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齐家文化玉礼器的优化方案

研究齐家文化玉礼器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齊家文化玉器的玉料與仰韶、馬家窰的一樣很有特色,屬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真玉有黃玉、碧玉、青玉、白玉和墨玉等種。齊家玉器在製作技術上,普遍採用將玉料鋸剖成片成形,然後研磨修整與鑽孔的方法。齊家玉器的器形,多數不十分規正,如琮的方柱體四面寬度不一,壁的厚度兩邊差異亦大,有的甚至器形中凹呈V形,並且器面常常可見做平面研磨遺留的平行直線或交叉直線的磨痕。無論琮、璧或刀,器表均為素面,無一有刻紋的。

研究齐家文化玉礼器的优化方案

齊家文化玉器的玉料與仰韶、馬家窰的一樣很有特色,屬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真玉有黃玉、碧玉、青玉、白玉墨玉等種。玉色中往往間夾布丁石紋(pudding stone),即可見各種不規則的圓形斑紋(圖一:1),或有不同色澤的條紋(圖一:2),與產於新疆和田的玉石有所不同,即使墨玉一類,外觀與和田墨玉無異,但齊家墨玉在扁薄透光處呈黃色,有的亦見布丁石紋,而和田墨玉扁薄處透綠色,無布丁石紋。齊家玉器玉料的產地據聞廣教授的調查,在臨洮縣洮河的支流大碧河的馬銜山溝和祁家溝中,可以採集到這類玉石。除上列真玉以外,尚有蛇紋石系列的鴛鴦石,這是一種在綠色中間夾黑褐色斑紋的美石,在笄、墜、鐲中常見,產地在武山的鴛鴦鎮一帶。

齊家玉器在製作技術上,普遍採用將玉料鋸剖成片成形,然後研磨修整與鑽孔的方法。一般石禮器的製作較粗糙,在鋸割成形並做鑽孔以後,不再修整。玉禮器則較精,在成形以後再做進一步研磨,所以器形比較圓整與光潔,但多數未做拋光。從器面遺留的製作痕跡分析,鋸割是用片狀工具加硬砂與水作直線運動往來磨切。由於使用從兩面相向的鋸割容易錯位,所以鋸割相接處常見錯位崩斷遺留的一條台階。鑽孔技術有使用圓頭鑽與管鑽的兩種,但均為單向直鑽,基本不用兩面相向對鑽。圓頭鑽用於鑽製刀、璜上的小孔,孔徑口大底小,一般呈17度以上的收縮,說明鑽體磨損度大,硬度不高。管鑽用於鑽製璧、斧上的大孔。無論圓頭鑽或管鑽在單向鑽進將要穿透時,孔眼邊沿即崩斷,所以鑽孔穿透一面邊沿凹缺不圓整,成為齊家玉器工藝上的另一特徵。唯有琮上的鑽孔,由於器身較高採用從兩面相向對鑽的方法,并在穿透後對孔壁再做修整,所以孔形不圓,孔壁不見旋痕,亦無對鑽錯位遺留的台階,但常見直向研磨的痕線。齊家玉器的器形,多數不十分規正,如琮的方柱體四面寬度不一,壁的厚度兩邊差異亦大,有的甚至器形中凹呈V形,並且器面常常可見做平面研磨遺留的平行直線或交叉直線的磨痕。無論琮、璧或刀,器表均為素面,無一有刻紋的。

圖一 玉璧(54662)的兩麵

璧是數量最多的一種,發掘出土的已有數百件,調查採集藏於當地博物館的亦上百件。它是將玉料鋸割成片狀後,中心鑽孔,再用多次切角的方法,使之大體成為圓形,然後再做進一步磨圓,所以邊沿可見不同方向的研磨小平面,有的做前後研磨,有的再做左右側磨。器形有圓形、橢圓形、圓角方形等種,如皇娘娘出的一件(13922)石璧,周邊可見清晰的切角痕,中心單向鑽孔(圖一)。

上海博物館藏齊家文化玉璧(54663),棕褐色間夾黑色斑塊和淡灰色條紋玉璧,器面上有直條研磨痕,一面有相向鋸割錯位折斷的台階,鑽孔為單向直鑽,穿透處邊沿有崩裂痕,孔壁上有旋紋,壁的周邊可見切角平面,直徑22.5釐米,孔徑上4.8釐米,孔徑下4.2釐米,器厚1.9~0.7釐米,一邊厚,另一邊薄,器上金粉“宏璧”二字為吳大澂所書(圖二:1、2)。

