常构成反逻辑。如:“异梦”→同床者,怎么可能“同梦”呀?“肉林”→酒多到能成池的地步,可以理解,但是,肉如何可以用“林”写之?“山空”→“坐吃”,怎么跟“山空”挂上钩了呢?“八舌”→七嘴,应该有七舌,如何成了八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就是汉语的美妙之处,这就是汉语的模糊之处!人生识字糊涂始,但是,以汉语为母语者,绝不会提出以上四个问题。凭国人的语言悟性,有符合逻辑的“2”,另一个不甚符合逻辑的“2”,便能通过“2加2大于4”的整体性感悟,得其赅意。

既然说到了四六骈体,我们不应忘记其中的“六骈结构”。比如:“风里来,雨里去”,这六个字,马上给国人一个“辛苦勤劳”的印象。虽然不那么符合逻辑,虽然有些许模糊,但是我们绝不会像习惯于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的西方人那样提出如此问题:How is it possible that when somebody comes it is always windy while rainy while leaving?

·模糊附加词

在上一小节,我们认为:英语和汉语的另一个具有模糊共性意义的遣词在于模糊附加词(或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即使是就这个共性而言,英汉差距其实也甚远,汉语的模糊附加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其模糊度也令英语自叹弗如。

仅以汉语的“然”字为例,“然”字经常用作形容词副词的词尾,如英语之后缀词,用来表示状态,有“如……”,“象……”,“……的样子”的意思。是一个典型的模糊附加词。如:

庞然大物也。(唐·柳宗元《三戒》)

望之蔚然。(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在现代汉语中,以“然”为后缀的词语,简直不计其数。不仅有“A+然”的结构,而且还有“A+A+然”的结构。这个后缀“然”字一添加,清晰便能演绎成模糊,言传就能变化成意会!比如:

茫然→in the dark; at a loss

溘然→all of a sudden

岿然→towering; lofty

喟然→(sigh) with deep feeling

淡然→indifferently; coldly

沛然→copious

井然→neat and tidy; orderly

昏昏然→drowsy; sleepy; languorous

飘飘然→elated; complacent

森森然→ghastly and silent

略做对比,鉴别即出。汉字“然”所含的那份含蓄及模糊(“如……”,“象……”,“……的样子”)一概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英语的“晴朗明晰”。例如,汉语的“茫然”,能与英语的in the dark或at a loss之间划等号吗?否!所谓“茫然”并非百分百的in the dark或at a loss呀!这种只宜意会的口吻和语感,在in the dark或at a loss中已踪迹全无!

2.2.1.2 高度省略

行文省略,即语义留白。留白是中国艺术追求的一种空灵境界。中国画中国戏剧、中国诗文,皆有“留白”说。留白,即营造模糊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不仅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而且能给观众和读者留下遐想和创造的空间,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汉语的语法集西方语言学中的语法、修辞、语用、语义等于一身,正如黎锦熙先生说:“国语底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24〕因此,汉语的语句繁简自如,虚实相间,弹性很大。它强调体验与感悟,重视个性与创造,常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特点。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人称和时态都不加限制,思念的主体即句子的主语被省略,可以是诗人,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读者自己,动词的时态也可由读者去补充,使得诗的意境深远。

如果说高度省略的特点在古汉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这种手法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如鲁迅《阿Q正传》中这样写道:

阿Q没有家,(他)住在本社的土谷祠里;(他)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作短工,(人家叫他)割麦(他)便割麦,(人家叫他)舂米(他)便舂米,(人家叫他)撑船(他)便撑船。(注:括号内的词语为笔者所加)

汉语表达,以意统形,辞约义丰,体现出一种线性的流动。鲁迅的这段文字就是一个理想的例证。其中充满重复,却又有大量省略,语言组织松散脱落却又生动活泼。假如添加上括号内的词语,行文倒显得累赘起来。

括号内的词语,汉语可以省略,英译却省略不得。如:

Ah Q had no family but lived in the Tutelary God's Temple at Weizhuang. He had no regular work either, being simply an odd-job man for others: When there was wheat to be cut he would cut it; when there was rice to be hulled he would hull it; when there was a boat to be punted he would punt it.

