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地战略地形与军队战斗力的关系

九地战略地形与军队战斗力的关系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孙子从战略态势上,概括了九种不同兵要地理的特点及其对官兵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影响,并进而提出具体灵活的应变措施,以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认为这样做具有使士兵听从指挥、努力作战、就地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士兵无所畏惧等多种优点。九地,指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种不同的战略地形。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12。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作散地。

九地战略地形与军队战斗力的关系

【导读】

本篇主要阐说军队在九种不同战略地理环境下进行作战的基本指导原则,特别强调要根据在不同作战地区官兵所产生的不同心理状态,来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确保战争的胜利。首先,孙子从战略态势上,概括了九种不同兵要地理的特点及其对官兵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影响,并进而提出具体灵活的应变措施,以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其次,孙子提倡深入敌境进行作战。认为这样做具有使士兵听从指挥、努力作战、就地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士兵无所畏惧等多种优点。第三,孙子进一步强调了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些重要作战原则,如利用敌人弱点、争取主动、避实击虚、迅速行动、集中兵力等,并把它们同地理条件的特点结合起来。在本篇中,孙子还提出了某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治军主张,如强调带兵要做到法令严明,禁止迷信和谣言,重视保持军队的团结和战斗力,为克敌制胜创造充分的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本篇中也集中反映了孙子的“愚兵”思想。如提倡“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视士卒为“群羊”;为驱使士卒卖命,而鼓吹欺骗之术:“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这些在今天都是可以商榷和讨论的。

九地,指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种不同的战略地形。本篇篇题,曹操注:“欲战之地有九。”王皙注:“用兵之地,利害有九也。”张预注:“用兵之地,其势有九。”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1,有重地,有圮地2,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3。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4。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5。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6。诸侯之地三属7,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8。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9。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10。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11。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12。是故散地则无战13,轻地则无止14,争地则无攻15,交地则无绝16,衢地则合交17,重地则掠18,圮地则行19,围地则谋20,死地则战21

【注释】

1衢地:汉简本“衢”字皆作“矍”或“瞿”,音近义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

2圮地:汉简本“圮地”作“泛地”。《长短经·地形》作“汜地”。

3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此言在本国领土上同敌人作战,士卒近家,遇上危急就容易逃散,这种地域叫作散地。曹操注:“士卒恋土,道近易散。”又李筌注:“卒恃土,怀妻子,急则散,是为散地也。”散,离散。武经本“自战其地”后有“者”字。汉简本无“自”字。

4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指军队在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作战,士卒离本土不远,情况危急时易于轻返,是谓轻地。张预注:“始入敌境,士卒思还,是轻返之地也。”

5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争地,指我军占领有利,敌军占领也有利的地区。杜佑注:“谓山水厄口,有险固之利,两敌所争。”又梅尧臣注:“无我无彼,先得则利。”武经本“我得则利” 作“我得亦利”。

6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交地,指道路纵横、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区。交,纵横交错。陈皞注:“交,错是也。言其道路交横,彼我可以来往。”

7诸侯之地三属:三,泛指众多。属,连接、毗邻。三属,多方毗连,盖指敌我与多方诸侯国相毗邻。

8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谁先到达就可以得到四周诸侯的援助,这样的地方叫作衢地。杜牧注:“我须先至其冲,据其形势,结其旁国也。”

9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进入敌境已深,隔着很多敌国城邑的地区,叫作重地。梅尧臣注:“过城已多,津要绝塞,故曰重难之地。”汉简本此句作“倍城邑多者为重”。

10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凡是山林、险要隘路、湖沼这类难以通行的地区,叫作圮地。圮,《说文》:“圮,毁也。”武经本、樱田本无句首“行”字,汉简本无“险阻”二字。

11围地:入口狭隘、归路迂远、敌人能够以少兵胜我多众的地区,叫作围地。何延锡注:“围地,入则隘险,归则迂回,进退无从,虽众何用。”汉简本无“之”“地”二字。

12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地势险恶,只有奋勇作战才能生存,不迅速力战就难免覆灭的地区,叫作死地。张预注:“山川险隘,进退不能,粮绝于中,敌临于外,当此之际,励士决战而不可缓也。”汉简本无二“战”字。

13散地则无战:在散地上不宜作战。梅尧臣注:“我兵在国,安土怀生,陈则不坚,斗则不胜,是不可以战也。”

14轻地则无止:止,停留、逗留。意为军队在轻地上不宜停留。梅尧臣注:“始入敌境,未背险阻,士心不专,无以战为。勿近名城,勿由通路,以速进为利。”

15争地则无攻:遇到争地,我方应该先行占据;如果敌人已先期占领,则不要去强攻争夺。梅尧臣注:“形胜之地,先据乎利。敌若已得其处,则不可攻。”

16交地则无绝:绝,隔绝、断绝。此句意为在交地要做到军队部署上能够首尾连贯,互相策应。曹操注:“相及属也。”杜牧注:“川广地平,四面交战,须车骑部伍首尾联属,不可使之断绝,恐敌人因而乘我。”

17衢地则合交:合交,结交。曹操注:“结诸侯也。”意谓在衢地上要加强外交活动,结交诸侯盟友,以为己援。王皙注:“四通之境,非交援不强。”

18重地则掠:指深入敌方腹地,后方接济困难,要“因粮于敌”,就地解决部队的后勤补给问题。梅尧臣注:“去国既远,多背城邑,粮道必绝,则掠畜积以继食。”掠,掠取、抢掠。

19圮地则行:军队行进中遇到圮地,必须设法迅速通过。张预注:“难行之地,不可稽留也。”

20围地则谋:此言军队如陷入围地,就必须善用计谋来摆脱困境。曹操注:“发奇谋也。”

21死地则战:言军队如进入死地,就必须奋勇力战,以求脱险。曹操注:“殊死战也。”