(54633),青黃色有黑褐色水草紋玉璧,璧的一面兩邊低斜中間隆凸,另一面見相向鋸割錯位折斷遺留的台階,單向直鑽孔,穿透處有崩裂痕,孔壁有旋紋,周邊有切角小平面,器面遺留直條研磨痕,直徑25.1釐米,孔徑上5.9釐米,孔徑下5釐米,厚1.9~0.5釐米,器上有金粉“宏璧鎮圭尺十二寸”八字,為吳大澂所書(圖三:1、2)。

圖二 1、2玉璧(54663)的兩麵

圖三 1、2玉璧(54633)的兩麵

(54662),青色有黃褐條紋玉壁,單向直鑽孔,穿透處有崩裂痕,孔壁光滑經過修整,器的一面有相向鋸割錯位折斷的台階,器形比較圓整,但仍有切角磨邊痕,直徑20.1釐米,孔徑上6.5釐米,孔徑下5.8釐米,厚0.8~0.6釐米(圖一:1、2)。

(54634),青色夾褐色斑紋玉璧,器形一邊較薄,並因由上向下斜向鋸割而略為上翹,還遺留一條鋸割痕,另一邊較厚,單向直鑽孔,孔壁雖然經過修整,穿透處邊沿仍見崩裂痕,直徑17.5釐米,孔徑上6.7釐米,孔徑下6.4釐米,厚0.6~0.2釐米,器上有金粉“黃鐘律琯尺八寸”七字,為吳大澂所書(圖四:1、2)。

圖四 1、2玉璧(54634)的兩麵

琮,見於發掘出土的僅齊家坪與師趙村兩例,而且數量不多,調查採集的亦僅見十件左右。它是將玉料鋸割成方柱體後,再從兩端相向對鑽一大孔,並將孔壁研磨光滑,最後在方柱體的兩端各取一小段削角成為圓形的射部,射的外壁往往可見多次切角與研磨的平面,射部與方柱角相接處多數呈凹弧角。琮的四面平直,既無刻紋,亦無橫直凹槽分節。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琮:(64640),黃褐色有淡黃色斑塊玉琮,器表見長期收藏撫摸的寶漿,射圈不圓整。射與方柱角相接處呈凹弧角,方柱體四面闊度不一,琮孔經過修整,有直條研磨痕,器高5.3釐米,闊7.6~7.4釐米,射高0.8釐米,孔徑6.3釐米。

(66555),青灰色間夾深褐色水草紋及黃色斑塊玉琮,射部較高,射圈上八面切角平面,射底與方柱角相接處成直角,孔壁有對鑽錯位的台階,方柱體四面闊度不一,器高18.8釐米,闊9.5~9.2釐米,射高3.7~3.8釐米,孔徑上7.15釐米,孔徑下6.8釐米(圖五:1、2)。

圖五 1、2玉琮(66555)

長方形多孔刀,發掘出土的僅見青海省海南州同德縣巴溝鄉宗日遺址齊家文化層出土的數件,與民和齊家文化墓葬出土的一件僅存一孔的殘器,調查採集的亦不多見,它的製作是將玉料切片並切割成長方形後,把其中的一條長邊甚至另一條側邊磨成雙面刃,其餘二邊磨去邊角,使之比較光滑,在器身近背部用頭鑽單向直鑽數孔,孔底穿透處均見崩裂痕。有的在刀背或兩端相向鋸割然後折斷的斷裂痕。長邊刃部往往內凹,並有經過使用的崩缺口。例如宗日出土玉刀(見於青海省博物館陳列)。(www.xing528.com)

1.青白色有深褐色水草紋玉刀,一端較寬,扁薄近似鈍口,另一端稍狹較厚,底邊雙面刃、利口、刃部微凹,背部平直,器身在狹端中間橫向並列直鑽二小孔,據目測,長約20釐米,狹端寬4.5釐米,寬端寬6釐米(圖六:3)。

2.青灰色有深褐色條紋玉刀,一端較寬,扁薄似鈍口,另一端稍狹較厚,底邊雙面刃、利口,刃部較平直,器身背部中段並列直鑽二孔,目測長約18釐米,狹端寬4釐米,寬端寬5.5釐米(圖六:1)。

