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换代时,防范借尸还魂计的几点注意

换代时,防范借尸还魂计的几点注意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魂之意也。每当改朝换代的时候,就会出现纷纷拥立亡国君主后代的现象,这就是打着死者的旗号来“借尸还魂”的计策。其实,“借尸还魂”的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借尸还魂实际上是一种力量的转移,一般是在自己受到挫折或是力量不足时所选择的办法。防范“借尸还魂”之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拒绝被利用。

换代时,防范借尸还魂计的几点注意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有些看上去有用的事物,其实往往不容易被利用;有些看上去没有用的事物,只要主动争取,还是能发挥作用的。所以,要借用那些看上去没有用的事物。不是我去向他们求助,而是他们向我求助。

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魂之意也。凡一切寄兵权于人,而代其攻守者,皆此用也。

每当改朝换代的时候,就会出现纷纷拥立亡国君主后代的现象,这就是打着死者的旗号来“借尸还魂”的计策。凡是把兵权寄名于他人之下,而实际上却掌握着攻守之权的人,运用的都是这一计谋。

“借尸还魂”本来是出自神话传说中八仙之一铁拐李的故事。

其实,“借尸还魂”的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军事上运用这个计谋,是指利用、支配那些不突出不起眼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的目的。战场上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些看起来很强大的势力,往往很难为自己所利用,而那些弱小一些的、在有些人看来是无用的势力,反而容易为我们所支配所利用。利用得好,我方可以争取主动,扭转局势,实现原先的意图。

历史上最常使用这一计的是在改朝换代的时代,造反者最先都喜欢打着亡国之君的旗号,并以此号召天下,最终实现夺取天下的目的。

“借尸还魂”有下面三层含义:

一、借助外力。借尸还魂实际上是一种力量的转移,一般是在自己受到挫折或是力量不足时所选择的办法。“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达到最后的目的,要善于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以增加获胜的可能。

二、选择可借之物。“借”是必需的选择,而所“借”的对象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如果是向能力和实力比自己强的对象“借”,以自己的能力恐怕很难控制住“尸”,反倒是弄巧成拙了。而如果向那些弱小一些的对象“借”,可能控制和驾驭就会容易得多。

三、实现自己的目的。“借尸”的目的是“还魂”,因此,在遇到挫折或是失败时,只要留有一口气,就不要自暴自弃,一定要寻找机会,东山再起。只要“借”到合适的“尸”,增强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防范“借尸还魂”之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拒绝被利用。如果一不留神成为被他人所利用的“尸”,应该迅速衡量利害关系,尽量不要为他人做嫁衣,才能防止自己的利益损失更多。

二、彻底弃“尸”。对于自己所弃而不用的事物,清理的时候应该彻底,因为它们有可能成为敌人还魂时所附着的“尸”,到那个时候想要消灭它就会很困难。因此,为了不让敌人有机可乘,要注意将那些可能会被利用的事物彻底销毁,或是使其处在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范围内。

三、斩草除根。对待敌人应该像秋风扫落叶般无情,如果不将他们斩草除根,很可能他们又会“春风吹又生”,甚至会不断壮大,进而吞噬我方。因此,战争时要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对他们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不能给他们一丁点日后借尸还魂、卷土重来的机会。

四、看清真相。如果敌人已经成功地借了“尸”,并还了“魂”,我们应该及时识破,揭露他的阴谋,不能让敌人的“魂”作祟,给我们带来灾难。

这一计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扭转局势,争取主动,实现原先的意图,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借尸还魂”。

战国末年,秦王政即位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七国统一之后,天下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将分封的诸侯国变成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面对这些空前辉煌的成就,秦始皇得意扬扬,唯我独尊,骄奢淫逸,贪婪残暴,特别是焚书坑儒一事,对文化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变本加厉地推行残害民众的政策,被奸臣赵高所控制,竟然指鹿为马[1],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

公元前二〇九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起了推翻秦王朝的大旗,一时间,应者云集,豪杰并起,反秦之火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残暴的秦王朝在这排山倒海般的进攻下摇摇欲坠,很快就在各路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www.xing528.com)

一些六国贵族也都打着复国的旗号加入了反秦的队伍中,项羽也随着叔父项梁率领着江东弟子八千起兵响应。这支队伍英勇善战,很快就平定了江东,接着渡江北上,转战于江淮及苏北鲁南一带,很快便发展壮大,达到六七万人。这个时候忽然传来陈胜战败并被杀害的消息,秦末起义军顿时失去了统帅和大旗。项梁召集部将商量对策。这时,一位七十岁的老人范增前来求见,他给项梁分析了形势并提出自己的对策—