【译文】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原则,兵要地理可以区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大类。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作散地。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叫作轻地。我方先占领对我有利,敌人先占领对敌有利的地区,叫作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作交地。同几个诸侯国相毗邻,先期到达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作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后有众多敌人城邑的地区,叫作重地。山林、险要隘路、沼泽这一类难以通行的地区,叫作圮地。进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以少击众的地区,叫作围地。迅速奋战就能够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作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上争地就不可贸然进攻,遇上交地就要部署得宜,不可隔绝,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到了圮地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困于死地就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1,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2,众寡不相恃3,贵贱不相救4,上下不相收5,卒离而不集6,兵合而不齐7。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8。敢问:“敌众整而将来9,待之若何?”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10。”兵之情主速11,乘人之不及12,由不虞之道13,攻其所不戒也14

【注释】

1所谓古之善用兵者:武经本、樱田本无“所谓”二字。汉简本“古”字下无“之”字,“用兵”二字作“战”字。

2前后不相及:前锋与后卫不能相互策应配合。及,策应。汉简本“及”字下有“也”字。

3众寡不相恃:众,指大部队。寡,指小分队。恃,依赖、倚仗。此句言大部队与小部队之间不能相互依赖和协同。

4贵贱不相救:贵,军官。贱,士卒。救,救应、救援。指军官和士卒之间不能相互救应。

5上下不相收:收,收拢、聚集。谓部队建制被打乱,上下之间失去联络,无法聚合。

6卒离而不集:离,离散。集,集结。言使敌军士卒离散而无法集结起来。

7兵合而不齐:虽能使士卒集合在一起,但无法让军队整齐统一。

8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合,符合。于,和。动,作战。止,不战。此句重见于《火攻篇》。

9敌众整而将来:此句汉简本作“敌众以正,将来”。

10先夺其所爱,则听矣:爱,珍爱,引申为要害、关键。听,听从、顺从。此句的意思是,首先攻取敌人的要害之处,敌人就会不得不听从我们的摆布了。汉简本无“先”字。

11兵之情主速:情,情理。引申为关键。主,重在、要在。速,迅速、疾速。此句言用兵的关键在于迅速,出敌不意。王皙注:“兵上神速,夺爱尤当然也。”汉简本“情”作“请”,“速”作“数”,皆为通假字

12乘人之不及:人,敌人。不及,措手不及。意谓要乘敌人措手不及时采取行动。此句汉简本作“乘人之不给也”。

13由不虞之道:由,经过、通过。不虞,意料不到。此句言出兵要走(通过)敌人预料不到的路径。张预注:“出兵于不虞之径。”

14攻其所不戒也:戒,防备、戒备、警戒的意思。《说文》:“戒,警也。”此句意为:攻击敌人所不曾戒备的地方。

【译文】

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赖,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之间无法聚集合拢,士卒离散难以集中,交战阵形混乱不齐。对我有利就打,对我不利就停止行动。试问:“如果敌军人数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向我发起进攻,那该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呢?”回答是:“先剥夺敌人最关键的有利条件,就可使他们不得不听从我们的摆布了。”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猝不及防的时机,走敌人所预料不到的路径,攻击敌人所不曾戒备的地方。

凡为客之道1,深入则专2,主人不克3;掠于饶野4,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5,并气积力6,运兵计谋,为不可测7。投之无所往8,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9。兵士甚陷则不惧10,无所往则固11,深入则拘12,不得已则斗13。是故其兵不修而戒14,不求而得,不约而亲15,不令而信16。禁祥去疑17,至死无所之18。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19。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20,偃卧者涕交颐21。投之无所往者22,诸、刿之勇也23

【注释】

1为客之道:客,客军,指离开本土进入敌境作战的军队。这句的意思是,离开本国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道,规律、原则。

2深入则专:专,齐心、专心。《广雅·释言》:“专,齐也。”此言军队深入敌境作战,就会齐心协力、意志专一。杜牧注:“若深入敌人之境,士卒有必死之志,其心专一。”

3主人不克:主人,处于防御地位的一方,此处指在本土作战的军队。克,战胜。此句的意思是,在自己本土作战的敌军不能战胜我军。梅尧臣注:“主人不能克我。”

4掠于饶野:掠取敌方富饶田野上的庄稼。王皙注:“饶野多稼穑。”

5谨养而勿劳:谨,注意、注重。养,休整。此句意思是,认真地搞好部队的休整,不要使将士过于疲劳。王皙注:“谨养,谓抚循饮食,周谨之也。”

6并气积力:并,合,引申为集中、保持的意思。积,积蓄。意谓保持士气,积蓄战斗力量。王皙注:“并锐气,积余力。”

7为不可测:使敌人无从判断。杜牧注:“动用变化,使敌人不能测我也。”测,推测、判断。汉简本“测”作“贼”,假借字。

8投之无所往:投,投放、投置。意谓将军队投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张预注:“置之危地,左右前后皆无所往。”

9死,焉不得士人尽力: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此句意谓士卒死尚且不惧,那他们怎么会不尽心竭力作战呢?

10兵士甚陷则不惧:士卒深陷危险境地就不再恐惧。张预注:“陷在危亡之地,人持必死之志,岂复畏敌也?”甚,很、非常的意思。

11无所往则固: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军心就会稳固。张预注:“动无所之,人心坚固。”固,坚固、牢固、稳固的意思。

12深入则拘:拘,拘束、束缚。曹操注:“拘,缚也。”这里引申为人心专一不会涣散。此句言军队入敌境已深,则军心凝聚。梅尧臣注:“入深则自然志专也。”武经本作“入深则拘”。

13不得已则斗:迫不得已就会殊死战斗。曹操注:“人穷则死战也。”此句汉简本作“……所往则斗”。

14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修,修治、修明法令。戒,戒备、警戒。指士卒不待整治督促,就知道加强戒备。杜牧注:“兵在死地,上下同志,不待修整而自戒惧。”汉简本无“其兵”二字,且“修” 作“调”。