3.青灰色石刀,一端較寬扁薄成雙面刃,另一端較狹、稍厚,底邊雙面刃、利口,刃部較平直,器身狹端中間直鑽一孔,目測長約21釐米,狹端寬5釐米,寬端寬6釐米(圖六:2)。

此外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徵集的一件青綠色有布丁石紋的玉刀,兩端寬度不一,並和背部一樣均稍薄,底邊雙面刃、利口,刃部微凹,有經過使用痕跡,背部平直,遺留一條從兩面相向鋸割然後折割的直條斷裂痕,背部橫列直鑽四孔,刃長54釐米,大端寬10.3釐米,厚0.8釐米,孔徑口大底小,分別為1.3~0.8釐米、1.2~0.75釐米、1.2~0.75釐米、1.3~0.8釐米,上下縮小約0.5~0.45釐米(圖六:4)。此件器大孔多,與陝西神木徵集的相似,年代可能較宗日出土的稍晚。上博藏數件亦與此器相似。

图六 玉刀

(60991),青黃色間夾淡黃色布丁石紋玉刀,背部較厚,平直,有鋸割折斷凹入的斷裂痕,兩端作鈍口,一端較寬,另一端較狹,底邊單面刃,鋒利有崩缺,刃部微凹,凹入0.5釐米,器身近背部橫列三孔,均為單向直鑽,穿透處孔沿有崩裂痕,器長53.8釐米,寬一端9.9釐米,另一端7.3釐米,厚0.7釐米,孔徑口大底小,分別為1.2~0.9釐米,1.3~0.8釐米,1.2~0.9釐米(圖七)。

圖七 玉刀(60991)

(66648),墨玉,間夾灰黃色斑紋玉刀,背部短,刃部長呈梯形,一端寬另一端較窄,兩端與背部平整,底邊單面刃,刃部平直,有小崩缺口(較大缺口似後期碰崩),器身近背部橫列三孔,寬端中部另鑽一孔,均單向直鑽,穿透處邊沿見崩裂痕,自寬端起背部三孔第一孔和第三孔從正面鑽入,第二孔和寬端一孔從背面鑽入,刃長40.7釐米,背長39.1釐米,一端9.5釐米,另一端9.1釐米,厚0.3釐米,孔徑口大底小,寬端一孔1.6~1.9釐米,背部三孔依次為1.9~1.6釐米、1.6~1.9釐米、1.8~1.6釐米(圖八)。

圖八 玉刀(66648)

(54647),淡褐色有淡黃色和深褐色布丁石紋玉刀,背部短,刃部長呈梯形,兩端作鈍口,並且一寬一窄,底邊作雙面刃,刃部凹入0.3釐米,器身近背部橫列三孔,寬端中部另鑽一孔,均為單向直鑽,穿透處邊沿見崩裂痕。自寬端起,背部三孔,前二孔從背面直鑽,後一孔與寬端一孔從正面鑽入,器身一面近窄端有一研磨的凹槽。刃長37.3釐米,背長34.3釐米,一端寬7.1釐米,另一端5.2釐米,厚0.5~0.3釐米,孔徑口大底小,寬端一孔1.1~0.8釐米,背部三孔依次為0.7~1.1釐米、0.9~1.1釐米、1.1~0.8釐米(圖九)。

圖九 玉刀(54647)

璜,查閱發掘報告或簡報,僅在師趙村有出土,而且據報告稱在出土的十餘件玉器中占多數,但文中無描述,亦未見圖照,其他發掘的各遺址均未見,在這一次甘、青古玉考察中,在臨夏博物館的徵集玉器中見多件。器形均為一璧作四等分鋸割,呈扁形,鋸斷面有的經過研磨,平整光滑,有的仍留相向鋸割後折斷的斷裂痕,兩端均有一孔,孔位處於中部,與斷鐲斷璜穿孔聯結的近似。目前局限於資料過少,無法分析,本文從略。

鏟,玉質的僅見調查採集的數件,扁長形,頂端窄,刃部寬,有的器身近頂端穿一孔,單向直鑽,穿透處邊沿有崩裂痕,器形與製法與長方形刀近似。上海博物馆藏(64641),深褐色玉鏟,頂端有相向鋸割後折斷的斷裂痕,刃部較寬,單面刃、鈍口,長20釐米,頂寬3.7釐米,刃寬5.6釐米,厚1釐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