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仪习俗:男女同意结婚后的礼仪要求

礼仪习俗:男女同意结婚后的礼仪要求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后,男方择日向女方送订婚信物及其他礼物。俗例嫁娶双方均要举办婚礼酒席酬宾,否则遭非议。新娘在婚后的第二天要回娘家,新郎携整套猪内脏、“双飞”猪肉、鲜鱼及酒等礼物陪同前往。男家于婚后择日宴请岳父母及妻舅等女家主要的长辈。是日早上八九点钟,新娘要举行“离阿婆”仪式。

礼仪习俗:男女同意结婚后的礼仪要求

一、嫁娶习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百姓受封建道德束缚,婚嫁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许多繁文缛节。主要有如下几个程序:

媒妁缀合。未婚男女由媒人介绍缀合。民国时期逐渐兴起自由恋爱结婚之风,但发展到谈婚论嫁时仍物色一个妇人从中疏通。此人一般在婚礼中充当“大妗姐”或“妆嫁娘”。

送定情信物。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后,男方择日向女方送订婚信物及其他礼物。

送年生。议订婚期前,男方再次送龙凤饼、茶叶、椰角、油煎粉角等礼物及聘金(一大一小袋)和一对新人的出生年庚到女家,俗称“送茶礼”。

出阁。新娘出嫁当天,女家请子女齐全的妇人在门口替新娘梳头,用柚叶煲水沐浴。早上吃其嫂或母亲煮的糖面条,换上崭新的嫁衣裳,由父兄打开大红雨伞遮着新娘出门,母亲或妆嫁娘则在门口向空中及新娘伞顶撒米,表示吉祥。

迎亲。1949年前,迎亲由男家租备花轿,挑着龙凤礼饼、猪肉、鲜活鱼鸡等聘礼担,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1949年后花轿已废弃。

过火盆,又称“跨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新娘乘坐的花轿到达男家门前时,候在门前的新郎敲开轿门,由妆嫁娘或所谓有福气的中年妇人背着或扶着新娘跨过点燃禾秆的火盆进门,寓新娘进门后旺夫益子之意。

拜堂。新娘在新房中稍事休息后,由陪嫁娘带到厅堂,与新郎共拜天地及祖先神位,然后向翁姑和长辈敬茶,同时接受长辈的赠品。

摆喜酒。俗例嫁娶双方均要举办婚礼酒席酬宾,否则遭非议。40年代至70年代,此俗曾废止。80年代起,此俗复兴。

回门(又称请新女婿)。新娘在婚后的第二天要回娘家,新郎携整套猪内脏、“双飞”猪肉(两边鲜猪肉)、鲜鱼及酒等礼物陪同前往。女家设晚宴招待新女婿,宴罢新婚夫妇便返回夫家。

请新岳父(又称请亲家)。男家于婚后择日宴请岳父母及妻舅等女家主要的长辈。

婚姻法》出台后,境内青年的结婚仪式改变了很多,逐渐淘汰了以往的繁琐程序。西方宗教的传入,也改变了境内传统的结婚仪式。有些新人结婚时会选择旅行结婚,但大多数还是举办中式婚礼。

改革开放后,境内婚嫁多行半新半旧礼仪,古今混杂,虽繁简因人有别,仍基本以三书六礼为准。男女双方择定结婚日期。第二日男家带着伴郎到女家接婚,回男家后祭拜祖先及拜见双亲。晚上在家中摆喜酒接待亲朋。由于经济水平提高,也有到酒楼摆喜酒或请厨师到家中备办酒席。也有男女联婚摆喜酒的,一般在酒楼举办。男女新人有穿中式袍褂,也有穿西装、婚纱,酒楼一般提供司仪,也有主家自行聘请名人

