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京剧及其特色

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京剧及其特色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京剧亦被称为“皮簧”“二簧”“皮簧戏”“京戏”等,它是在19世纪后半叶形成的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戏剧,也可以说它是中国最后的古典戏剧艺术〔1〕。另一方面,京剧不仅包含了北京这一地域的文化元素,而且还包括“西皮”“二黄”等湖北、陕西、山西、安徽等,即中国东西南北地方的戏剧元素,是一个超越地域界限的剧种。

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京剧及其特色

京剧亦被称为“皮簧”“二簧”“皮簧戏”“京戏”等,它是在19世纪后半叶形成的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戏剧,也可以说它是中国最后的古典戏剧艺术〔1〕。直到20世纪中期,在中国当代艺术话剧电影等占据重要位置之前,京剧深受广大上层社会人士,一般商人与城市普通居民的喜爱。正是因为有巨大的魅力,喜欢的人群超越了社会阶层、贫富、性别、地域,京剧成为清末文化娱乐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形式〔2〕程长庚(1811—1880)、谭鑫培(1847—1917)、梅兰芳(1894—1961)等是不同时代的代表性京剧大师,也可以说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大明星,成为众多城市居民热烈追捧的对象,他们的出现如实地反映出京剧在当时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从中可以窥视中国城市化的进展与市民阶层兴起和精神消费的一个新的动向。

即使在当代话剧、电影、电视开始普及的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京剧在60年代到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它也被作为控制社会的文化管理模式的一种方式,深受政府的重视,当时京剧的改革也随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政治需要,成为行政系统一个自上而下的大项目与政治任务而获得发展空间,并且作为一个比较柔性的工具为政治所利用,在政治领域发挥了重要功能。(www.xing528.com)

明清时期,在中国各地的乡村(包括城镇)社会,随着含有地方文化诸要素的地方戏曲的相继出现,表演地方戏曲的戏班虽然规模不大,但如雨后春笋般地从各地方冒出头角。很多地方戏曲的出现与成型,以及无数地方戏班的表演活动开始由偏远的乡村,经过小城镇进入大城市,逐渐从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性形态转变成为大地域性的戏剧形式〔3〕。明清时期以来,较大的地方戏剧剧种,例如有在四川地方流行的“川剧〔4〕,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方流行的“梆子”(参照第三章第三节),在华南地区流行的“粤剧”等等〔5〕,从包括戏剧的风格样式、内容、音乐和方言等的戏剧符号系统,以及观众层等诸多元素来看,这些剧种具有很鲜明的“地域性”或“地方性”特征。另一方面,京剧不仅包含了北京这一地域的文化元素,而且还包括“西皮”“二黄”等湖北、陕西、山西、安徽等,即中国东西南北地方的戏剧元素,是一个超越地域界限的剧种。虽然“昆曲”在传统戏剧中也具有广域性的特点,但是因为“昆曲”在受众方面存在难以克服的阶层偏向,而难以获得普通大众的喜爱,因此可以说京剧是宋元时期以后唯一的、受众面与地域性最广的全国性传统戏剧〔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