15不约而亲:指不待约束就做到内部的亲近团结。

16不令而信:指不待申令就能做到信任服从。张预注:“不号令而信命。”信,服从、信从。

17禁祥去疑:禁止占卜之类的迷信,消除谣言,以避免士卒产生疑惑。曹操注:“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祥,吉凶的预兆,这里指占卜之类的迷信活动。疑,疑惑、疑虑。

18至死无所之:即便到死也不会逃避(动摇)。杜牧注:“士卒至死无有异志也。”之,往。

19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这并不是他们厌恶财宝;没有第二条命(却去拼死作战),这也并不是他们不想长寿。张预注:“货与寿,人之所爱也。所以烧掷财宝、割弃性命者,非憎恶之也,不得已也。”余,多余。恶,厌恶、讨厌。货,财宝、财物。寿,长寿、寿考。汉简本“无余命”作“无余死”。

20士卒坐者涕沾襟:坐着的士卒热泪沾满衣襟。张预注:“感激之,故涕泣也。”涕,眼泪。襟,衣襟。汉简本无“卒”字。

21偃卧者涕交颐:躺着的士卒则泪流满面。偃,仰倒。颐,面颊。汉简本无“偃”字。

22投之无所往者:武经本、樱田本无“者”字。

23诸、刿之勇也:像专诸和曹刿那样英勇无畏。梅尧臣注:“既令以必死,则所往皆有专诸、曹刿之勇。”诸,专诸,春秋吴国勇士。公元前515年,专诸在吴公子光(即阖庐)招待吴王僚的宴席上,用藏于鱼腹的剑刺死吴王僚,自己也当场被杀。刿,曹刿,又名曹沫,春秋时期鲁国武士。在齐鲁柯地(今山东东阿)会盟上,他持剑劫持齐桓公,迫使齐同鲁订立盟约,收回为齐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在历史上他们遂成为勇士的代称。

【译文】

大凡进入敌国作战,一般规律是:深入敌国的腹地,我军的军心就会坚固,敌人就不能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的田野上掠取粮草,全军上下的给养就有了足够的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士气,养精蓄锐,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虽死也不会败退。士卒既能宁死不退,那么,他们怎么会不殊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心里就不再存有恐惧;无路可走,军心自然就会稳固;深入敌境,军队就不会离散;处于迫不得已的状态,军队就会殊死奋战。因此,这样的军队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附协力;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他们就至死也不会逃避。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这并不是他们厌恶财宝;我军士卒不贪生怕死,这也并非他们厌恶长寿。当作战命令颁布之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将士卒投置到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都会像专诸、曹刿一样勇敢了。

故善用兵者1,譬如率然2;率然者,常山3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4。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5?”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6,当其同舟而济,遇风7,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8;齐勇若一,政之道也9;刚柔皆得,地之理也10。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11,不得已也。

【注释】

1故善用兵者:汉简本“兵”作“军”。

2譬如率然:率然,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山海经·神异经·西荒经》:“西方山中有蛇,头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触之者,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名曰率然。”按,此句汉简本作“辟若衛然”,辟、譬古通用。“衛”当是“”之讹。“率”与“”相通。

3常山:即恒山,是五岳中的北岳,位于今山西浑源南。西汉时为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字,改称“常山”。北周武帝时,重新改称为“恒山”。汉简本作“恒山”。

4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汉简本“中”字之下有“身”字。

5兵可使如率然乎:汉简本“如”作“若”,下同;“率”作“衛”;“乎”作“虖”。

6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汉简本无“夫”字,“吴人”与“越人”互换位置。

7当其同舟而济,遇风:指乘坐同一条船横渡江河,遇上大风。济,过河、渡。汉简本“舟”作“周”,“济”字下有“也”字,并无“遇风”二字,平津馆本、樱田本“而”字在“济”字下。

8方马埋轮,未足恃也:言将马并排地系缚在一起,将车轮掩埋固定起来,想以此来稳定部队,那是靠不住的。方,并、比的意思。《说文》:“方,并船也。”

9齐勇若一,政之道也:使士卒齐心协力、英勇杀敌如同一人,这才是治理军队的正确方法。梅尧臣注:“使人齐勇如一心而无怯者,得军政之道也。”齐,齐心协力。政,治理、管理的意思。

10刚柔皆得,地之理也:言使强者和弱者都能各尽其力,这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王皙注:“刚柔,犹强弱也。言三军之士,强弱皆得其用者,地利使之然也。”

11携手若使一人:使全军携手作战就像一个人一样。携手,拉手,指共同做某事。《诗经·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译文】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地方的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巴,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身,它的头尾都来救应。试问:“那么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吗?”回答是:“可以。” 那吴国人和越国人尽管互相仇视,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风时,也能相互救援,配合默契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因此,想用缚住马缰、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那是不足依恃的;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同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关键在于部队管教有方;要使强弱不同的士卒都能发挥作用,根本在于对地形的适宜运用。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如同一人,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将军之事1,静以幽2,正以治3。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4;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5;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6。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7。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8,焚舟破釜9,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10。九地之变,屈伸之利11,人情之理,不可不察12

【注释】

1将军之事:将,此处作动词用,主持、指挥的意思。此句意为指挥军队打仗之事。

2静以幽:静,沉着冷静。以,同“而”。幽,幽深莫测。张预注:“其谋事,则安静而幽深,人不能测。”

3正以治:谓严肃公正而治理得宜。正,严正、公正。治,治理、有条理。张预注:“其御下,则公正而整治,人不敢慢。”

4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指能够蒙蔽士卒,使他们不能知觉。李筌注:“为谋未熟,不欲令士卒知之。可以乐成,不可与谋始,是以先愚其耳目,使无见知。”愚,蒙蔽、蒙骗。

