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戏曲历史简述

中国传统戏曲历史简述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性、写意性、程式化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戏剧的独有形式。中国传统戏曲源于原始社会的原始歌舞,经历了汉代以竞技为主的角抵戏,魏晋的歌舞百戏等,南北朝至唐代形成最初的戏曲形式“参军戏”。宋金元时期的南戏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的形成。曲词一般包括引子、过曲和尾声。传奇是明清两代中长篇戏曲的总称。清中叶传奇和昆曲急剧衰落,花部地方戏曲兴起。

中国传统戏曲历史简述

戏曲是代言体表演艺术,是表演、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综合性、写意性、程式化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戏剧的独有形式。

中国传统戏曲源于原始社会的原始歌舞,经历了汉代以竞技为主的角抵戏,魏晋的歌舞百戏等,南北朝至唐代形成最初的戏曲形式“参军戏”。参军戏由俳优表演的优戏演变而来,风格滑稽,一般有两个角色:一个“参军”,一个“苍鹘”。表演时,参军嘲弄调笑苍鹘。参军和苍鹘可以认为是后来戏曲净行和丑行的雏形。

宋金元时期的南戏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的形成。南戏宋末兴起于东南沿海一带,与诸宫调的关系密切,并综合了宋代杂剧、福清歌、台州歌、歌舞大曲等众多曲调的优点,元末明初逐步定型,并趋向兴盛,建立了以生、旦为主,净、末、丑、外、贴的七种角色体制。演出时一般由副末开场,生、旦相继出场,主要人物出场先唱引子,之后“自报家门”。曲词一般包括引子、过曲和尾声。南戏的音乐形式南曲为后来的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等诸多声腔剧种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早期南戏剧目多已失传,现存《张协状元》一出。元末高明的《琵琶记》是南戏最高成就,也被誉为“南戏之祖”,全戏共四十二出,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贤孝女性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图7.1)。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的成熟。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末、旦、净三大类。结构特点是“一楔四折”和“一人主唱”。“楔子”居于剧首,类似引子或序曲。每一折由同一个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一韵到底,由正末或正旦一个角色主唱。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等是元杂剧的代表作。(www.xing528.com)

传奇是明清两代中长篇戏曲的总称。传奇源于南戏,带有浓厚南方戏曲特征,又融合了北曲声腔和元杂剧的精华,伴随着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发展为明清时期全国性的大型戏曲。汤显祖的《牡丹亭》为明传奇之代表作。

图7.1 明代刊本琵琶记插图

清代民国时期是各种地方戏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清中叶传奇和昆曲急剧衰落,花部地方戏曲兴起。花部又称“乱弹”,是雅部昆曲之外的各种声腔剧种的总称。乾隆年间徽班进京献艺,史称“徽班进京”。徽班带来的徽调,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等声腔艺术和表演方法,经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新的声腔艺术——皮黄,这就是后来的京剧。清末至民国几十年间,有超过200个地方戏剧种形成,除京剧外,还包括豫剧、越剧、河北梆子评剧黄梅戏川剧沪剧等重要地方剧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