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对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分析

《大学》对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分析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但《大学》认为,这些事情相对于修身这第一位的大事而言,是第二位的事。所以说,从最高的领袖,直至最下层的普通百姓,全都要以修身养性的大学之道,作为自己为人处世和安邦济世的根本。

《大学》对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分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注释】①大学之道:1.大学:一指学习阶段,即古人十五岁开始接受的“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学,之前八岁开始学习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则称为小学。2.指“博学”,广大博览之学,培养人才乃至成就治国大才的大学问。3.“道”:通道、道路,此指方法、途径、宗旨、规律、原则、根本、体系等。4.指四书之一的《大学》,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为核心,共计205字(即所引“原文”);“传”十章共计1546个字,据朱熹统计,经传合计为1751个字。这里只保留了最重要的经文部分。②明明德:明:前为动词,指“使明白”、“使彰明”;后者为形容词,指光明正大的美德。③亲民:亲:亲近,爱护。也有根据“传”文解释为“新”,指革新、图新,去恶从善。④止:1.停止,艮止,适可而止,指不该做的事。易经有“艮卦”之德,即艮德,止德,知止之德。2.止步处,借指目标。⑤定:定向,稳定的方向。兼指淡定、坚定。

【译文】追寻人生修身济世,立德,立功,立言大学问的道路,首先是要明白和传承光明美德,关爱民众,日新其德,达到最完善的人格美境界。知道为所应为,适可而止,然后才能定下心来。定下心有了坚定志向,才能够淡泊宁静;淡定宁静才能够安心学习;安心学习后才能够凝神思虑,凝神思虑后才能学有心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注释】①齐:齐一,协调,管理得井井有条。

【译文】万物都有自己的根本和末节,万事都有自己的终结和开始。知道了万事万物的轻重本末和先后次序的道理,这就接近于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传承美好品德的人,首先要统治好自己的国家。而那些想要统治好自己的国家的人,首先要管理协调好自己的家庭。而那些想要管理协调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的人,首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www.xing528.com)

【注释】①诚其意:诚敬笃实其心,达致至诚的境界。如《中庸》所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②致其知:致:获得。知:知识,真知。③格物:儒家术语,通常指观察并认识万物。但从古人常以物之品格——如松竹之坚贞有节、乌鸦之反哺恩义看,实际上所指,是人通过观摩和体察万物,获得美好人格的修身过程。

【译文】想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性。想端正自己心性的人,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得真知。获得真知的方法,是以良心体察万物而获得美好的品格,如此而获得美好品格之后,才能获得真知。获得真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性才能端正。心性端正后才能修养好自身的品性,一个人的身心都修养好之后,才能让全家人齐心和谐。全家人都齐心和谐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之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①壹:即“一”,表示整体,全部。②末:原指枝末、枝节的小事,这里指修身之外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但《大学》认为,这些事情相对于修身这第一位的大事而言,是第二位的事。③否:易经有“否卦”。“否”表示否塞、否闭、不通。④厚者薄:厚:这里指重视,即修身。薄:指不重视,这里指修身之外,想达到的各类具体的目标。

【译文】所以说,从最高的领袖,直至最下层的普通百姓,全都要以修身养性的大学之道,作为自己为人处世和安邦济世的根本。那些连根本都搞乱的人,却想办好具体的事,那是行不通的呀!他对最重要的事情掉以轻心,却本末倒置地想处理好其它事,这是自古以来闻所未闻的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