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欲擒故纵:矛盾中的战略智慧与对策分析

欲擒故纵:矛盾中的战略智慧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欲擒故纵”之中,“擒”和“纵”看起来是一对矛盾,其实,“擒”是最终目的,而“纵”是方法、手段。其二,“欲擒故纵”还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计谋。而在运用“欲擒故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纵”有度。而应对“欲擒故纵”之计,可以采取下面几条对策:一、快速撤退。

欲擒故纵:矛盾中的战略智慧与对策分析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如果逼迫敌人太紧,敌人有可能会拼死反抗;如果让敌人逃跑,敌人的气势就会减弱。追击逃敌要尾随它,但又不要逼近,让他们不停地跑下去,消耗他们的力气,瓦解他们的斗志。等敌人斗志、力气都耗尽后,再去抓他,我们就能很轻易地捉住敌人,连兵器上都不用沾血。要善于等待,要有耐心和诚心,就会一举成功。

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蹑之,故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所谓“纵”者,并不是说要将敌人放走,而是要一直跟随他,只是稍微放松一点而已。《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穷寇勿追”,就是这个意思。所谓“不追”者,并不是说不跟随,只是说不要把敌人追得太紧之意。诸葛亮施用七擒七纵的计谋收服孟获,就是采用了放了又追获的方法。所以要辗转推进,直到不毛之地。诸葛亮七次放了孟获,其用意在于扩展土地,是要利用孟获的地位使南方蛮族全部服从。严格地讲,这不属于兵法的范畴。如果从战争角度来说,已经逮住的敌人就不能轻易放走他。

提起“欲擒故纵”这个计谋,人们自然会想到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但是其思想来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先秦时期,在《老子》第三十六章中提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强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意思是说,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兴起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是相互的辩证法思想,开合之间、强弱之间、兴废之间、取与之间,其实是在不断转化的,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其中已经透露出“欲擒故纵”的思路。而在《鬼谷子》的“谋篇”中则说得更明确:“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要想除掉它,就先放纵它,放纵的目的是驾驭它。

“欲擒故纵”之中,“擒”和“纵”看起来是一对矛盾,其实,“擒”是最终目的,而“纵”是方法、手段。古人早有“穷寇勿追”的说法,其实,对逃跑的敌人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如果把敌人逼得太紧,他很可能会集中全力,拼死反扑,落得个鱼死网破,那对我方并没有什么好处。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就是运用了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

因此,面对溃败的敌人,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但并不是放虎归山,而是让敌人在逃跑的时候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不断消耗,并且由于疲于奔命而疏于防守,这样,我方就可以轻松地全歼敌人了。这是其一。

其二,“欲擒故纵”还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计谋。逃跑的敌人可能在惊慌中丧失判断力,这个时候尾随跟踪,不管他是逃回巢穴,还是与同伴会合,都可以将其一网打尽。

最后,“纵”也是很有讲究的,从手法上来看,故意放走敌人是一种“纵”,以退为进暂时向对方让步也是一种“纵”,可以令其盲目骄傲、放松警惕,或者是沉迷声色而堕落腐化。

而在运用“欲擒故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纵”有度。正如按语中所说的,战争中的“纵”敌并不是放虎归山,这时的“纵”应该全部在我方掌控之中,什么时候“纵”,“纵”多久,应该都有一个度。不管是在敌人累得跑不动的时候“擒”,还是在敌人与同伴会合时“擒”,总之,是不能让敌人脱离我方的控制。

二、“纵”有方。在敌人觉得有一线生机时,它就会拼命逃跑,在惊慌恐惧中拼命逃跑,既是体力上的消耗,也是精神上的消耗,时间一长绝对会丧失反抗能力。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敌人消耗最大,逼得太紧了不行,太松了更不可以。太紧了可能会引起反抗,太松了敌人就会有机会真正逃脱,所以,“纵”也是有方法的,追击的时候,不妨故意露几处破绽,让敌人以为有隙可寻,其实是一直在向着我方设下的陷阱在走。

三、有耐心有魄力。要想获得更大的利益,“纵”就必须要有耐心,敏锐捕捉敌人实力最虚弱的时刻,同时,也要有舍小得大的魄力,一时所“纵”的可能是小股敌人,而最终擒获的可能是条“大鱼”。

而应对“欲擒故纵”之计,可以采取下面几条对策:

一、快速撤退。一旦发现我方正被敌人追杀,有随时被消灭的危险时,一定要快速撤退,不要恋战,在危险的地方逗留得越久,逃脱的可能性越低。

二、保持警惕。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及时识破敌人的阴谋,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利用机会。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可以利用敌人所给的“纵”的机会,将计就计,实现我方的目的。

“擒”和“纵”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首尾呼应、连环运用的,两者相辅相成,有的时候,能够起到比直接战胜对手更好的效果。

春秋时期,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武姜为妻。武姜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就是后来的郑庄公,小儿子即共叔段。当年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小就很不喜欢他。再加上母亲大多偏爱小儿子,武姜也是这样,她想让武公立共叔段为郑国继承人,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倚仗着它的险要,不修德政,所以被我们郑国消灭了。若是封给其他城邑,我都可以照办。”武姜便请求将京城封给共叔段,庄公答应了,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所得到的荣宠远远凌驾于众臣之上。

