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朝皇后调研:辽夏金女性社会群体分析

北朝皇后调研:辽夏金女性社会群体分析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后”作为皇帝的嫡妻,是中国封建社会后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中可见,北朝39位皇后,以此种方式册立为皇后的有29位,占约74.6%。高祖孝文帝、世宗宣武帝、西魏文帝、后主分别于第一任皇后被废或死亡之后又册立了新皇后。北周宣帝时期,五位皇后同时存在,极为特殊。其中北周皇后大多称“王后”,明敬皇后独孤氏,“帝之在藩,纳为夫人。二年正月,立为王后”。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

北朝皇后调研:辽夏金女性社会群体分析

“皇后”作为皇帝的嫡妻,是中国封建社会后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后”字并非开始就指代帝王正妻,其原意为“君主”。《韩非子·十过》载:“夏后氏没,殷人受之。”《吕氏春秋·先己》亦载:“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今人所作《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也有记载:“夏后开舞九招也。”“夏后开”即“夏后启”,汉景帝名“启”,避“启”字讳,汉人因改“启”为“开”。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称为“妃”。《管子·君臣下》有云:“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由此推之,“妃”本意为合、匹配之意。周朝以后,“后”专门指代帝王的正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白虎通义》记载:“天子妃谓之后何?后君也。天下尊之妃至尊,故谓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妃体制得以创立,确立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但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到汉朝时才实际执行。“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20]降至北朝,“汉因秦制,帝之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妃曰皇后,余则多称夫人,随世增损,非如周礼有夫人、嫔、妇、御妻之定数焉。魏晋相因,时有升降,前史言之具矣”[21]

一、北朝皇后统计

根据《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四部正史统计,此一时期北朝共历27主[22],皇后39位[23]。列表统计如下[24]

二、皇后册立的不同方式

(一)生前册立为后

皇帝继位后即册立皇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非常普遍且正统的方式。《礼记·昏义》曰:“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八家后汉书辑注》在分目中提及作《皇后纪》时亦有言:“峤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传,以继末编,非其义也。故易为皇后纪,以次帝纪。”可见,这种册立皇后之制与皇帝制度相对应,符合《周礼》的礼仪规范,皇帝即位按时册立皇后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皇后是后宫之主,地位较其他嫔妃要高,《魏书·张渊传》云:“右则少微、轩辕,皇后之位,嫔御相次,尊卑有秩。”《魏书·乐志》亦云:“皇后礼数,德合王者,名器所资,岂同于大夫哉。”

从表中可见,北朝39位皇后,以此种方式册立为皇后的有29位,占约74.6%。太宗明元帝、显祖献文帝时期,只有追封的皇后,没有正式册立的皇后。高祖孝文帝、世宗宣武帝西魏文帝、后主分别于第一任皇后被废或死亡之后又册立了新皇后。北周宣帝时期,五位皇后同时存在,极为特殊。其中北周皇后大多称“王后”,明敬皇后独孤氏,“帝之在藩,纳为夫人。二年正月,立为王后”。[25]孝闵皇后元氏的经历更为特殊,下面引《北史》中的一段记载:

孝闵皇后元氏,名胡摩,魏文帝第五女也。初封晋安公主。帝之为略阳公也,尚焉。及践祚,立为王后。帝被废,后出俗为尼。建德初,武帝诛晋公护,上帝尊号,以后为孝闵皇后,居崇义宫。隋革命,后出居里第。大业十二年,殂。[26]

可见,孝闵皇后元氏开始被册立为“王后”,孝闵帝被废后出家为尼,及高祖武帝即位,以皇嫂身份被尊为孝闵皇后。总体来看,虽然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但生前被册立为皇后的方式最为正统和普遍,符合周礼的礼仪规范。

(二)追封为后

从表中可见,追封为后的方式主要集中在北魏前期。从太祖道武帝到高祖孝文帝时期的13位皇后中,有8位皇后被追封,占61.5%,生前册立为后的仅有5位。在北魏前期被追封的8位皇后中,明元昭哀皇后姚氏,“太宗以后礼纳之,后为夫人。后以铸金人不成,未升尊位,然帝宠幸之,出入居处,礼秩如后焉。是后犹欲正位,而后谦让不当。泰常五年薨,帝追恨之,赠皇后印绶而后加谥焉”。[27]关于孝文昭皇后高氏的记载《魏书》有言:“后自代如洛阳,暴薨于汲郡之共县,或云昭仪遣人贼后也……其后有司奏请加昭仪号,谥曰文昭贵人,高祖从之。世宗践阼,追尊配飨。”[28]从记载可见,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是因为太宗明元帝的宠爱而被追封为皇后的。孝文昭皇后高氏虽生世宗宣武帝,但是还未来得及对其加以旧制就“暴薨于汲郡之共县”。其他6位皇后的追封,要归因于北魏前期的一种特殊制度即“立子杀母”制度。北魏“立子杀母”制度始于太祖道武帝,“初,帝母刘贵人赐死,太祖告帝曰:‘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29]明元帝之母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即死在这一制度之下: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刘眷女也。登国初,纳为夫人,生华阴公主,后生太宗。后专理内事,宠待有加,以铸金人不成,故不得登后位。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太祖末年,后以旧法薨。太宗即位,追尊谥号,配飨太庙。自此后宫人为帝母,皆正位配飨焉。[30]