5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变更正在做的事情,改变计谋,使他人无法识破。张预注:“前所行之事,旧所发之谋,皆变易之,使人不可知也。”易,变更。革,改变、变置。汉简本“人”作“民”。

6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变换驻防的地点,迂回行军的路线,使敌人无法图谋。梅尧臣注:“更其所安之居,迂其所趋之途,无使人能虑也。”虑,图谋。《尔雅·释诂》:“虑,谋也。”汉简本“人”作“民”。

7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将帅赋予军队作战任务的同时,要断绝其归路,迫使士卒们勇往直前。帅,将帅。期,约定时日。与之期,指与部队约定赴战,即向部下赋予战斗任务。

8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言统率军队深入敌国腹地,如击发机弩射出的箭镞一般笔直向前。王皙注:“皆励决战之志也。机之发,无复回也。”机,指机弩。汉简本无“而”字。

9焚舟破釜:指烧掉舟船,打破炊具,以示决一死战之意。釜,锅。按,破釜沉舟,典出项羽破秦巨鹿之战,但更早的雏形似是春秋秦晋王官之役中秦军的战前决绝之举。此句或系后人附益。汉简本、武经本、平津馆本均无此句。

10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集结全军,把他们投置到险恶的绝地,这就是指挥军队作战中的要务。平津馆本、樱田本无“谓”字。

11九地之变,屈伸之利:指对不同地理条件的应变处置,使军队的进退得宜。屈,弯曲。伸,伸展。屈伸,指部队的前进或后退。张预注:“九地之法,不可拘泥,须识变通。可屈则屈,可伸则伸,审所利而已。”汉简本“屈伸”作“诎信”,音同义通。

12不可不察:汉简本、平津馆本“察”下有“也”字。(www.xing528.com)

【译文】

主持军事行动,要做到沉着冷静而幽邃莫测,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懵懂无知;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们无法识破真相;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行进,使人们无从推测真正的意图。将帅赋予军队作战任务,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其断绝退路。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这要如同击发机弩射出箭镞一样,使他们一往无前。要烧掉舟船,打破锅子,以示死战的决心。对待士卒,要如同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又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官兵,把他们投置于险恶的境地,这就是指挥军队作战的要务。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将帅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1。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2;四达者,衢地也3;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4;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5;轻地,吾将使之属6;争地,吾将趋其后7;交地,吾将谨其守8;衢地,吾将固其结9;重地,吾将继其食10;圮地,吾将进其涂11;围地,吾将塞其阙12;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13。故兵之情14,围则御15,不得已则斗,过则从16

【注释】

1深则专,浅则散:指在敌国国土上作战,深入则士卒一致,浅入则士卒离散。汉简本“专”作“抟”,古通。

2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离开本国,越过边界进行作战的地区,叫作绝地。张预注:“去己国,越人境而用师者,危绝之地也。” 汉简本“境”作“竟”,古通用。

3四达者,衢地也:“达”,汉简本作“”,即今“彻”字;武经本、平津馆本作“通”字。

4背固前隘者,围地也:背后地势险要,前面道路狭隘,进退易受制于敌的地区,叫作围地。

5散地,吾将一其志:在散地作战,我们要做到统一全军的意志。一,统一。

6轻地,吾将使之属:在轻地作战,我们要使部队部署相互连接。梅尧臣注:“行则队校相继,止则营垒联属。”属,连接、相连。汉简本“属”作“偻”。

7争地,吾将趋其后:在争地作战,我们要使后续部队迅速跟进。杜佑注:“利地在前,当进其后。争地先据者胜,不得者负。”汉简本“趋其后”作“使不留”。

8交地,吾将谨其守:遇到交地,我们将谨慎守卫。汉简本“谨其守”作“固其结”。

9衢地,吾将固其结:遇上衢地,我们要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张预注:“财帛以利之,盟誓以要之,坚固不渝,则必为我助。”汉简本“固其结”作“谨其恃”。

10重地,吾将继其食:在重地,我们要保障军粮供给。贾林注:“使粮相继而不绝也。”继,继续,引申为保障、保持。汉简本“继其食”作“趣其后”。

11圮地,吾将进其涂:遇上圮地,我们要迅速通过。张预注:“遇圮涂之地,宜引兵速过。”

12围地,吾将塞其阙:陷入围地,我们要堵塞缺口,迫使士卒不得不拼死作战。曹操、李筌注:“以一士心也。”阙,缺口。

13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到了死地,我们要向敌人显示我方将士决一死战的决心。梅尧臣注:“必死可生,人尽力也。”

14故兵之情:汉简本作“□侯之请”,缺字似当为“诸”字。

15围则御:军队被包围就会奋起抵御。汉简本“围”作“遝”。

16不得已则斗,过则从:迫不得已士卒就会奋起战斗,身陷绝境士卒就会听从指挥。过,甚,这里指深陷危境。从,听从、服从指挥。

【译文】

通常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敌国境内越深,军心就越是稳定巩固;进入敌国境内越浅,军心就容易懈怠涣散。离开本土,越过邻国而进入敌国作战的地区,叫作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作衢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区,叫作重地;进入敌境浅近的地区,叫作轻地。背有险阻前路狭隘的地区,叫作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区,叫作死地。因此,处于散地,要统一军队的意志;处于轻地,要使营阵部署互相衔接;在争地上,要使后续部队迅速跟进;在交地上,就要做到谨慎防守;在衢地上,就要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遇上重地,就要保障军粮的供应;遇上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殊死战斗。所以,士卒的心理状态是:身处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拼死战斗,深陷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1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2夫霸王之兵3,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4;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5。是故不争天下之交6,不养天下之权7,信己之私8,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9。施无法之赏10,悬无政之令11,犯三军之众12,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13;犯之以利,勿告以害14。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15。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16。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17,并敌一向18,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注释】