(一)神湾沙田区村民婚俗

境内沙田区村民婚俗是开村时村民从原居地传承而来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婚俗不断简化,但仍保留某些地区特色。成亲前要媒妁、相睇、查亲论八字、男方送茶礼、送茶礼日前,由媒婆出面,男方准备好商定的礼金(一大一小袋)、衣物、龙凤礼饼、茶叶、金银首饰、两支烧酒、一对大舅鹅、双臂猪肉、花生糖等聘礼,在送日时一起送到女方家。女方家收到茶礼后,回赠男家一小部分的礼金和礼饼,礼饼要叠成米塔样,村里俗称“女婿米塔”,在塔内放入米和女婿利是;同时女方要回赠“煎堆”,寓意“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有来有往”,商定迎娶事宜。上字架和安床、派请帖和送贺礼、备嫁妆、送嫁会等。成亲正日上头、亲迎(对亲家、迎娶、饮糖茶、吃喜饼、拜堂、开宴、闹新房);成亲次日新娘向公婆请安、回门、拜祖。

女方出阁,俗称“离阿婆”。80年代以前,一般于迎亲船靠岸,婚期已到,第一天搭棚灶;现在婚期前一两天搭棚,请亲朋好友吃“闲餐”。是日早上八九点钟,新娘要举行“离阿婆”仪式。沙田系民俗,小孩出世三天在家里地主旁立一个“婆仔”神位,至孩子长大成婚之日,即举行“离阿婆”仪式,意离开送花的婆仔。在仪式上,备上香烛、礼品、酒和金银衣纸,用一只放有柚叶、生姜、半盆水的盆子,盆面横放两块柴,柴面架着新娘的新衣服鞋袜。新娘坐在凳子上,用新娘的旧衣盖住头,由喃巫先生主持“离阿婆”仪式后,新娘揭开旧衣服放在娘家。接着就准备三道礼品(菊花、米、酒)以及金银衣纸拜祖先。是日下午三点后,两个阿婆拿着一把伞、一件新娘的旧衣服、一把刀去“采花枝”。挑选茂盛的花稔树枝采下来后,在树头放一个“利是”,然后用旧衣服盖住花枝,用伞遮住带回家。至家门,新娘家烧两串炮仗迎接花枝并插入米箩里。晚上亲戚朋友姐妹唱咸水歌,进行“坐夜、叹家姐”仪式。“坐夜”仪式时,在新娘家搭棚中设两席,其中一席为拜台,拜台正中放一个七升米箩,上面插上花枝、红枣、尺子、镜子和“利是”。亲戚朋友分坐两边,新娘在中央,姐妹坐在新娘两边。先请内亲坐高堂。在拜台的花枝米箩前面,放一只茶盆,盆里竖放一叠金银,金银中间插上两朵状元花,盆子前面横放三杯酒,三杯茶。然后进行拜席、拜插、拜酒、拜红、拜金盒等仪式。“叹家姐”时,新娘用“离阿婆”时用的旧衣服盖住头面,心酸地唱咸水歌,诉说父母养育之情。唱完后众姐妹用包头布盖住大嫂或大家姐的头,以此表示“叹家姐”,然后姐妹用包头布玩游戏,唱咸水歌直到天亮。

“脱壳”仪式:男家一般在结婚前一天举行“脱壳”仪式,由一个拜神婆为新郎主持,在拜台台面放着“礼圣”,包括鸡、猪肉、糖果、茶酒等。用一只盆盛半盆水,内有柚叶、生姜,盆面放两块柴,柴面放新郎要穿的衣物。仪式开始后,新郎坐在凳上,头上盖一件旧衣物,拜神婆在新郎身边念经,寓意新郎脱壳,到了成龙之日。仪式之后,就祭祀祖先,请亲戚朋友吃“闲餐”。新郎大字架仪式:新郎大字是每个结婚的男子,由算命先生重新按族谱辈分起一个大名,结婚之前择吉日把这个大名写在红纸上用镜框裱好,并在镜框上挂上红绸,然后悬挂在厅左墙上,寓意新郎已经结婚,成家立室。

