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问题路径:优化双轨制

解决问题路径:优化双轨制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了“双轨制”的发展路径。一直到今天,尽管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化,不以GDP作为唯一衡量指标,但“双轨制”的改革路径仍然延续。仔细分析,认真判断,发现学校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学科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采取的“双轨制”路径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到现有体制机制外去寻找,即选择“市场机制”以外的“政府主导型”资源配置方式。

解决问题路径:优化双轨制

以上问题是学校转型阶段需要用发展的理念、思路和办法解决的问题,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就一般性而言,是解决生存问题。学校是高等院校的一分子,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做好在履行高校四大职能过程中的“规定”动作,不给上级主管部门“添乱”,让大多数师生满意。就特殊性而言,是解决发展问题。学校是一所具有行业背景的多科性大学,客观环境、内生结构具有不可复制性。既没有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也得不到“政策性大学”(如青海师范大学最近取得学术学位博士授权资格)的扶持,处在首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夹缝中不进则退。要发展,就得不断进取,与时俱进,以创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传媒类大学”来展现“北印人”的时代风采,以“小精尖”可持续发展模式“传承印刷文明,引领传媒发展”。从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学科建设,今天的“坚持特色”,已不再是单纯的行业特色,而是学科特色,依托行业只是学科的服务对象。要提高服务行业的质量,就要加强学科的内涵建设,把学科建设的一般原理和要求与北京印刷学院的办学实际相结合,生产出既符合“教育部”评价标准,又满足“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需求的标志性成果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了“双轨制”的发展路径。对于存量经济,对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品生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鼓励竞争;对于增量经济,对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非竞争性产业经营,则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府主导型资源配置机制(过去叫“计划经济”)。一直到今天,尽管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化(非粗放型),不以GDP作为唯一衡量指标,但“双轨制”的改革路径仍然延续。如在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转企改制、活跃发行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微观改革,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而对于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的重大工程的实施,都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参与。(www.xing528.com)

仔细分析,认真判断,发现学校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学科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采取的“双轨制”路径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方面,需要建立适应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推动学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做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形成学校上下密切配合的权限边界,健全学术激励的学术竞争机制,并通过宣传鼓动、统一思想,使每一位纳入学科建设体制的学人,都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保持一致,以学科思维谋划自己的教学科研活动,使多数人能够有明确的学科归属,有持之以恒的学术方向,有相应的基础平台支撑。一句话,就是建立健全以学科为统领、教学科研活动有序发展、学科资源有效配置的竞争性机制(即市场竞争机制)。这种机制的运行特点是:学校政策引导、学院组织有效、制度健全保障、学人积极主动、活动自发有序。学校今天的制度安排就是为形成这一机制、保证学校转型发展搭建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理想的“市场机制”资源配置方式,由于其固有的自发性、趋利性,一个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对于一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机遇性战略目标的实现,则力不从心。所以,只能解决生存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学校转型来说,又面临着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的巨大发展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不是无限期的,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到现有体制机制外去寻找,即选择“市场机制”以外的“政府主导型”资源配置方式。在关系到学校命运的发展性问题的解决中,学校不再是引导者,而是主导者;不是宏观管理者,而是微观行动者。要从顶层把其设计、规划成一段时间内必须完成的重大工程或“校长工程”,从学校层面确定责任主体,建立有效投入机制和工作机制,以“折子”督办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其实,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学校已经存在,只是没有从发展路径层面给予梳理和总结。如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及科研发展方式转变,高职和继续教育办学体制转变,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成果奖获得,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