春寒料峭之时,爱美女士已经迫不及待地穿上裙子,在寒风中,她们常常冻得瑟瑟发抖。于是,就有了下面一句调侃言辞:

宁要风度,不要温度。

此言留白甚多,语义模糊,初读,抑或让人不解。但是,幽默美感也就从中逸出。若译成英语,那就必须填满留白。如译:

In chilly weather, some ladies wear just so little in order to be graceful, firmly believing that being showy is above trembling and catching cold.

比较后的鉴别告诉我们:如此缺乏留白的英语表达其实扼杀文采。调侃口吻让位于严肃,正经述实取代了幽默美感。

2.2.1.3 逻辑偏移

西方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总是同精确、明晰、直观、有序、逻辑等质性联系在一起。“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语言的本质就被认为是理性逻辑的,语言诗性作为非理性、非逻辑的东西乃是依附性的非本质的东西。”〔25〕

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水平和垂直两个向度所构成的。水平向度是指话语中出现的词语前后相接形成的句段聚合关系,垂直向度是指话语同该语言系统中其他未出现在话语中的词语之间的平行联想关系。水平向度的逻辑性、承续性、指称性强,而垂直向度则隐喻性、联想性、空间性强。雅各布森依据这一划分,把水平向度称为转喻,把垂直向度叫做隐喻。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认为汉语是一种较典型的“不可论证语言”。索绪尔所说的“不可论证”是指汉语具有垂直向度的优势,不具有或很少具有水平向度的优势。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词汇意义积淀非常丰厚,句法上缺乏相应的“规矩”,逻辑关系不够明确。汉语的这种特点对非形式思维和非形式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6〕

汉语非常聪明地利用此种平行联想关系,在骈体盛行的汉语中,平行联想关系的开发更深达到其他语言所无法相比的地步。

如《水浒传》第九回的回目是: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其中的“陆虞侯火烧草料场”的搭配符合语法常规,但是,与之相骈的另一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明显违反语法常规。光从语序难以理解其语法关系,虽然大家都能明白它的意思,但要做详细解释却又很困难。然而,由于此种骈句之一符合逻辑,另一则偏离逻辑,读者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将偏离逻辑校正到符合逻辑的思路上来。这个所谓“校正”,实质上走出模糊,获得清朗的过程,用格式塔的术语讲,是一个“闭合”过程,是一个运用读者的阅读经验的过程,是一个“总体大于个别之和”的认识过程,因此,也就是一个阅读快乐的过程。英译时,就不能如此模糊,必须化模糊为清朗,主谓宾要齐全,逻辑要顺理成章。如译:

Lin Chong Shelters from the Snowstorm in the Mountain Spirit Temple,

Captain Lu Qian Sets Fire to the Fodder Depot.

(沙博理译)

另如《红楼梦》第十九回的回目: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同样,上句符合逻辑,语法规范,而下句则偏离逻辑,语义含混。但是,读者却能从上句获得启示,从而顺利理解下句!其相应的英译则无法保留让读者“顺水推舟”的汉语的表达格式。如译:

An Eloquent Maid Offers Earnest Advice One Fine Night,

A Sweet Girl Shows Deep Feeling One Quiet Day.