1“是故”至“不能得地利”句:已见于前《军争篇》,疑系衍文。

2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此言九地的利害关系,有一不知,就不能成为霸王的军队。张预注:“九地之利害,有一不知,未能全胜。”“四五者”,曹操注为“谓九地之利害”。霸王,即霸主,春秋时期诸侯之伯长。按,汉简本、平津馆本、樱田本“不知一”作“一不知”。又汉简本“霸王”作“王霸”。

3夫霸王之兵:汉简本“夫”作“彼”。“彼”,发语词,义同“夫”。汉简本“霸王”作“王霸”。

4则其众不得聚:指敌国军民来不及动员和集中。聚,聚集、集中。

5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指用强大的兵威施加到敌人的头上,那么他们在外交上也就无法联合盟国了。王皙注:“威之所加者大,则敌交不得合。”

6是故不争天下之交:指没有必要争着和其他的国家结交。杜牧注:

“不结邻援”,甚是。

7不养天下之权:养,培养、培植。此句意为没有必要在其他的国家培植自己的权势。一说,“不”当为“必”,似有道理,惜未有证据耳。

8信己之私:信,伸、伸展。私,私志、意图。此句谓当伸张自己的战略意图。李筌注:“惟得伸己之私志。”

9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指兵威施加于敌,则敌国的城邑可以攻拔,敌人的国都可以摧毁。隳,音灰,毁坏、摧毁的意思。《吕氏春秋·顺说》“隳人之城郭”,高诱注:“隳,坏也。” 国,都城。春秋时的“国”,一般都是指大城邑或国都。汉简本此句作“……可拔也,城可隋也”。

10施无法之赏:意谓施行超出惯例的奖赏,即所谓的法外之赏。无法,不合惯例、超出规定的意思。梅尧臣注:“瞻功行赏,法不预设。”汉简本无“施”字。

11悬无政之令:谓颁布打破常规的命令。无政,即无正,指不合常规。悬,悬挂,引申为颁发、颁布。汉简本无“悬”字。

12犯三军之众:犯,使用。曹操注:“犯,用也。”一说为调动。指挥运用的意思。此句意为指挥三军上下行动。

13犯之以事,勿告以言:之,指士卒。事,指作战。言,指谋虑、实情。意为驱使士卒参战,但不要说明任务的意图。张预注:“任用之于战斗,勿谕之以权谋;人知谋则疑也。”

14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意谓驱使士卒进行战斗时,只告诉其有利的条件,而不告诉其任务的危险性。梅尧臣注:“用令知利,不令知害。”

15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将军队置于危亡之地,然后可以保存;使军队陷入死绝之地,然后可以生存。梅尧臣注:“地虽曰亡,力战不亡;地虽曰死,死战不死。故曰亡者存之基,死者生之本也。”

16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谓只有把军队投置于险恶境地,才能取胜。张预注:“士卒用命,则胜败之事在我所为。”害,害处,指恶劣处境。胜败,指取胜、胜利,这是偏正结构用法。

17在于顺详敌之意:顺,通“慎”,谨慎的意思(据杨炳安《孙子会笺》说)。详,当训“审”,详细考察。此句意为用兵作战要做到审慎地考察敌人的意图。一说,是指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亦通。平津馆本、武经本无“于”字。

18并敌一向:指集中兵力攻向敌人的一点。曹操注:“并兵向敌。” 王皙注:“并兵一力以向之。”皆是。

【译文】

因此,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动向,就不能预先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从得到地利。这些情况,如有一样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称王争霸的军队。凡是称王争霸的军队,进攻大国,就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的头上,就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不必在各诸侯国内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必要时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如此指挥全军就如同指挥一个人一样。将帅向士兵布置作战任务,不说明其中的意图。只告知其有利的条件,而不告诉其危险的因素。将士卒投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身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所以,指导战争这一行动,在于审慎地考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指向主攻方向,千里奔袭,擒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是故政举之日1,夷关折符2,无通其使3;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4。敌人开阖5,必亟入之。先其所爱6,微与之期7。践墨随敌8,以决战事9。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10;后如脱兔,敌不及拒11

【注释】

1政举之日:政,指战争行动。举,指实施、决定。此句意为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张预注:“庙算已定,军谋已成。”汉简本“政举”作“正与”。

2夷关折符:意即封锁住关口,废除通行的凭证。梅尧臣注:“灭塞关梁,断毁符节。”夷,削平,此处引申为封锁。折,折断,这里可以理解为废除。符,泛指通行凭证。古时以木、竹、铜等材料做成的牌子,上书图文,分为两半,用作传达命令、调兵遣将和通行关界的凭证。

3无通其使:不同敌国的使节相往来。张预注云:“恐泄我事也。” 使,使节。

4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谓在庙堂上反复推敲计议,来决定战争行动事宜。厉,同“砺”,本义为磨刀石,《荀子·性恶》:“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杨倞注:“厉与砺同。”此处意为反复推敲、计议。廊庙,即庙堂,喻指最高决策机构。诛,曹操注:“诛,治也。”意为研究决定。汉简本无“庙之”二字。

5敌人开阖:敌人敞开门户,指敌人有隙可乘之时。阖,门扇。《礼记·月令》:“耕者少舍,乃修阖扇。”郑玄注:“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汉简本“阖”作“阓”。

6先其所爱:指首先攻取敌之关键要害处,以争取主动。杜牧注:“凡是敌人所爱惜,倚恃以为军者,则先夺之也。”爱,珍爱、宝贵,指要害。

7微与之期:不要事先与敌人约期交战。微,无、毋的意思。王引之《经传释词》:“微,无也。”期,约期。

8践墨随敌:指避免墨守成规,要随着敌情的变化来决定作战行动。贾林注:“随敌计以决战事,惟胜是利,不可守以绳墨而为。”践,通“剗”,贾林注:“剗,除也。”避免的意思。墨,墨线,喻指陈规、教条。

