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语言结构差异:文化传播美学与诗歌翻译成果

中西语言结构差异:文化传播美学与诗歌翻译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中西语言结构差异德国阐释学理论大师加达默尔认为,语言与文化具有一种镜像关注,即语言如同镜子一样,总是反映出一种文化的各类特点,其中包括一个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史上的各种追求与探索的结果,而最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因此,对中西语言审美差异的对比可以折射出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差异。

中西语言结构差异:文化传播美学与诗歌翻译成果

(二)中西语言结构差异

德国阐释学理论大师加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认为,语言与文化具有一种镜像关注,即语言如同镜子一样,总是反映出一种文化的各类特点,其中包括一个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史上的各种追求与探索的结果,而最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因此,对中西语言审美差异的对比可以折射出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差异

语言学的角度看,西方各国语言同属印欧语系,据统计,西方语言有90%以上可以互相对等翻译,而汉语属于与之区别较大的汉藏语系,大概只有40%可与之对等翻译。

在字词形式上,汉字是规则的音节字,无性、数、格、时态之类的词尾变化,其语法极富弹性,因而用于句子组合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由诗人随心所欲地排列、嵌镶,而生出无穷无尽的视像、音像、意象;西方语言是一个相对独立性较强的符号系统,其原因在于它只是表音的,它与这个词所指的对象间的关系并不如汉语中的词那样紧密,或者说,一个表音符号与其所指对象间约定的联系是有较大任意性的。(www.xing528.com)

在发音特征上,汉语是声调语言,再加上汉语元音占优势的特征,声调的平仄变化和音节的长短配合,构成了发音的抑扬顿挫,产生了一种音乐特征,组成的叠词富于乐感;英语是重音语言,有重音,却无四声。由于语音的特性,汉语诗歌的格律为“平仄律”,英语诗歌的格律为“轻重律”。汉语音美的“重头戏”,在叠音词,这是汉语基本由单音节构成而造成的一种特殊的美;英语音美的“重头戏”,则在“头韵”,可惜偏偏头韵在英语汉译中流失得最多。印欧语系的单词绝大多数是多音节词,因此同音词的数量太少,如在一首稍长一点的诗中取一韵到底的一元韵式,常常无法找到足够的同韵词,为了克服这个缺陷,西方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不得不频频换韵,而这方面恰恰是汉语的特长,因此汉诗用韵路子大大宽于英诗。

在造句形式上,“汉人平常说话不喜欢用太多没有基本意义的虚词,只是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让人去了解这两个事情或两个意思之间所生的关系如何”[2],其实质是“尽量省去一切不必要的形式装置,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而英语中的这些形式手段该有的地方一定要有,是硬性规定”[3];串联形式上,汉语多数是简单句,句子与句子中间富有跳跃性;西语主要是冗长的复句,句子间粘连得很紧,虽缺乏想象的空间,却充满逻辑的力量。“汉语长于抒情,而西语则长于述事与论证,因为汉语更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而西语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4]。这种语言特性差异无疑给中西文化沟通造成了障碍,如:英语作为一种分析性、逻辑性的语言,以英语为母语者,不会或不善通过“整体把握、心灵感悟”去理解朦胧表达,去感受如画意境,就实在无法理解和接受汉语“风里来,雨里去”、“面不改色心不跳”这类经不起逻辑推敲却精彩生动的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