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统与中国的相互支持与合作:优化合作关系

非统与中国的相互支持与合作:优化合作关系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统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积极支持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非统还在人权等领域给予中国有力的支持。非统大力支持和参与中国倡议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支持非统成员国民族解放运动和维和行动。1996年,中国签署与《非洲无核武器区条约》有关的议定书,支持非洲地区无核化。中国支持非统提名的联合国秘书长候选人,支持非统倡议召开的关于非洲紧急经济形势的特别联大。

非统与中国的相互支持与合作:优化合作关系

非统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积极支持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2006年11月,非洲有48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69]非统国家13次在联大总务委员会反对将所谓“台外重返或参与联合国问题提案”列入联大议程,并多次支持中国抵制台湾地区挤入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与的国际机构的图谋。1998年6月,非统第三十四届首脑会议在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举行。这次会议有着特殊性,因为布基纳法索与台湾地区有所谓的“邦交关系”。但是,会议期间,非统秘书处依然根据一个中国原则,把中国总理朱镕基发给首脑会议的贺电作为会议文件印发,拒收李登辉的“贺电”,并在其他方面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使台湾当局搞“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图谋未能得逞。

非统还在人权等领域给予中国有力的支持。自1990年以来,帮助中国先后11次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挫败西方反华议案。非统大力支持和参与中国倡议的“中非合作论坛”。

中国支持非统成员国民族解放运动和维和行动。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政府应非统要求,在继续向非洲民族解放组织提供双边援助的同时,也向非统解放委员会提供大批财政援助。1984年7月,提供5万美元援助资金。另外,每逢“非洲解放日”,中国政府都要举行庆祝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向非洲维和行动提供援助。1994和1995年,分别向“和平基金”捐赠5万美元。1996年,向非统“预防、处理和解决冲突机制”捐赠30万美元。1999年,提供价值60万人民币的后勤物资,向“和平基金”提供10万美元现汇。2000年,先后向“和平基金”提供20万和30万美元援助。

1996年,中国签署与《非洲无核武器区条约》有关的议定书,支持非洲地区无核化。中国响应非统呼吁,积极向非洲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参与国际援助非洲难民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期,非洲大陆遭到特大旱灾,中国提供了17万吨大米。90年代初,向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索马里捐赠了400万元人民币的药品和其他救济物资。1994年,向卢旺达人民提供价值260万元人民币的药品和食品。

中国支持非统提名的联合国秘书长候选人,支持非统倡议召开的关于非洲紧急经济形势的特别联大。来自非洲的布特罗斯·加利和科菲·安南成功当选联合国秘书长。1986年5月,关于紧急经济形势的特别联大在纽约召开。

【注释】

[1]K. Mathews, “The Organisation of African Unity in World Politics”, in Ralph I. Onwuka, Timothy M. Shaw, Africa in World politicsInto the 1990s, p.33.

[2]不包括“阿拉伯西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3]Wellington W. Nyangoni, Africa in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Int, 1985, pp.193-194.

[4]唐大盾选编: 《泛非主义与非洲统一组织文选(1900—1990)》,第159页。

[5]Berhanykun Andemicael, The OAU and the UN, New York and London: Africana Publishing Company, 1976, p.24.

[6]OAU Document, CIAS/Plen.2/Rev.2c.

[7]OAU Document, CM/Res.1(Ⅰ).

[8]Wellington W. Nyangoni, Africa in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p.202.

[9]OAU Document, CM/Res.56(Ⅳ).

[10]OAU Document, CM/Res.56(Ⅴ).

[11]1961年,蒙吉·斯陵(突尼斯);1964年,亚历克斯·奎森-萨基(加纳);1969年,安吉·F.克鲁克斯(利比里亚);1974年,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阿尔及利亚);1979年,萨利姆·阿赫迈德·萨利姆(坦桑尼亚);1984年,保罗·J.F.卢萨卡(赞比亚);1989年,约瑟夫·加尔巴(尼日利亚)。

[12]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1514,1960.

[13]关于葡萄牙殖民地1960年12月第1542(15)号和1967年11月第2270(22)号决议;关于“南罗得西亚问题”1965年10月第2012(20)号和1965年11月第2024(20)号决议;关于“纳米比亚问题”1966年10月第2145(21)号、1970年7月第283(1970)号、1978年9月第435号、1989年1月第628号、第629号和2月第632号决议;关于“西撒问题”1966年第2229号决议,等等。

[14]1948年12月10日《世界人权宣言》、1963年11月20日《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1966年5月7日《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1978年11月27日《种族与种族偏见问题宣言》、1978年11月28日《关于新闻工具有助于加强和平与国际了解、促进人权、反对种族主义种族隔离战争煽动的基本原则宣言》、1985年12月10日《反对体育领域种族隔离国际公约》等。

[15]杨宇冠主编: 《联合国人权公约机构与经典要义》,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

[16]1952年12月5日第616(B)(7)号、1954年2月14日第820(9)号、1955年12月6日第917号、1957年11月26日第1178(12)号、1958年10月30日第1248(13)号、1960年4月1日S4300号、1961年4月13日第1598(15)号、1961年11月28日第1663(16)号、1962年11月6日第1761(17)号、1965年12月15日第2054(20)号、1966年12月16日第2202(21)号、1967年12月13日第2307(22)号等决议。(Ian Brownlie, Basic Documents on African Affair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p.426.)