(杨宪益、戴乃迭译)

“骈句”盛行的汉语,极善利用逻辑的平行联想关系,诸如此类的表达,数不胜数。如:

七嘴八舌→like a talkshot

寻花问柳→run around; be on the racket

蹑手蹑脚→tiptoe; be quiet as a mouse; tread lightly (softly); walk on tiptoe

其构成特点是:两个词组,其中一个符合逻辑(如“七嘴”、“寻花”、“蹑脚”),另一个则偏离逻辑(如“八舌”、“问柳”、“蹑手”)。

逻辑偏移,造成汉语的句子不可用西语语法去衡量,而体现非常强烈的意会特征。汉语还常常撇开其骈体结构,构成所谓反向表达。如:

好不痛快=好痛快

差一点儿不=差一点

一会儿=不一会儿

汉语的这种自由舒展、意在言外的意会性,训练了汉民族的非形式思维。对待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语也要认真意会,不断反思,才不至于使解码过程出现谬误。

汉语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人活一口气”、“救火”、“恢复疲劳”、“感冒药”等等。

2.2.1.4 意境营造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辞海》1999缩印本)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意象。

意境是我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我国现当代文学评论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在西方文论范畴大量充斥我国批评文本的情况下,意境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完全是因为其独特性。意境的独特性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认识。其一,意境的产生及流传,不是外国影响我们,倒是我国影响了外国。其二,意境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它是中国的“特产”,国外难以找到与之相似或相对应的概念。意境二字的英译历来困惑译界,现在比较流行的译文是:artistic conception。显然,这是一个牵强而浅薄之译。

汉民族善于由具体到抽象的联想综合。在文字表达中强调整体的表达,主张藏而不露,欣赏那些似是而非、只可意会的意境。意境往往注重人的主体印象,避免对事物进行客观描述,带有更灵活的审美情趣,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在模糊中根据自身的经验去体会、遐思。如《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选入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小诗以苍苍天、茫茫地为广阔的远景,以崇山峻岭下一望无际的草原为中景,展现了一幅何等辽阔、粗犷,何等气势恢宏雄浑的图画!风吹草低,群群牛羊时隐时现。全诗整体的模糊美诞生了不可抗拒的意境美。

Chile Song

Chile River

Lies under the Dark Mountains,

Where the sky is like the sides of a tent

Stretched down over the Great Steppe.

The sky is grey, grey

And the steppe wide, wide.

Over grass that the wind has battered low

Sheep and oxen roam.

(Arthur Waley译)

译文虽大体上传达了原诗的意义,但对其整体恢宏的模糊美意境却表现不足。诗歌的意境美,是在现实美的基础上的升华,它融和想象与联想,并唤起审美主体对美的更深层次的感受。“天苍苍”、“野茫茫”分别被译做了The sky is grey, grey和And the steppe wide, wide。虽然译者已经使用了英语叠词,来再现汉语词汇蕴含的意境,但是,“苍苍”二字之意境,绝非grey, grey所能传递,更何况,汉语的这个“苍”,也绝非英语之grey可写也。由于英语在这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音韵无法出彩,词义无法模糊,意境也就自然无法诞生。

2.2.1.5 文言今用

中国的文言文“不是像希腊文、拉丁文那种‘全死’的‘外国文字’”,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27〕

王国维曾抱怨古文词汇“意义甚为广漠,无论说天说人时,皆可用此语”。或许是出自于一种综合把握对象的思维定势,古人好像不愿意一开始就精确定义一个词或概念的所指,而是习惯于在一种动态过程中,在意义的网络中确定意义。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古汉语中,意义的确定确实要靠一种语感,要靠领悟,而不是一种科学、逻辑与理性的把握。〔28〕

文言堪称是现代汉语的根基。文言之美在很大程度上美在其古朴典雅,美在精炼朦胧,或曰“模糊”。同一个意思,中西哲人的表达风格各异。如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类似的意思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却变成了:“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孔子对智慧的定义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亚里士多德却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29〕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语录无论从其原文还是译成现代汉语其精确性依然,而老子和孔子的语录就必须通过一番领会才能得到其真谛。这种“近路不走”的表达却体现出一种别样的模糊美感。

