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时期的蟠条印章制作法

隋唐时期的蟠条印章制作法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隋唐之际,印章由刻变铸,在技术上最核心的原因是朱文印章的铸造比镌刻来得方便快捷,且更易于操作。浙江省博物馆藏“金山县印”“会稽县印”二印,即为典型唐代蟠条印,沙孟海先生也正是在见过这两方印后,终在传统铸、刻之外,考证出了新的印章制作方法。并说“唐印用铜条焊接而成,疑是急用之法也,不是常法”。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金属茶具焊接而成的“蟠条印”是隋唐时期印制的一大特点。

隋唐时期的蟠条印章制作法

隋唐之际,印章由刻变铸,在技术上最核心的原因是朱文印章的铸造比镌刻来得方便快捷,且更易于操作。铸造朱文印章,只需字口凹陷即可。中国古代的金属铸造工艺在商周时期就已经非常成熟,皆用沙范、陶范,在商周时期也发明了失蜡法,用以铸造更为精细的器具。

唐“金山县印”印蜕(上),印面(下)浙江省博物馆

唐“会稽县印”印蜕(上),印面(下)浙江省博物馆藏

基于对隋唐印章实物的考察,可以推论,其大概率是用沙范铸造而成,并未采用失蜡法等技术。究其原因,其一是当时的沙范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能满足印章铸造的需求;其二是沙范工艺比失蜡法更为简洁方便。

除了一般的范铸工艺外,在隋唐官印的制作中,还有一类非常特殊的工艺,即“蟠条印”。这一工艺名称是沙孟海在20世纪80年代时定名,在隋唐时期不一定以此为名。

蟠条印的制作,是先铸造好印坯,然后将铜条捶打、裁切成所需要的长度、厚度,再使用工具盘曲,然后将其焊接在印坯之上。

铸造好的印坯,当为统一规制,焊接之时,用铅锡二元合金为焊料,以一带金属管之铁盒,其中盛上高温木炭以口吹出,熔化焊料,将铜条固定。其状类似于今天的高温焊枪,这一技法在传统的首饰加工行业中至今仍可见到。因为在焊接过程中要经历高温,铜条不免变形,因此在制作好之后还需要修整,同时印面也有一定高低起伏,还需要对制作好的印章进行打磨。直到这些工序完成,一方“蟠条印”才算制作完毕。

浙江省博物馆藏“金山县印”“会稽县印”二印,即为典型唐代蟠条印,沙孟海先生也正是在见过这两方印后,终在传统铸、刻之外,考证出了新的印章制作方法。

在20世纪中叶之前,没有人对这种制作方式有过研究,皆将其与别的隋唐印章并举。最先发现这一问题的是王献唐。他曾见到过一枚无印文的铜印,当时以为印文己被磨去,但仔细观察后,并未发现打磨的痕迹,故断定是印坯。并说“唐印用铜条焊接而成,疑是急用之法也,不是常法”。[9]这种说法当为王献唐一家之言。根据笔者实践,若从制作工艺上而言,蟠条印的繁琐程度要远甚于直接铸造,因此更有可能是当时需要在直接铸造之外,寻找一些新的制作方式,或以此为定例,或为防伪等需求。(www.xing528.com)

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金属茶具

焊接而成的“蟠条印”是隋唐时期印制的一大特点。但在历史典籍中并无记载。今天对此的研究,实为对历史的补充。蟠条印在隋唐时期出现,也是当时金属加工水平进步的体现。隋唐时期遗留至今的金属器皿较多,能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当时的金属加工工艺。

唐“平琴州之印”

法门寺地宫曾出土过大量的金银器,这些器物是晚唐时期唐僖宗所赐。在这些金银器上,可以看到唐代已熟练掌握了切削、焊接、铆接、镀鎏、镶嵌等工艺。仅焊接一项,就有大焊、小焊、两次焊、掐丝焊等多种工艺。且技术纯熟,焊口平齐,尤其是掐丝焊为焊接印提供了技术保障。

明清时期大放异彩的掐丝珐琅彩工艺,就是这一工艺技术的延续。

在现存的隋唐印章中,这种焊接而成的印章数量较少,绝大多数还是直接铸造而成。同时,根据孙慰祖研究,仅“平琴州之印”一例,为镌刻而成。至此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印章进入全新的阶段,在官印这一领域,铸印已经完全取代了刻印,朱文也全面取代了白文。

根据现存实物考察,在五代之后,官印中已经不再能见到这种焊接而成的印章。从宋代开始,只在私印和朱记中偶有孑遗,明代更是完全消失。究其原因,其一,大约是因为制作太过繁琐,与直接铸造的印章相比,劣势太大,而且呈现效果并无特异之处。其二,大约是因为印文与印章终究不是一体,在频繁的使用过程中,易形成损坏、笔画脱落,因此终被淘汰。

蟠条印在历史中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其鲜明的特色也为今天人们鉴别隋唐印提供了一条捷径——凡是由焊接法制成的官印,其时代必属隋唐无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