[17]Zdenek Cervenka, The Unfinished Quest for Unity, p.112.

[18]Zdenek Cervenka, The Unfinished Quest for Unity, pp.65-66.

[19]关于“西撒问题”: 1966年第2229号、1988年11月第43133号、1991年4月第690号、1993年3月第809号和2000年第1292号、第1309号、第1324号和第1301号决议;关于“刚果(金)问题”: 2000年2月第1291号、6月第1304号、第1316号、第1323号和332号决议;关于“塞拉利昂问题”: 2000年2月第1289号、5月第1299号、7月第1306号以及8月的第1313号、第1317号、1321号和第1334号决议;关于“埃及与厄立特里亚冲突问题”: 2000年5月第1297号、5月第1298号和7月第1312号以及2001年3月第1320号决议,等等。

[20]David J. Francis, Mohammed Faal, John Kabia, and Alex Ramsbotham, Dangers of Co-deployment: UN Co-operative Peacekeeping in Africa, Aldershot: Ashgate, 2005, p.102.

[21]李东燕: 《联合国》,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188页。

[22]David J. Francis, Mohammed Faal, John Kabia, and Alex Ramsbotham, Dangers of Co-deployment: UN Co-operative Peacekeeping in Africa, p.97.

[23]“阿拉伯国家联盟”(LAS): 简称“阿盟”。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也门和埃及等7国于1945年3月22日在开罗签订《阿拉伯国家联盟公约》后正式成立。旨在加强成员国间的关系,协调彼此政策,以求紧密合作和捍卫阿拉伯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到2000年,有成员22个国家和地区。组织机构: 首脑会议、理事会和秘书处。(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编: 《辞海》,第1170页。)

[24]Boutros Boutros-Ghali, “The League of Arab States and North Africa”, in Yassin El-Ayouty, Hugh C. Brooks, Africa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p.180.

[25]埃德姆·科佐、戴维·查奈瓦: 《泛非主义与解放》,[肯尼亚]A.A.马兹鲁伊、[科特迪瓦]C.旺济主编: 《非洲通史》(第八卷),第554页。

[26]League of Arab States, 21 January 1954, Sixth Meeting, Twentieth Ordinary Session, Resolution 605.

[27]Adekunle Ajala, Pan-Africanism: EvolutionProgress and Prospects, pp.311-312.

[28]OAU Document, AHG/St.2(Ⅳ).

[29]Solo Ojo, “The Arab-Israeli Conflect and Afro-Arab Relations”, in Timothy M. Shaw, Solo Ojo, Africa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p.148.

[30]Boutros Boutros-Ghali, “The OAU and Afro-Arab Cooperation”, in Yassin El-Ayouty, The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after Thirty Years, p.150.

[31]OAU Document, AHG/Res.66(Ⅷ).

[32]OAU Document, AHG/Res.67(Ⅸ).(www.xing528.com)

[33]OAU Document, AHG/Res.70(Ⅹ).

[34]“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 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反对国际石油资本的控制和剥削,维护民族权益而成立的组织。1968年1月,由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利比亚等3国创建,以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卡塔尔、巴林、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和突尼斯等8国陆续参加。成员国之间互相协调石油政策,铺设共同的石油管道,并先后成立了“阿拉伯石油海运公司”“阿拉伯造船和修理公司”“阿拉伯石油投资公司”和“阿拉伯石油服务公司”等组织。总部在科威特。(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编: 《辞海》,第1173页。)

[35]OAU Documents, ECM/Res.20(Ⅷ)and ECM/Res.21(Ⅷ).

[36]Secretariat of the League of Arab States, “Arab Summit Conference: Relations and Statement, 1946-1989(1990)”, p.63(in Arabic),in Boutros Boutros-Ghali, “The OAU and Afro-Arab Cooperation”, in Yassin El-Ayouty, The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after Thirty Years, pp.156-157.

[37]League of Arab States, 28 November 1973, Six Session, Summit Resolution 49.

[38][埃及]阿姆德·哈戈格: 《非洲: 希望与现实》,《西亚非洲》2004年第5期,第26页。

[39]OAU Document, CM/Res.338(ⅩⅩⅢ).

[40]League of Arab State, 29 October 1974,17/71.

[41]Boutros Boutros-Ghali, “The OAU and Afro-Arab Cooperation”, in Yassin El-Ayouty, The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after Thirty Years, p.161.