另外在此有必要指出,我们较多地用古汉语与现代印欧语比较并不是忽略了一种时间的错位,而之所以坚持这种比较是因为古今印欧语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英国学者加兰·坎农指出:“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印欧语是怎么样的呢?根据重构可以知道,它们有大量的词形变化。名词基本词有各种后缀来提供格、数和性别的信息,动词基本词有使听话人能识别人称、时态和情态的变化。跟我们已提到的那些有很多后缀的各种语言一样,它们的词序相对比较自由。”〔30〕事实上,古印欧语有更强的综合性语言的特点。

文言在现代汉语中还经常出现,具有产生美感的点缀作用。周汝昌先生认为这是汉语天生的“文言性。”〔31〕如将以下两例中的文言表达a改写为白话文表达b,请问其简洁典雅、朦胧幽美之感还存在吗?(www.xing528.com)

(1)a.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14字)

b.当两件有害的事情同时发生时,比较一下,然后去接受害处较轻一点的;当两件有益的事情同时发生时,比较一下,然后去接受利益较大一点的。(58字)

(2)a.是可忍,孰不可忍?(7字)

b.这样的事情,是天底下最不能忍受的事情呀!(18字)

除了类似以上的文言表达之外,很多含文言的表述也有全白话表达所无法替代的美。以下三个例子中的段落a皆选自《英语人生》(毛荣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而段落b则均是假设的白话文表达。

(3)a.独居一室,坐拥“书城”,这是何等的人生快乐!读书,便可潜心进入一种境界,一种投入的、忘我的境界。套用韩愈的一句话,简直是“起居无时,惟书是读”。兴之所至,我可以通宵达旦地读书,而不妨碍任何人;倦意袭来,我可以一觉睡到夕阳西沉,而不受任何人干扰。(102字)

b.我一个人住一间,周围全是书,这是多么巨大的人生快乐呀!读书的时候,你可以一心一意地进入一种境界,一种投入的、忘我的境界。我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我想什么时候倒下睡觉就什么时候倒下睡觉。读到高兴的时候,我可以整个晚上都不睡觉,又不影响任何人。当我感到疲惫的时候,我就一觉睡到太阳下山,而不会有任何人来打扰我的睡眠。(145字)

上面a段中的“起居无时,惟书是读”模仿了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的“起居无时,惟适之安”。文言今用,改头换面,其表达效果更是“大白话”所无法相比。

(4)笔者历来作呕于名人传记中出卖个人“隐私”(intimacy; privacy),本书为什么要向世人公布自己的爱情“隐私”?我们的故事能否让现在“为爱所困”的年轻人从中得到丁点启示,而得以“解困”,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将让同龄读者温习,让年轻读者窥觑,那个几乎要“封杀”爱情的荒唐岁月。爱情,是“离离原上草”,是任何年代、任何形式的“野火”都烧它不尽的。

若将上段的若干文言句式做以下改动,效果将如何?

a.作呕于名人传记中出卖个人“隐私”→对名人传记中出卖个人“隐私”一直感到恶心

b.“为爱所困”的年轻人→对爱情感到困惑及痛苦的年轻人

c.尚不得而知→我还不知道呢

若将上段引用的古诗改为“大白话”,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d.爱情,是“离离原上草”,是任何年代、任何形式的“野火”都烧它不尽的。

→啊,爱情是那草原上的野草,是任何年代、任何形式的野火都不能把它彻底地烧死烧光的!

(5)临海(浙江台州师范专科学校的所在地)倚山傍海,是浙江中东部的历史文化名城。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与之毗邻的黄岩、温州等地,乃商贾云集之地,临海却是一个例外!临海人历来羞于经商,而甘坐冷板凳,情愿寂寞,乐于求学,善做学问。幸哉,此生能在台州“躬耕”10载!

且不表上段的四字句颇得文言之风,就说上段的一个代词“之”,一个动词“乃”及一个虚词“哉”,就足以令整段染上典雅和幽美,而三字之易,全句乃至全段的典雅气息和幽美风格也将随之而去。试比较:

a.与之毗邻的黄岩、温州等地

“之”字,常见文言之代词也。如:

宣王说之。(《韩非子·内储说上》)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若上句不用此“之”,而将其改为“和临海靠近的黄岩、温州等地”,则相去甚远矣。

b.乃商贾云集之地

“乃”字,常见文言之动词也。如: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若上句不用此“乃”,而将其易为“是商人大量集聚的地方”,则索然寡味矣。

c.幸哉,此生能在台州“躬耕”10载!

