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阅读能力的多种朗读方法及训练技巧

提升阅读能力的多种朗读方法及训练技巧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朗读,是一种眼、口、耳、思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自由朗读、跟读学读、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提升阅读能力的多种朗读方法及训练技巧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思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指导有方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培养语感。

余映潮老师曾说过:“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6]本人也有幸听过几次余映潮老师的课,虽然他已经上年纪了,但在课上,余老师或是范读或是给学生指导朗读,总是很用情很用力。他的朗读音质一般,说真的,余老师没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是听余老师朗读,你会不自觉地入情、入境,受感动。因为他不是在表演,他是在用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理解,去表达。朗读在他那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余老师自己也说:“朗读可以是一种阅读方法;朗读能够通过语音传达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朗读是培养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朗读是出声的语言训练。”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自由朗读、跟读学读、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下面我们看余映潮老师是如何将朗读的思路贯穿到《春》的教学设计之中的。

1.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朗读这篇课文的基本语调。

2.播放音乐,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大致脉络。

3.教师导引,有重点地指导同学们串读课文,品析课文思路。

4.自由选读,品味文中的佳词、美句、精段。

5.个性化演读。

6.自选内容进行背读。

余老师的课堂设计中“朗读”几乎出现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中,不论是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形式,它们都连点成线,成为贯穿课文教学始终的一条线索。

2003年的《语文学习》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讲的是一位老师三次讲授《我与地坛》的经历:第一次是在他第一次教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无所下手,所以课堂上不知该如何讲好,只能带着学生朗读,开始还有学生不能理解,但是读着读着,学生就都进入了状态,后来很多学生都哭了,直到下课,老师只进行了这一个教学步骤,但是课堂却意想不到的成功;第二次是作者在参加一次大型的语文教学研讨会上,面对着400名师生来讲这一课,他本来还想全读,但是组织者没有同意,最后决定第一部分读,第二部分讲,这位老师又读了大概20分钟,又是师生同落泪,场面令人动容;第三次,教师是在讲了一节课之后的第二堂课带着学生读的,结果在那一周的练笔中,几近八成的学生写着“地坛”,写着“母爱”,写着“眼泪”。一位学生写道:“感激作者教会我对母爱的表达,感谢老师带给我对母爱的体验。”三次课堂,老师都用读这一种方式让学生动容。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7]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8]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9]

那么好的文辞,那么真的情感,为何还用解释呢?天底下谁没有接受过母爱?带着一颗心来,就够了。

记得有人说过:“校园里如果没有了琅琅读书声,语文教学也就走上了穷途末路。”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写作材料莫过于教材。经典的文本值得反复咀嚼,即使是死记硬背,也不妨将这些经典的文段“搬”进作文之中。这些文本的语言之美、思路与结构之经典,都值得反复回味、模仿。这便是阅读促进写作。当学生开始循着篇章的指引写作,就会重新思考刚刚学过的文章,对文章也会有新的认识。学习散文,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练笔,以便提升写作水平。写作的题目无须冥思苦想,刚刚学过的散文就是他们最好的素材。像刚才这位老师的第三次教学,学生对于母爱的表达不是那么顺理成章吗?(www.xing528.com)

为了大家理解和教学的方便,可以将散文的教学策略分述,然而语言、形式、线索、意境、情感、哲理等几个方面,是很难分得清的。通过美好的语言的品读,才能感受到文中优美的景物、充沛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也只有承载优美的景物、充沛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的语言才是美的,不能截然分开。

散文教学是游离在“有法”与“无法”之间的。它有基本的要求,有一定之规;它也没有固定的法则,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到处管用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一无是处的,一种方法的产生和流传,都是有自身价值的。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使用,也不要一味地拒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散文的特点、作者的个性、学生的情况、自己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要敢于尝试和创造

思考与习题:

一、根据本章所学,对《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进行教学设计。

二、品析《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情感和哲理。

三、讨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的教学内容确定。

[1]徐鲲.推敲“故都”[J].语文知识.2003(5):37.

[2]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87.367.

[3]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78.

[4]于漪.“睛”探[M].中师语文教科书《阅读和写作》第五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1.

[5]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1):8.

[6]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3.

[7]史铁生.我与地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39.41.42.

[8]史铁生.我与地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39.41.42.

[9]史铁生.我与地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39.41.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