三朝“回娘家”,俗称“返三朝”。回娘家时,要有太阳去,有太阳回,不能过夜。新郎携带整套猪内脏、“双飞”猪肉、鲜鱼、面、两瓶红头酒以及两条有头尾的甘蔗和雌雄鸡一对等礼物前往,意为夫妻有始有终,有儿有女。当日,新娘和小姑先于早上八九点钟先行返娘家,新郎稍后出发。到娘家后,娘家用红糖面食,俗称“返面”,寓意今后夫妻生活甜甜蜜蜜,男女两亲家亲密长久。娘家设宴招呼新女婿吃饭后,准备一对有头有尾的甘蔗、两颗有头有尾的生菜及糖果,寓意夫妻生活甜蜜幸福,事业兴旺节节高。这些物品用红纸包好,用一个笼子装着一只母鸡和几只小鸡,寓意祝愿新娘今后好生养,以作为新娘返男家的礼物。回到男家时,新娘将带回来的甘蔗摆放在家门口,其他礼物就拿进屋里放好。随后用茶盘捧着两碗饼及红枣茶去敬祖先,然后捧着红枣茶敬老爷和安人。

(二)神湾民田区村民婚俗

境内民田区村民的婚俗比沙田区较为简单一些,成亲前要媒妁、相睇、查亲论八字、男方送茶礼。送茶礼日前,由媒婆出面,男方准备好商定的礼金(一大一小袋)、衣物、龙凤礼饼、茶叶、金银首饰、两支烧酒、双臂猪肉、花生糖等聘礼,在送日时与接亲帖子一起送到女方家。接亲帖子上注明礼品清单及接亲“出阁”“进门”时辰。女方家收到茶礼后,回赠男家一小部分的礼金和礼饼,礼饼要叠成米塔样,在塔内放入米和女婿利是;同时女方要回赠“煎堆”,寓意“煎堆辘辘,金银满屋,有来有往”,商定迎娶事宜。安床、派请帖和送贺礼、备嫁妆、送嫁会等。成亲正日上头、亲迎(对亲家、迎娶、饮糖茶、吃喜饼、拜堂、开宴、闹新房);成亲次日新娘向公婆请安、回门、拜祖。

女方出阁上头仪式 女方出阁前请亲戚朋友做伴娘,伴娘与伴郎人数相符,一般10个伴娘。在出阁前一天傍晚,伴娘到新娘家陪伴新娘一起唱歌玩耍,吃夜宵,倾诉姐妹情。晚上吉时进行上头仪式。新娘请来有双有对、生有男女孩子的妇女做“大妗姐”。大妗姐用托盘备上红头绳、尺子、镜子、剪刀、梳子、一对扁柏芙蓉、一对“利是”和一个钱盒,钱盒装着红枣、糖莲子、糖莲藕、糖瓜、槟榔,寓意新娘早生贵子,在新娘家中神位及祖先位上香、点龙凤烛拜祭,然后到闺房给新娘梳头。一边梳头一边讲好话,如:“一梳梳到夫妻恩爱,二梳梳到儿孙满堂,三梳梳到白发齐眉”等。

男方上头仪式 男方接亲前请亲戚朋友做伴郎,伴郎与伴娘人数相符,一般10个伴郎。在接亲前一天傍晚,伴郎到新郎家陪伴新郎一起唱歌玩耍,吃夜宵,倾诉兄弟情。晚上吉时进行上头仪式,新郎请来有双有对、生有男女孩子的妇女做“大妗姐”。大妗姐用托盘备上红头绳、尺子、镜子、剪刀、梳子、一对扁柏芙蓉、一对“利是”和一个钱盒,钱盒装着红枣、糖莲子、糖莲藕、糖瓜、槟榔,寓意新郎早生贵子,在新郎家中神位及祖先位上香、点龙凤烛拜祭,然后到新房给新郎梳头。大妗姐一边梳头一边说好话。

迎亲仪式 1949年前,迎亲由男家租备花轿花伞,挑着龙凤礼饼、猪肉、鲜活鱼鸡等聘礼担,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1990年后,逐渐以车代步,花轿已废弃。但也要备上花伞、龙凤礼饼、猪肉、鲜活鱼鸡等聘礼担迎亲。男方迎亲时要“单去双回”,接到新娘回来时,必须按去的路线回程。女方嫁妆必有一双凳子、两个盘子(一大一小)、两个痰盂、一个暖壶,寓意“凳仔凳仔,早生贵子”。