“哉”字,常见文言之虚词也。如:

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门行》)

非人哉。(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美哉,我少年中国。(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若上句不用此“哉”,而更其为“真是幸运啊,我的一生能在台州工作10年时光!”,则顿然失色矣。

2.2.2 英语模糊表达常见形式

2.2.2.1 抽象词汇

汉语的字和英语的词在各自的语言中都具有自足意义,同时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既可独立使用,又可与别的成分结合使用。

汉语音节的书写形式是汉字,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代表一个语素。音节、语素和汉字三位一体,集音、义、形于一身,构成了汉语独有现象。

汉语双音节以上的词汇,其组成分子即语素的意义仍然清晰可辨,也就是说,汉语的词汇是透明的,如“大小”(size)、“尺寸”(size, dimension)、“解脱”(disengagement, extrication)、“放纵”(indulgence)等等。汉语中语义不透明、即整体意义不是其组成成分意义相加的词汇如“木鱼”、“哑铃”、“克隆”、“王八”只占词汇总量很小的比例。从整体看,汉语的大部分词汇的意义可从组成分子的意义推得。〔32〕

汉语的抽象词汇要少于英语这样的语言。因此,英语的许多意义抽象的词汇在汉语中缺乏对等的表达。如size, dimension, credit, identify, privacy, community, shelter等等。在英语中,这些寻常词汇,其语义内涵却具有相当的模糊性。换言之,以汉语为母语者,就很难想到利用此类抽象词汇的模糊语义。如:dimension一词的基本意思为“尺寸,尺度,维(数),度(数),元”,但尚含他意:

①方面。如:

There is another dimension to this problem which you haven't mentioned.

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方面你没提到。

②dimension的复数含义与单数又不完全一样,其复数主要含义有“面积,容积,大小”。如:

What are the dimensions of this language laboratory?

这个语言实验室的面积是多少?

③此外,它还可理解为“方面,因素”,相当于aspect; element。如:

He's a good newsman, and he has that extra dimension.

他是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并具备这方面的特质。

如果说dimension一词还使用不多的话,size则是一个常用单词。含义是:大小,尺寸,(衣服等的)尺码。但其别的含义则具有明显的模糊色彩。

①数量相关的数量或数字,例如人口或容量。如:

What size is Cleveland?

克利夫兰的人口有多少?

②能力,能耐。如:

Try this proposal on for size.

有能耐就试试这项计划。

③估计,做出一种估计、看法或判断。如:

She sized up her opponent.

她估量她的对手。

2.2.2.2 词的转义

英语词典之所以厚,汉语词典之所以薄,原因在于:英语词典在列出一个单词的本义之后,即续列其转义,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转义。转义的释义、例词、例句,洋洋洒洒,蔚为壮观。反观汉语,数千年来,循规蹈矩,小心翼翼;遣词,惟恐越雷池一步,主要使用词汇的本义,所谓引申义,比喻义、转义,一概不敢“破格”使用。此外,汉语的另一个“硬伤”是:词汇的词性相对较死,绝少灵活性。〔33〕比如“狗”字,除了名词,就不能用作动词,更不能用作形容词或副词。除了其本义“狗”之外,还能派什么用场?《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狗”的释义是: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一种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可叫犬。

然而,打开英语词典,一道别样的风景扑面而来!以《美国传统词典》为例,对英语单词dog一词的演绎,令人目不暇接:

Ⅰ.n. 无趣的人,无吸引力的人;蹩脚货;不可救药的次品或低等创意。如:

a lazy dog 懒汉

a dirty dog 下流坯

The President had read the speech to some of his friends and they told him it was a dog.