9以决战事:以解决战争胜负问题,即求得战争的胜利。

10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军事行动开始之前,要做到如同处女一样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张预注:“守则如处女之弱,令敌懈怠,是以启隙。”开户,开门,此处指松懈戒备,暴露破绽。

11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战斗一旦打响,就要像脱逃的兔子一样迅速快捷,使得敌人来不及做出反应,加以抗拒。张预注:“攻则犹脱兔之疾,乘敌仓卒,是以莫御。”

【译文】

因此,在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不允许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上反复谋划,作出战略决策。敌人方面一旦出现间隙,就要迅速地乘机而入。首先夺取敌人的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交战,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斗打响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松懈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迅捷行动,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通论】

本篇几占全书总篇幅的五分之一,内容丰富,思想精辟,说理透彻,文采斐然,含有深刻的战争哲理。

全篇立足于战略地理学的高度,围绕当时诸侯争霸战争新的特点和需要,深刻论述了军队在九种不同战略地形条件下进行作战的基本指导原则,特别强调要根据在不同作战地区官兵所产生的不同心理状态,来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夺取胜利。其中对战略进攻中如何实施突然袭击问题的论述,为全篇的精华所在,而其主旨是强调军队作战行动要隐秘、突然、迅猛、灵活、机动,善于因敌变化,因情制敌。

具体地说,本篇的兵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考察不同类型的兵要地理,根据具体地理条件制定适宜的作战方案。

孙子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上阐述了战略地理的不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他把兵要地理具体区分为九大类,即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认为高明的战争指导者应该善于根据不同的战略地形条件,权宜机变,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按照孙子的观点,在不同类型兵要地理展开军事活动是有其一般规律可循的,这就是军队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和战斗潜能发挥的可能态势。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针对各种战略地形条件的作战要领:在散地上要统一军队的意志,稳定军心,同时尽可能避免作战。在轻地上,要使阵营部署互相衔接,并尽快脱离,避免陷足。在争地上,不可贸然进攻,而要注意让后续部队迅速跟进,以便互相策应。在交地上,要部署得宜,不可隔绝,同时谨慎防守。在衢地上,应结交诸侯,引为外援。在重地上,由于远离本土,后勤补给不便,因此要注意及时补充军粮,其途径则是因粮于敌。在圮地上,要迅速通过,以免陷于被动。在围地上,就要设计运谋,争取摆脱困境,具体做法是堵塞缺口,激励士气,坚决突围。在死地上,要显示死战的决心,殊死搏斗,从而以死求生,转危为安。

孙子的兵要地理思想是对无数战争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产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积极的成效性,同时也经受住历史长河之水的洗礼,而被证明是富有生命力的。纵观历史上的战争画卷,我们可以发现孙子关于九种兵要地理的作战方针,均屡试不爽,俱有印证。作战的成败,大多可从是否遵循这些作战方针中寻找内在的原因。如北宋末年方腊起义,曾先后占据六州五十二县,义军全盛时曾发展到百万人以上,但最终仍趋失败,其原因虽多,但在关键时刻不能驾驭全局,及时将战争推向北宋统治腹心,反而退守散地,导致不少义军怀土恋家,斗志涣散,战斗力下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其他像三国时期孙权轻地无止破皖城,诸葛亮重地刈麦战司马,南北朝时期长孙稚不攻争地平关中,明代李自成设计运谋出车箱峡,明末清初李定国抢占交地下桂林,郑成功海澄死地力战八旗等著名战例,均可视为孙子“轻地则无止”“重地则掠”“争地则无攻”“围地则谋”“交地则无绝”“死地则战”诸原则的历史诠释。

(二)精辟深刻的战略突袭原则及其方法。

孙子对战争给国家、民众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主张速战速决,以小的代价夺取大的胜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提倡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来展开战略进攻行动,主张纵深奔袭,出敌不意,一举而克。他的这一思想在本篇中有系统全面的反映:

第一,战前秘密决策,隐蔽准备。为了确保突然袭击的顺利进行,孙子主张要在战前作出秘密决策,保证军事机密不致泄露,即所谓“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具体措施:一是“夷关折符”,封锁关口,销毁通行凭证,以防止敌方间谍潜入侦察。二是“无通其使”,即不接受敌人新派使臣来国,以防其高明的间谍见微知著,察觉我方战略意图;也不允许敌国使臣回国报告消息,预作防范。

第二,及时把握进攻时机,正确选择主攻方向。这是指导战争活动的通则,更是决定战略突袭成败的关键。关于把握进攻时机问题,孙子强调高明的战争指导者应善于捕捉战机,一旦发现敌人弱点,有机可乘,便要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起进攻,“敌人开阖,必亟入之”,使得敌人措手不及,丧失主动,“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并指出有利战机的造就,在于战争指导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凭借“顺详敌之意”,“运兵计谋,为不可测”等方法的运用。

关于选择主攻方向问题,孙子主张在实施战略突袭时,要做到“并敌一向,千里杀将”,集中优势兵力,“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先夺其所爱”,以迅猛的速度,打击敌人既是要害而又虚弱的地方,大量杀伤敌之有生力量,事半功倍地解决战斗。

第三,巧妙灵活地变换战术,刚柔兼济,因敌变化。一旦决定了进攻时机,选定了主攻方向,那么在战役战斗中,灵活用兵,巧妙指挥也就成为实现战略突袭目的的主要环节了。孙子对战略进攻的战术运用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提出了有关的原则和方法。其原则是“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即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决定自己的战术运用。诸如:隐蔽自己的作战企图,示形于敌,调动对手,“易其事,革其谋”,“易其居,迂其途”;布势列阵如同常山之蛇,灵活自如,善于策应,等等。其核心就是强调灵活的指挥,多变的战术,反对墨守成规,避免丧失战机,陷于被动。