首先,陈胜的失败是必然的。当年,秦国吞并六国,其中楚国最冤枉。楚怀王为了楚、秦两国的友好而出使秦国,却被秦国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国百姓至今仍然对楚怀王充满着哀思之情。所以楚国人最恨秦国,有人甚至发出与秦抗争到底的誓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是陈胜第一个举起反秦的大旗,不立楚王室的后代而自立为王,有违民意,当然不可能长久。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如今您在江东起兵,那里的豪杰之所以纷纷归附在您的麾下[2],正是因为您项氏家族世世代代为楚国将相,坚信您一定会复兴楚国,所以,请您立楚怀王的后代为楚王。”项梁觉得范增说得很有道理,便派人到处寻找楚国王室后裔,很快在民间找到一个刚满十三岁名叫熊心的放牛娃,此人正是楚怀王的孙子。于是项梁拥立这位放牛娃为楚怀王,建都盱眙,项梁自封为武信君。从此之后,这支反秦义军就摇身一变,成了为楚复国的正义之师了。

后来项梁战死,项羽很快便脱颖而出,率领着这支部队一路浴血奋战,仅用三年时间便率领各路诸侯推翻了残暴而强大的秦王朝。

这个时候,项羽已经成为各路义军中实力最强的人了,他自称西楚霸王,尊楚怀王为义帝,并由自己主持分封诸侯,俨然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天下之主。如果说义帝是一具被还了魂的尸体的话,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于是,项羽便将义帝迁往长沙,半路上,又派人杀死了义帝。此举一出,人心顿失,接着便是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项羽兵败垓下,拔剑自刎。

为了恢复刘氏汉家天下,公元二三四年春天,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兵出祁山北伐中原。蜀汉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魏军统帅司马懿也扎营拒守。

诸葛亮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吴军也出兵十万攻打曹魏,结果战败后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孤军与魏军相持。

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病死于五丈原。弥留之际,诸葛亮预料这次北伐很难成功,为了保存实力,蜀军必须撤回。可他更担心自己死后司马懿乘人之危,挥军追赶蜀军,为了保障蜀军撤退中不受任何损失,他特意在病榻前嘱咐杨仪道:“我死之后,不可挂孝开丧……我军可叫后面的营寨先撤,一营一营慢慢撤退。如果司马懿来追,你们可以布成阵势,擂鼓迎战。并将先时所雕的我的木偶像,置放在小车上,推出军前,让大小将士分列两旁。司马懿见了一定大为惊疑,慌忙撤兵。”

诸葛亮死后,蜀军遵照他的遗嘱有秩序地缓缓撤退。

司马懿也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他晚上观察天文,看见一颗大星坠落到蜀营内,惊喜地说:“诸葛亮死了!”司马懿马上传令攻击蜀军,不过他生性多疑谨慎,担心自己中了诸葛亮的诱敌之计,于是派遣手下的大将夏侯霸到五丈原打探消息。夏侯霸带着一部分士兵到五丈原,不见一人,急忙回报司马懿:“蜀兵已经全部撤退了。”司马懿跺脚道:“我们还将信将疑什么,真是笨蛋!孔明真的已经死了!快快追杀!”便率领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及大军杀奔五丈原来,摇旗呐喊冲入蜀寨时,果然没有人影。司马懿对儿子说:“你们去后面催赶军队,我率部一马当先追杀。”司马懿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便奋力追赶。

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杀声大起,只见蜀兵杀出,树影中飘出军旗,上面写着一行大字:“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睁眼细看,只见蜀军几十个将领拥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戴着纶帽、摇着鹅毛扇的孔明。司马懿大惊,叫道:“诸葛亮还没有死!我军中了他的埋伏了!”急令全军撤退。偏偏姜维还在背后大叫:“你们逃不了,你们中了我们丞相的计策了!”魏军吓得魂飞魄散,弃甲丢盔,各自逃命,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司马懿一口气奔走了五十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他的马嚼环安慰道:“都督不要慌张。”司马懿摸摸自己的头颅:“我的头还在吗?”两个将领说:“都督不要怕,蜀军去远了。”司马懿喘息了半晌,神色才安静下来,率部慢慢退回本寨。

过了两天,乡民相互传告道:“蜀兵退入山谷后,哀声震天,军中扬起了白旗。诸葛亮果然死了,只留姜维率一千名将士断后。前天车上的诸葛亮是个木偶人啊。”于是“死诸葛吓退活司马”的谚语就此流传开了。

智慧小锦囊

在中国古人看来,灵魂是可以离开肉体而存活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打击,只要灵魂不灭,总会找到机会“借尸还魂”,重新获得新生。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理想就是我们的“魂”,人生路上不管遇见多少坎坷挫折,只要不放弃理想,就永远不会失败,也必然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1]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 【麾下】即部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