总统向他的一些朋友读了那份演讲稿,他们说这是个蹩脚的报告。

Ⅱ.v. 跟踪,尾随。如:

A stranger then is still dogging us.

一个陌生人仍在跟踪我们。

Ⅲ.adj. 雄性的,公的。如:

a dog wolf 雄狼

Ⅳ.adv. 整个地,完全地。如:

dog-tired 极度疲乏

此外,还有许多习惯用法,如:

There was a lot of dog about the affair.

那件事铺张得很。

His dogs were numb with cold.

他的双脚都冻僵了。

It's enough to drive anyone to the dogs.

这足以使任何人毁灭。

not (even) a dog's chance 一点机会也没有,毫无希望,无任何可能性

dog it (在比赛,演出,工作中)吊儿郎当,敷衍了事

单词,乃一种资源。英语对这种资源的开发令我们暗羡。一个原本寻常而又寻常的名词dog被开发到如此地步!英语单词的词性转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dog可以同时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Mac Cormac(1985)认为:所有成功的转义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34〕既然是言外之力,必以模糊为其表意特征——母语读者也不例外,只不过是母语读者对此的意会能力较外语更强些罢了。

2.2.2.3 修辞手法

英语修辞,琳琅满目。但是修辞目的万变不离其宗。其目的之一,即磨去犀利语锋,钝化生硬口吻。一“磨”,清晰变化为模糊;一“钝”,开门见山变化为云遮雾障。

众多英语修辞格中,英语委婉语、暗指及低调陈述三种修辞格都是运用间接、温和的语言形式来追求语义的模糊、淡化。其中又以低调陈述为最。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将understatement(低调陈述)定义为:A statement that expresses an idea, etc. too weakly,即低调陈述是用一种弱化的或有节制的词语替代一种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辞。低调陈述常常运用于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大都具有“平和动听”的作用,借以达到避免刺激、缓和气氛、掩饰窘态、表示谦虚、讲究礼节的目的,是一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辞手段。

低调陈述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低调陈述的辨认,然后是低调陈述意义的推断。低调陈述的辨认有时依靠一些比较明确的信号,有时则依靠话语中语义与语境的冲突及其性质。

和汉语相比,英语中的低调陈述(Understatement)所以成为修辞强项,是因为英美人(尤其是英国人)说话或写作时大多喜欢含蓄,隐而不露,情郁心中,意在言外。

一位法国人对一个要去英国定居的年轻人说了以下一段有趣的话:

An Englishman will say "I have a little house in the country". When he invites you to stay with him, you will discover that the little house is a place with three hundred bedrooms. If you are a world tennis-champion, say "Yes, I don't play too badly". If you have crossed the Atlantic alone in a small boat, say "I do a little sailing".

一个英国人会说,“我在乡下有一所小屋。”可是当他邀你与他同住时,你会发现所谓“一所小屋”是一所具有三百间卧室的豪宅。如果你是一个世界网球冠军,要说“是的,我的网球打得不太糟”。如果你有孤舟横渡大西洋之壮举,也只是说“我会点航海”。

看来,这位法国人深谙英国人的言语方式(speechway)。这种与Hyperbole构成对立关系的Understatement,其特点是故意轻描淡写,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数量或作用等。汉语中将这种修辞方式一并归入“夸张”,英语中的Understatement是一独立的辞格,它的使用往往造成模糊的表意效果和朦胧的话语特征。

诚然,英国有the home of understatement(曲言之故乡)之誉,其实Understatement在英语国家的作品中畅行无阻,显出独样的魅力。

2.2.2.4 歧义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英语的词并不是天然的句法单位。换言之,英语的句法单位(unit)是短语或词组,即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等。其中句子的主要单位又首推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相形之下,汉语更偏重以词为最基本的句法成分,短语不仅数量少(无分词短语及不定式短语),而且用法极其有限。因此,我们往往对原句中频频露面的短语语感迟钝,感到棘手。如:

I am still a beast at bay.