过火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新娘乘坐的花轿到达男家门前时,候在门前的新郎敲开轿门,由妆嫁娘或所谓有福气的中年妇人背着或扶着新娘跨过点燃禾秆的火盆进门,寓意新娘进门后旺夫益子。现在为防火灾,盆内不烧火。新娘进屋时,男方父母姑嫂要回避,让新娘进新房。

拜堂 新娘在新房中稍事休息后,由陪嫁娘带到厅堂,与新郎共拜天地及祖先神位,向翁姑和长辈敬茶,同时接受长辈的赠品。然后到喜酒宴,接待亲戚朋友前来道贺,饮喜酒。

三朝“回娘家” 俗称“返三朝”。回娘家时,要有太阳去,有太阳回,不能过夜。新郎携带整套猪内脏、“双飞”猪肉、鲜鱼、面、腐竹、两瓶红头酒以及两条有头尾的青菜、槟榔和雌雄鸡一对等礼物前往,意为夫妻有始有终,有儿有女。当日,新娘和小姑先于早上八九点钟先行返娘家,新郎稍后出发。到娘家后,娘家用红糖煮面食,俗称“返面”,寓意今后夫妻生活甜甜蜜蜜,男女两亲家亲密长久。娘家设宴招呼新女婿吃饭后,准备一对有头有尾的甘蔗、两颗有头有尾的生菜及槟榔、腐竹、红枣、莲子、糖果,寓意夫妻生活甜蜜幸福,事业兴旺节节高。这些物品用红纸包好,用一个笼子装着一只母鸡和几只小鸡,寓意祝愿新娘今后好生养,以作为新娘回男家的礼物。回到男家时,新娘将带回来的生菜摆放在家门口,其他礼物就拿进屋里放好。随后用茶盘捧着两碗饼及红枣茶去敬祖先,然后捧着红枣茶敬老爷和安人。

二、生辰习俗(www.xing528.com)

(一)生育

境内生育习俗:村民在婴儿出生第三天,称为“三朝”。当天,一般备上鸡子酒、红鸡蛋、甜酸猪脚姜招待叔叔伯伯及邻里,称为“做三诞”。孩子出生12天称为“十二朝”,又名“立姑婆”。当天,给孩子取名,拜门官、祖先和拜“姑婆”。“姑婆”神位安在床底下,是专门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的菩萨。“做三诞”受礼的人在婴儿出生“十二朝”可行“回礼”,这时亲戚、邻里、好友拿鸡、鸡蛋、猪脚、猪手或婴儿用品前来贺喜,吃猪脚姜蛋,并盛一碗米,上置一封“利是”。产妇娘家在“十二朝”当日必须送婴儿帽子、披被、背带等用品,称为“送庚”,以示酬谢。

在婴儿出生一个月后,都要摆酒宴客,称为“满月酒”,又称“弥月、出月”。凡收主家“姜醋蛋”就要致贺,赴宴。摆满月酒席上必有一味猪脚姜红鸡蛋。在孩子出生100天“做百日”。当日为孩子举行“开斋”仪式,备上葱、西红柿等拜祖先,此后,即可喂孩子吃鱼、肉等荤菜。外公外婆在外孙满月时送手镯、全套衣帽及猪蹄、鸡蛋等礼物,俗称担满月或担出月。

生男孩子的家人,必须在次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间,择吉日为男孩子举行开灯礼仪,称为“开灯”。自制或购买两盏八角花灯油盏燃亮,一盏悬挂祖祠上,并拜祭老祖;另一盏悬挂于自己住宅祖先神位前,以光宗耀祖。开灯之日,设宴请邻里亲友。随着社会发展,此俗不断淡化。

(二)生日

境内生日习俗:村民在30岁前很少设宴庆祝生日。一般家庭,父母只是煮汤圆、炸煎堆、蒸糕点拜拜祖先,煮鸡蛋给生日者吃,晚饭多些菜式而已。结婚后,30岁的男女生日,俗称“生日王”,岳父岳母要为女婿做第一个大生日;父母要为出嫁的女儿做第一个大生日,要送10个碗、10双筷子、一条裤子及水果、饼食等。以后每年生日称为“闲生日”,一般不大操办。