[42]AFRARB/Doc.4.

[43]Zdenek Cervenka, The Unfinished Quest for Unity, p.175.

[44]李起陵、郭文豹: 《以色列与黑非洲国家的关系——历史演变和新动向》,《西亚非洲资料》1984年2月25日,第5页。

[45]洛克斯利·埃特蒙森: 《非洲与发展中地区》,[肯尼亚]A.A.马兹鲁伊、[科特迪瓦]C.旺济主编: 《非洲通史》(第八卷),第624页。

[46]“万隆会议”: 又叫“亚非会议”。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除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等5国,还有阿富汗、柬埔寨、中国、埃及、埃塞俄比亚、黄金海岸(今加纳)、伊朗、伊拉克、日本、约旦、老挝、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尼泊尔、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泰国、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国、也门和南越等,共计29个国家。由于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和大多数与会国代表团的努力,击败了帝国主义妄图破坏会议的阴谋,保证了会议的成功。会议宣言提出了著名的万隆会议10项原则。会议的各项决议成为亚非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的有力武器;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人民的民族自决,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会议加强第三世界相互了解,开辟了国际合作的新途径;会议的10项原则,已为许多国家和组织所接受,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影响深远。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强各国人民间的有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载入史册。(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第1023—1024页。)

[47]乔治·帕德莫尔(George Padmore, 1902/03—1959): 出生于西印度群岛。早年参加美国共产党,并在共产国际工作过。后热衷于泛非主义。20世纪40年代,在伦敦结识恩克鲁玛,并成为其好友。其《泛非主义还是共产主义?》,是一本有关泛非主义的名著。

[48]宁骚: 《民族与国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5页。

[49]Colin Legum, Pan-Africanism: A Short Political Guide, pp.112-113.

[50]Vincent Bakpetu Thompson, Africa and Unity: The Evolution of Pan-Africanism, London: Longman, 1969, p.187.

[51]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作为全权代表参加了贝尔格莱德会议,被与会的一些国家给予合法的承认。阿尔及利亚于1962年7月5日独立。

[52]Colin Legum, Pan-Africanism: A Short Political Guide, p.60.

[53]OAU Document, CM/Res.12(Ⅱ).

[54]《科林·勒古姆谈非洲问题》,《西亚非洲资料》第91期,1983年4月5日,第15页。

[55]Gino J. Naldi, The Org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An Analysis of Its Role, p.11.

[56][美]拉纳·怀利: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西方的影响与本土的现实》,[美]霍华德·威亚尔达主编: 《非西方发展理论——地区模式与全球趋势》,第87页。

[57]K. Mathews, “The Organisation of African Unity in World Politics”, in Ralph I. Onwuka, Timothy M. Shaw, Africa in World politicsInto the 1990s, p.49; S.B.Jain, Indias Foreign Policy and Non-Alignment, New Delhi: Anamika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 2000.

[58]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部编: 《不结盟运动主要文件集》,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36、41、75、76、77、80页。

[59]Colin Legum, Pan-Africanism: A Short Political Guide, p.61.

[60]Amadu Sesay, Olusola Ojo, and Orobola Fasehun, The OAU After Twenty Years, p.5.

[61]K. Mathews, “The Organisation of African Unity in World Politics”, in Ralph I. Onwuka, Timothy M. Shaw, Africa in World politicsInto the 1990s, p.39-40.

[62]William Tordoff,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 p.224.

[63]Vincent Bakpetu Thompson, Africa and Unity: The Evolution of Pan-Africanism, p.188.

[64][美]维农·麦迪: 《世界政治中的非洲》,第17页。

[65]英属非洲国家包括: 博茨瓦纳、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肯尼亚、莱索托、利比里亚、马拉维、毛里求斯、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塞舌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等。(Klaas van Walraven, Dreams of Power: The Role of the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in the Politics of Africa 1963-1993, p.433.)

[66]法属非洲国家包括: 贝宁(达荷美)、布基纳法索(上沃尔特)、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科摩罗、刚果(布)、吉布提、加蓬、几内亚(科纳克里)、科特迪瓦(象牙海岸)、马达加斯加、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卢旺达、塞内加尔、多哥和刚果(金)(扎伊尔)等。(Klaas van Walraven, Dreams of Power: The Role of the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in the Politics of Africa 1963-1993, pp.433-434.)

[67]《科林·勒古姆谈非洲问题》,《西亚非洲资料》第91期,1983年4月5日,第14页。

[68]本节主要参考徐人龙的《中国与非洲统一组织的友好关系》一文,见李保平、马瑞敏主编: 《非洲变革与发展》,第283页。

[69]2019年9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达到53个,分别为: 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佛得角、喀麦隆、中非、乍得、科摩罗、刚果(布)、科特迪瓦、刚果(金)、吉布提、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塞舌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多哥、突尼斯、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0年6月1日,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2193-6749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