第四,大胆坚决地深入重地,把战争指向敌国的腹心地区。孙子主张“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信己之私,威加于敌”,以保证战略突袭的成功。为达到这一目的,他要求:一是在敌国浅近纵深的“轻地”迅速通过,不作纠缠,即使是敌之战略前哨的“争地”,也要巧妙迂回,决不旁骛。二是实行脱离后勤保障的无后方作战,依靠对敌国的劫掠来补充军粮,“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综上所述,孙子关于战略突袭的指导思想是:以优势的兵力,多变的战术,出敌不意的时间、方向,深入敌之重地,给敌以毁灭性的打击。在战术上,收到“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的效果;在战略上,达到“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的目的。

孙子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进攻突袭作战的普遍规律,曾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地运用,孙子亲自参与指挥的破楚入郢之战,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实战体现。

这次影响春秋晚期战略格局的重大战争,以吴军五战入郢、大获全胜而告终。而吴军之所以取胜,除了其政治清明,具备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善于“伐谋”争取与国之外,关键在于其作战指导的高明,而这种高明,集中体现为吴军正确遵循了孙子的战略突袭原则。一是“顺详敌之意”,采取疲楚误楚的正确策略,使楚军疲于奔命,并且松懈戒备。二是正确把握进攻时机,明智选择主攻方向,乘隙蹈虚,实施远距离的战略突袭,迫使楚军在十分被动形势下仓促应战。三是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先发制人,一举击败楚军主力。四是适时进行战略追击,不给楚军以重整旗鼓、进行反击的任何机会,真正做到了“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顺利实现了“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的战略目标。

(三)正确认识和运用军事心理学知识,激励士气,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人作为战争的主体,其精神面貌的好坏,参战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因此,重视人的心理因素,激励士气,发挥部队的战斗力,乃是战争指导者在管理部队、指导战争时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孙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系统阐述军事心理学的兵学家,军事心理思想是他兵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篇中,他对军事心理学作了最原始的考察,提出了在正确认识军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激励士气、鼓舞斗志、夺取胜利的原则和方法。

孙子认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鉴于这样的认识,他对部队不同情况下的心理反应进行了细致地分析。首先,他从作战区域的远近角度阐述了军心士气的凝聚和涣散问题。指出凡是进攻作战,越是深入敌国的重地,就越能巩固军心,振奋士气,立于不败之地:“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接着,孙子探讨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认为这是由部队的心理状态决定的,即在本土作战,斗志容易涣散,士卒容易逃亡。反之,如果远离乡土,深入敌国腹地,处境危殆,那么,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就会死里求生,拼死作战,“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孙子进而论述了军队作战中更为普遍的心理活动规律,这就是“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指出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全军上下就会在求生意识的驱使下,奋起战斗,以十倍的英勇,百倍的坚韧,与敌决战。强调这是军队作战心理的一般共性:“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

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孙子系统提出了运用部队作战心理的具体方法,强调要巧妙利用这一心理,因势利导,使官兵深陷危殆的环境,诱迫其为生存而死战。具体地说,就是“塞其阙”,“示之以不活”,“投之亡地”,“陷之死地”。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推行“愚兵”之术,“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让士卒成为一群没有头脑,供将帅任意驱使的战争工具。这样,将帅在利用部队心理“投之无所往”时便可得心应手了。孙子认为,一旦“愚兵”得逞,那么士卒的战斗潜能便可得到充分发挥,就可造成“携手若使一人”的理想局面,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

应该说,孙子的军事心理思想反映了阶级社会中统治者与普通士兵之间的阶级对立本质属性,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惧怕死亡,珍惜生命乃是人的本能,而战争却需要人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奋不顾身,殊死拼搏,虽然不同阶级为达到这一目的所使用的手段不一样,但所要收到的效果却有一致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掌握和运用军队心理的原则和方法,就不无合理的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否定,一概骂倒。

历史上借鉴汲取孙子军事心理思想,用以指导战争实践的现象相当普遍。其中以秦汉之际韩信背水列阵大破赵军最为典型。在这次战役中,韩信根据己方兵力寡少、军心不固以及深入重地等实情,并针对赵军主帅陈余“不用诈谋奇计”的迂腐特点,遵循孙子“投之亡地然后存”的作战原则,“众陷于害”,背水列阵,激发起汉军将士人人死战、个个拼命的昂扬斗志,抑制住赵军的攻势,同时出动奇兵袭占赵军大营,使赵军腹背受敌。韩信乘机发动反击,终于大获全胜,一举灭赵,实现了断楚之右臂的战略目的。

但是“投之亡地然后存”的作战心理原则,如同孙子其他军事原则一样,固是制胜法宝,但并非教条。换言之,实践这一原则,要有一定的条件,如将帅足智多谋,敌将颟顸无能,及时出动奇兵策应等等。总之是要灵活运用,因敌变化,而不能死守拘泥,削足适履。历史上就有因死啃教条,不能灵活掌握这一原则而导致失败、贻笑天下的案例,如三国时期马谡不讲条件侈谈“陷之死地然后生”的原则,舍水上山,放弃要冲,最终惨遭失败,痛失街亭,就是这方面的明显例子。由此可见,要正确发挥孙子军事心理思想的巨大威力,必须辅之以具体的条件,实施高明的指导,用孙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战例】