我现在仍然是海滩上的困兽。

查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见at bay意思是:with escape cut off; cornered。据此,上句可译:

我现在仍是一头困兽。

既然短语和词组是英语主要的句法单位,那么英语歧义句的构成几率就大大超过汉语。模糊,由此而来。雅各布斯和罗森包姆合著的《英语转换语法》一书曾为我们提供了一句六解的例句,可谓创歧义之纪录。原句内涵虽不含戏谑成分,但歧义之多倒给人一种文字游戏的雅趣。

The seniors were told to stop demonstrating on campus.

其可能含义是:

a. The senior were demonstrating and were asked, on campus, to desist.

高年级学生在示威,上级在校园里要求他们停止示威。

b. The seniors were demonstrating and were asked to desist on campus (although they could demonstrate everywhere).

高年级学生在示威,高年级上级要求他们停止在校园示威(但可在他处示威)。

c. The seniors were demonstrating on campus and were asked to desist.

高年级学生在校园中示威,上级叫他们停止示威。

d. People were demonstrating on campus, and seniors were asked to stop them.

人们在校园中示威,高年级学生被要求去制止他们。

e. People were demonstrating and seniors were asked, on campus, to stop them.

人们正在示威,高年级学生在校园中被要求去制止他们。

f. People were demonstrating and seniors were asked to stop them from doing so on campus (although they could do it elsewhere).

人们正在示威,高年级学生被要求去制止他们到校园中来示威(但可在他处示威)。

一句六解,令汉语为母语者始料未及!一句六解,何以成为可能?一是demonstrating前省略了表明所属对象的人称代词,二是句末介词短语on campus在其修饰对象问题上具有较大的游离性,它分别可与句中的were told, stop及demonstrating发生关系。

2.2.2.5 意识流手法

意识流是现代派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一般认为,现代派文学包括19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的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四五十个流派。总的来说,它的出现是对传统小说和诗歌的一种反拨。在题材上,现代派作家努力把笔触从外在客观世界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描写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息世界。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一反传统文学的做法,广泛应用暗示、象征、烘托、对比、意象、意识流等手法,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表现人们的意识活动。在结构上,他们采用变化突兀多层次的结构,让时空任意错乱。这些在意识流小说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意识流小说中,由于人物通常对外部世界即刻做出反应而对句子缺乏周密的组织,而且常常是自言自语,也就没必要讲究句法的完美和词句的雕琢。语言的单位与单位之间没有表面上的联系,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跳跃性以及不连贯性。为了真实地表现人物头脑中混沌的意识和飘忽的思绪,意识流作家抛弃了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大胆采用模糊句式,充分利用了语言模糊性的优势。作者用模糊思维构思,用模糊语言描述,力求准确无误地达到作品应有的目的。一篇意识流小说的语言提供的是模糊信息,但这种模糊信息,对于有鉴赏能力的人来说,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精确信息。在作品中如果写进注释性词语,只能破坏作者通过模糊语言再现出的真实情感和美感。〔35〕

美国意识流大师威廉·福克纳就惯于在他的作品中运用模糊手法,表达“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的主题思想。我们来看乔伊斯(James Joyce)在小说The Dead中运用模糊的妙笔:

Other forms were near. His soul had approached that region where dwell the vast hosts of the dead. He was conscious of, but couldn't apprehend, their wayward and flickering existence. His own identity was fading out into a gray impalpable world: the solid world itself, which the dead had one time reared and lived in, was dissolving and dwindling.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主人公在妒忌他人之余,感到他的爱情生活实际上是肤浅的、苍白的、模糊的。他联想到“他的灵魂已接近那个住着大批死者的领域”,“他的自身正消逝到一个灰色的无法捉摸的世界里去”。这种对模糊联想的描写段落,既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又可以进一步展开下面的故事情节。如若把模糊的、耐人寻味的东西说破,作家的风格不仅丧失殆尽,作品也骤然变得韵味全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