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传播美学与诗歌翻译:格律体英诗翻译之基本取向

文化传播美学与诗歌翻译:格律体英诗翻译之基本取向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以格律体翻译英语格律诗的基本取向从简单归类角度来看,英语格律诗汉译形式美要求至少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格律形式美的表现要求,如对于十四行诗这样格律严谨的文体,韵式本身就是它的显著风格之一。总括以上所述,笔者认为,对英语格律诗必须以现代汉语格律诗体翻译,只有这样才能忠实传达原作,符合翻译要求,这实际上是一个对作者、读者、译者、文化、社会都负责的翻译坐标取向。

文化传播美学与诗歌翻译:格律体英诗翻译之基本取向

(三)以格律体翻译英语格律诗的基本取向

从简单归类角度来看,英语格律诗汉译形式美要求至少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格律形式美的表现要求,如对于十四行诗这样格律严谨的文体,韵式本身就是它的显著风格之一。《莎诗》的韵式基本上是abab cdcd efef gg的形式,如果要严格地传达出原作的风格,译文势必也要采取这种间行押韵的格式;二是音韵和谐美的转化要求,因为从韵律上说,英诗比汉诗复杂,有头韵、尾韵、交韵和中间韵,而汉诗均为尾韵,头韵极少。头韵是英语所特有的,英语音韵之美,其半壁江山要归功于“Alliteration”,但英诗头韵在汉译中的流失却是最多的。因而要满足以上英语格律诗汉译形式美要求,就应以现代汉语格律诗的形式对等翻译英语格律诗,当然,笔者所赞同的以“诗”译诗也并非提倡僵化地以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如五绝、七律等去套译英语格律诗,而是认为:应将英诗的格律形式照译过来,再据以配上现代汉语的音韵、节奏。亦即是说,笔者这里所指的现代汉语格律诗形式已不仅拘泥于汉诗固有形式,因为即如英诗的格律和古汉诗如宋词的格律也多作者自创,只要合符音韵美感和内容表达需要即可。这样,依托汉语词汇量丰富和同音、同义、多音、多义词现象普遍以及语序变化自如等特点的存在,就有可能做到较自如、圆满地以现代汉语格律诗的形式对等翻译英语格律诗了。

如,对马太·阿诺德名诗“The Dover Beach”的头两节:

The sea is calm tonight,

The tide is full,the moon lies fair

Upon the straits; — on the French coast the light

Gleams and is gone; the cliffs of England stand,

Glimmering and vast,out in the tranquil bay.

Come to the window,sweet is the might-air!

Only,from the long line of spray

Where the sea meets the moon-blanch’d land,

Listen! You hear the grating roar

Of pebbles which the waves draw back,and fling,

At their return,up the high strand,

Begin,and cease,and then again begin

With tremulous cadence slow,and bring

The eternal note of sadness in.

辜正坤先生创造性地译为:

苍海静入夜。

正潮满,长峡托孤月;

看法兰西岸,灯火明灭。(www.xing528.com)

英伦峭壁森森,光熠熠,

崖下风烟一时绝。

凭窗立,觉夜气清和透心冽!

远望,月洗平沙千万里,

排浪一线翻霜雪。

听!潮卷砾石声威烈,

又回首,怒掷高滩侧。

才至也,又消歇,

慢调如泣轻吟处,愁音万古声声切![6]

这篇译诗在形式上基本上模拟原作,原诗音节、较突出的句式结构、停顿等均设法模拟传达了出来,而这种长短错杂的诗行读起来更有一种宋词豪放风味。其形式优美、表情达意竟似可直追苏、辛。特别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辜正坤先生这段译诗的体例并无旧制,全属新创,却又能令国人似曾相识,倍感亲切。这样的诗歌翻译才是形式、意蕴、文化俱臻上乘的典范之作,值得我们追求。

因此,为译者的本职任务和天然使命计,应“使用与原文相对应的标准,让译诗诗行的顿数反映原作的音步数,让译诗诗行的字数(在汉语中即音节数)与原作诗行的音节数相应,让译诗的韵式反映原作的韵式”[7],以期在音韵、形式、体裁、内容、感情、意象、风格、文化等各个方面对等地传达英美格律诗的审美因素,展示异域文化风采。

总括以上所述,笔者认为,对英语格律诗必须以现代汉语格律诗体翻译,只有这样才能忠实传达原作,符合翻译要求,这实际上是一个对作者、读者、译者、文化、社会都负责的翻译坐标取向。

【注释】

[1]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2] Rainey,Lawrence. Institution of Modernism:Literary Elites &Public Culture. New Haven:Yale UP,1998:98.

[3] 转引自蓝棣之:《现代诗情感与形式》,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4] Shapiro,Karl. The Poetry Wreck:Selected Essays from 1950-1970. New York:Random House,1975:11-12.

[5] 转引自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112页。

[6]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3-385页。

[7] 黄杲炘:《从柔巴依到坎特伯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