韩信破赵之战

公元前204年,汉大将韩信以不到三万的劣势兵力,在今河北井陉,一举击破号称二十万的赵国军队,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了赵王歇和李左车,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态势。今天回顾这场战争,我们可以看到,韩信的获胜,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灵活运用《孙子兵法·九地篇》基本思想的基础之上的。韩信在作战中善于做到“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当时农民军的首领刘邦和项羽,分别形成了两个新的集团,双方为了争夺封建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之争。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的兵力远远胜过刘邦,拥有战略上的优势,因此,在几次重大的战役中,刘邦曾多次败给项羽。但是由于项羽政治上的失策和军事战略上的错误,并未能有力地扼制刘邦势力的继续发展。相反,刘邦方面则注意政治上争取民心,孤立和打击项羽;军事战略上有一套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得以牢牢掌握楚汉战争的主动权,一步步消耗项羽的实力,蚕食项羽的势力范围,由战略上的劣势地位转化为优势地位,赢得了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韩信的卓越指挥艺术和取得的重大战果,对这一转折的完成,是有着重要贡献的。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败刘邦,歼灭了汉军主力。这使得许多诸侯纷纷背汉归楚,刘邦的处境十分困难。这时,张良向刘邦提出建议,主张争取英布,重用韩信和彭越,从各方面结成反楚的强大势力。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制定了规模宏大的作战部署。具体内容是在正面战场坚守成皋、荥阳地区,阻遏项羽的攻势,并令彭越在梁地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调动和疲困楚军。在北方战场,命令大将韩信率领一部分兵力,逐次歼灭黄河以北的割据势力,向楚军的侧背发展。在南方战场,策反九江王英布,让其进攻楚军侧背,牵制项羽。韩信的平定赵地,就是这一战略计划的具体实施环节之一。

公元前205年,韩信率军击灭魏王豹,平定了魏地。当时,黄河北岸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个割据势力。它们都投靠项羽,成为楚的羽翼。要灭楚,就必须剪除这些诸侯国。韩信针对这些割据势力只图据地自保、互不相援的弱点,便向刘邦提出进一步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消灭代、赵、燕,东击田齐,南断楚军粮道,然后同汉王合师于荥阳的作战计划。刘邦非常赞许这个作战计划,给韩信增调步兵三万,并派遣熟悉代、赵等国情况的张耳去辅佐韩信。

公元前205年闰九月,韩信率军击破了代国,活捉代国的相国夏说。战斗一结束,刘邦就把韩信的精兵调往荥阳一带去正面抗击项羽的进攻。次年十月,韩信率领数万名刚招募来的部队,翻越太行山,向东挺进,向赵国发起攻击。

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现在河北获鹿西十里的土门关,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当时,赵王歇和赵军主帅陈余集中了号称二十万的兵力于井陉口,凭险据守,准备与韩信决战。

赵军的谋士李左车认真地分析了敌情和地形。他向陈余献计:韩信越过黄河,俘虏了魏王豹、夏说,乘胜进攻赵国,士气正旺,“其锋不可挡”。所以我们必须避开汉军的锋芒。但是汉军方面也并非无间隙可乘。这表现为,汉军的军粮必须从千里以外运送,补给困难。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它的军粮一定在后面。请您让我带领奇兵三万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您自己带领赵军主力做到深沟高垒,坚决不出战。这样一来,必能使得韩信求战不能,后退无路,不出十天,就可以打垮汉军,把韩信和张耳的首级拿回来。不然的话,我们是一定会被汉军打败的。然而,刚愎自用的陈余却认为韩信兵少且疲,不应避而不击,拒绝采纳李左车的正确作战方案。

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非常高兴,立即指挥部队开进距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当天夜里,韩信传令部队向前推进。同时,挑选两千名骑兵,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旗帜,从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今河北鹿泉区)隐藏起来,等待赵军离营追击汉军之时,乘机抢占赵军营寨,把汉军的红旗树立起来,从侧后断敌归路。接着,韩信又派遣一万多人到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东岸,背靠河水摆成阵势,以迷惑调动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赵军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退,都窃笑韩信不懂兵法,对汉军更加轻视。

次日清晨,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帜,携带大将的仪仗鼓号,向井陉口开进。赵军见状,果然离营出战。双方大战良久,汉军假装战败,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背水列阵的部队迅速会合。赵王歇与陈余误以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于是挥军追击。汉军士兵看到前有赵兵,后有大河,无处可退,只好拼死抵抗。这时,埋伏在赵军营垒翼侧的汉军骑兵乘势抢占了敌军营寨,迅速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旗。赵军久战不胜,陈余只得下令收兵。这时,赵军猛然发现自己大营已全部插上汉军旗帜,大惊失色,纷纷逃散。占据赵营的汉军轻骑见赵军溃乱,乘机出击,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而韩信也指挥部队全线发起反攻。赵军向泜水(今河北获鹿南五里,现在已被湮塞)败退,被汉军追上,结果全部被歼灭,陈余被杀,赵王歇被俘。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又说:“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韩信在破赵之战中,充分掌握运用了这一作战心理,出奇制胜,击败数倍于己的敌军。韩信知道地理形势于己不利,兵员的数量、质量均不如对手,加上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如按常规战法,是很难取得胜利的,所以敢于出兵列阵于绵蔓水之东岸,让士卒陷于危险境地,奋起作战,为夺取胜利竭尽全力,这就是所谓的“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这一点韩信自己是公开承认的。当破赵之战结束后,汉军的一些将领询问韩信说:按照兵法,应该“右倍山陵,前左水泽”,现在你韩将军背水列阵,反而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道理?韩信回答说:背水阵在兵法上也是有的,即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汉军大多是新招募来的,没有经过训练,如同赶着集市上的人群去作战一样。因此,必须把他们置于后无退路的“死地”,才能使他们拼死战斗,否则只会导致失败。由此可见,韩信所为,正是《九地篇》所提倡的:“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韩信在破赵之战中,还做到了在作战指导上贯彻“先夺其所爱,则听矣”的原则。他出动轻骑乘虚袭占赵军大营,树立汉军的旗帜,从而极大地瓦解了赵军的斗志,为聚歼赵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无论是背水列阵还是袭占赵军大营,其重要前提条件都是韩信对敌主帅陈余轻敌心理的巧妙利用。正是韩信了解陈余的轻敌情绪,才敢于布背水阵,以进一步诱导陈余与赵军的轻敌之心。正是陈余持有狂妄可笑的轻敌情绪,他才会倾巢出动进击韩信,而未留下足够的兵力据守大营。韩信“顺详敌之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而陈余实在不是他的对手,兵败身死,固所宜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