郑国大夫[1]祭仲劝谏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我的母亲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很难遏制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待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暗中归自己控制。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国君的统治,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这不是民心所向,土地虽然扩大了,也终将崩溃。”(www.xing528.com)

共叔段修整了城墙,聚集人民,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2]做内应。

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叛乱的日期后,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一万五千多名士兵去讨伐京城。京城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只得逃到共国。庄公就把母亲武姜流放到郑国的边疆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意思是说,有生之年不愿意再见母亲了。其实没有过多长时间,庄公就有些后悔了。

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后,特意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美味的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特意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所品尝的都是小人奉养的食物,可是还从未吃过君王赏赐的肉羹,请求您同意让我将这些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母亲可以孝敬,而我却没有机会了!”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颍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挖了一条隧道去见武姜,高兴地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母子又和好如初了。

当共叔段威胁到郑庄公时,庄公并没有急着出手除掉他,兄弟相残难免招人非议,所以他不断地姑息纵容共叔段,使他走上了叛乱之路,再出兵击败他,彻底解决了问题,这是典型的“欲擒故纵”之计。虽然从道德的角度来看,郑庄公对共叔段的作为令人感到心寒,但是这也正说明了在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是极其尖锐和残酷的。

春秋时期,在我国南方有一个国家—庸国,是巴、秦、楚三国之间较大的国家。庸国在当时非常强大,东威慑楚国的崛起,西牵制秦国的扩张,是当时所在地区的霸主。但是随着楚国的崛起,庸国的霸主地位有逐渐被取代的趋势。

庸国和楚国之间为争霸打过好几次,庸国都获得了胜利,楚国甚至准备迁都以避开庸国。

公元前六一一年,楚国遇上了严重的灾荒,饿死了不少百姓。周边的国家趁机都来进攻楚国,在这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际,楚庄王采纳司马贾的建议,放弃迁都计划,决心先机制敌,保卫楚国。交战没多久,楚军将领子扬窗就被庸国活捉了。但是由于看守不慎,被囚禁的子扬窗在被押三天之后就越狱逃回了楚国。子扬窗一回国,立即受到楚庄王的召见。“爱将受苦了,快说说庸国的情况。”楚王急切地要报仇。

“大王容禀,我看到庸国军队人马强壮,蛮人们都集中在城里,好像随时准备战斗的样子,现在攻打恐怕要吃亏,不如等我们把所有的军队也都集合齐后,再去攻打,凭我们的实力,吸取上次的教训,一鼓作气,就能拿下庸国。”子扬窗答道。

“我以为不可,必须现在马上就去攻打庸国,而且只许战败,不许战胜。”另一位楚军将领师叔,接过子扬窗的话,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

“师将军,现在我们刚刚打了败仗,士气低落,本应休整一些时日再战。如果现在继续交战也应想办法打胜,以鼓舞士气才对,为什么要故意打败呢?”其他的将领反问师叔。

“说得是,我们不打则已,打就要打赢。”不少将领也随声附和。

师叔说:“敌人刚刚打了胜仗,士气正旺,但也非常容易骄傲。我们现在进攻,敌人必然乘胜追击。我们再故意打败,敌人必然会认为我们战斗力已经衰弱,再连续战败几次,敌人就会认为我们已经不堪一击。敌人骄傲,必然疏于防范,我们乘机发动真正的进攻,定能取胜。”

“此计确实高妙,就由你来具体部署吧!”听师叔这么一说,楚王十分高兴地接受了师叔的建议,其他人也连声称好。

于是,楚军分别以多股兵马轮番与庸国军队交战,每次都是交手不久,便“落荒”而退。这样三日之内楚军一连和庸军打了七仗,一仗比一仗败得“惨”,不少马匹、枪械被庸军缴获,还抓了少部分楚军“俘虏”。庸军感到,楚军已经精疲力竭,不堪一击了,便不再设防,士兵也不再集中了,只剩下部分岗哨。

楚军见庸军已麻痹大意,立即抓住时机,分两路军队开始攻打庸国。同时楚军联合的秦军、巴军也跟随楚军一同包围了庸国。庸军一看这次楚军来势凶猛,不禁大惊失色,原来为庸军助战的蛮人们纷纷主动归顺了楚国。庸军孤立无援,又没有设防,很快被楚军消灭,楚军轻而易举地灭了庸国。

楚军七战七败,纵容了敌人的嚣张,然后再等待时机轻而易举地灭了庸军,这也是“欲擒故纵”之计的经典战例。

智慧小锦囊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欲擒故纵”这一计是非常符合有张有弛这一理念的计谋。其实,这一计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启发。平时刻苦学习,考试前可以适当放松;忙碌的工作之后适当休息一下,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放松不是放任,也不是放纵,科学合理地规划,有“纵”才能有“擒”。

[1] 【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十三级,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2] 【城门】城墙上的门洞,设有可关闭的门,供人出入或用作防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