30岁开始做生日后,每10年一次做大生日,但是40岁的生日一般不做。村民做生日,夫妻同在做“齐头”,即整十岁;夫妻缺一做“出一”(即31、51、61岁,以此类推),一般以虚岁计算,且连续3年都要拜祖先,宴请亲戚朋友。51岁时,称为六秩晋一,意即50岁已经过去,今51岁为六十轮的第一个生日。以此类推,61岁称为七秩晋一,到91岁称为百龄秩一。老人自60岁开始称寿。古人把老人的寿岁分为耆(60岁)、古稀(70岁)、耄(80岁)、耋(90岁)、期颐(10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寿宴也越来越隆重。宴席菜式要在九个以上,但必须要有寿面,寓意健康长寿

三、丧葬习俗

一直以来,境内有在人去世后,其后人以厚礼相待,为之孝道的风俗。境内以白为孝标志,所以也叫“白事”。乡下人一般忌讳“死”字,倘有老人去世,告诉别人就叫做“老蚊咯”“过佐身”“去佐世了”“行佐咯”。当地人不足60岁去世叫享年,60岁以上去世叫享寿。

历史上,农村人去世的丧葬仪式繁琐复杂,且封建迷信色彩相当浓厚,人去世后要做“约司”(即“法事”)超度亡灵。一般举行如下仪式:

(一)报丧

家人死后,要马上派人逐一向族亲及外姓亲戚报丧。如果死者是妇人,则必须先向其外家报丧,并请其前来查看,然后才可办理治丧事宜。

(二)哭祭

1949年前,境内有丧家妇女席地坐在死者遗体旁哭祭的习俗。其声凄厉,但又字字清晰,赞颂死者生前的为人,哀叹自己痛失亲人的痛苦,期望死者灵魂早升天国,庇护后人幸福安宁等。哭祭的歌调并无规范,全由哭祭者自由抒发。

(三)担幡买水

担蟠由雇请的道馆中人(喃呒先生)主持,让死者的一个子孙(原则上是由其长子或长孙)肩扛幡旗,其他孝子贤孙依次跟随在遗体四周绕圈,每经其面前都讲些惜别或祷告的说话。然后再由喃呒先生带路,死者的长子或长子嫡孙在亲属的搀扶下手捧小瓦盆,后跟致孝的亲友,走到河涌或井边盛水归来。这种习俗被称为“买水”。

(四)殓棺

一般请仵工搬尸及钉棺。在殓棺时,一般人都回避。

(五)送殡

棺木从灵堂抬出后,由长子嫡孙或定为续嗣的继子、养子、义子捧灵牌,尾随喃呒先生及送殡队伍,至特定的辞灵地点即止。辞灵后,送殡队伍沿原路返回灵堂,棺木则继续上山,而戴孝的子孙则再携香烛至墓穴前,等一切事情办完后才对先人拜别,也有全部送棺木至墓穴前的。

(六)设寿宴

高寿者死亡后,丧家多设寿宴,以酬谢宾客。赴宴者还向丧家取一粗陶瓷碗盛些席上的饭菜或包点带给家人吃,认为吃了用这种碗所盛的菜肴能长寿。丧事家宴一定用七道菜,俗称“吃七”。

(七)分孝

丧事办完之后,丧家给每个子孙分发蛋糕鸭蛋、碗筷、梳、镜、灯等物,这种习俗表示分别尽孝之意。

此外,境内村民在村外(如在外地或医院)去世,尸体不能运回村中,只能在村外空地搭一帐篷或棚办理丧事。

1949年后,旧的丧葬习俗逐步得到改革。60年代开始,政府提倡火葬,丧葬仪式从简,废除旧习俗,有的丧事仪式只开追悼会表达哀思。1997年,中山市统一实行遗体火葬后,境内每年的遗体火化率100%。2002年,为抓好整治乱葬坟岗工作,镇政府制定《神湾镇殡葬改革清坟实施方案》,与各村(居)委会主任签订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2003年,境内基本完成“三道”范围内乱葬坟岗的整治与清理工作,清坟过程中骸骨及骨灰安放在新建的思亲楼或由家属自找墓地安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