文成元皇后李氏,“及生显祖,拜贵人。太安二年,太后令依故事,令后具条记在南兄弟及引所结宗兄洪之,悉以付托。临决,每一称兄弟,辄拊胸恸泣,遂薨。后谥曰元皇后,葬金陵,配飨太庙”。[31]孝文贞皇后林氏,“后容色美丽,得幸于高祖,生皇子恂。以恂将为储贰,太和七年后依旧制薨。高祖仁恕,不欲袭前事,而禀文明太后意,故不果行。谥曰贞皇后,葬金陵”。[32]引文中的“故事”、“旧制”当属“立子杀母”制度。从引文中明确可见,道武宣穆皇后刘氏、文成元皇后李氏、孝文贞皇后林氏3位皇后的死因为北魏“立子杀母”制度。

此外,明元密皇后杜氏、太武敬哀皇后贺氏、献文思皇后李氏的追封原因史书中记载不详。明元密皇后杜氏,“初以良家子选入太子宫,有宠,生世祖。及太宗即位,拜贵嫔。泰常五年薨,谥曰密贵嫔……世祖即位,追尊号谥,配飨太庙”。[33]太武敬哀皇后贺氏,“初为夫人,生恭宗。神麚元年薨,追赠贵嫔,葬云中金陵。后追加号谥,配飨太庙”。[34]献文思皇后李氏,“姿德婉淑,年十八,以选入东宫。显祖即位,为夫人,生高祖。皇兴三年薨,上下莫不悼惜。葬金陵。承明元年追崇号谥,配飨太庙”。[35]此3位皇后的具体死因史书中记载并不明确,是否死于“杀子立母”制度,我们可加以推断。

北魏向来有立长子为皇太子的习惯。“太祖道武皇帝,讳珪,昭成皇帝之嫡孙”[36],“太宗明元皇帝,讳嗣,太祖长子也”[37],“世祖太武皇帝,讳焘,太宗明元皇帝之长子也”[38],“高宗文成皇帝,讳濬,恭宗景穆皇帝之长子也”[39],“显祖献文皇帝,讳弘,高宗文成皇帝之长子也”[40],“高祖孝文皇帝,讳宏,显祖献文皇帝之长子”[41],“世宗宣武皇帝,讳恪,高祖孝文皇帝第二子”[42],从中可见,自道武帝“杀子立母”制度创立到献文帝废除这一制度,此期间的7位皇帝有6位都是长子,只有世宗宣武皇帝为第二子。高祖孝文皇帝之所以立第二子为皇太子,还是由于长子恂被废。“孝文皇帝七男。林皇后生废太子恂……废太子庶人恂,字元道。生而母死”[43]

因而,孝文帝时期,有两位追封皇后的原因与孝文朝曾立两位太子有直接关系。此外被追尊的恭宗景穆皇帝也为太武皇帝之长子,“恭宗景穆皇帝,讳晃,太武皇帝之长子也,母贺夫人。延和元年春正月丙午,立为皇太子,时年五岁”。[44]

可见,长子的身份是这些皇子被立为皇太子极为重要的原因,“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并且他们生母的死亡时间都在他们继承皇位之前,新皇登基后“皆正位配飨焉”,所以就不难推测这些没有明确记载死因的追封皇后都应死于“杀子立母”制度。再进一步看,《魏书·高祖纪》有载:“黄兴元年八月戊申,生于平城紫宫……三年夏六月辛末,立为皇太子。”前文载,献文思皇后李氏即孝文帝的生母“皇兴三年薨”,明显可见,献文思皇后李氏死亡与孝文帝被立为皇太子发生在同一年,更可以确定是“立子杀母”制度的结果。

(三)直接尊为太后

由于北魏“立子杀母”制度的存在,年幼的皇太子失去母亲无人抚养,因而衍生出一种“保母制度”。较为典型的是世祖太武帝保母窦氏和高宗文成帝乳母常氏。世祖保母窦氏,“操行纯备,进退以礼。太宗命为世祖保母。性仁慈,勤抚导。世祖感其恩训,奉养不异所生。及即位,尊为保太后,后尊为皇太后”。[45]高宗乳母常氏,“太延中,以事入宫,世祖选乳高宗。慈和履顺,有劬劳保护之功。高宗即位,尊为保太后,寻为皇太后,谒于郊庙”。[46]

除了保母制度外,直接尊为太后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皇帝即位直接尊生母为皇太后,但生母在被尊为皇太后之前并不是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之后,以皇后身份载入史书。属于这种情形的有两位皇后,宣武灵皇后胡氏和武皇后李氏。宣武灵皇后为孝明帝的生母,宣武帝在位期间,没有册封其为皇后,孝明帝即位后先尊其为皇太妃,后又尊为皇太后。宣武灵皇后胡氏“及肃宗践祚,尊后为皇太妃,后尊为皇太后”。[47]高祖武帝的皇后武皇后李氏,宣帝的生母,及宣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武皇后李氏“至长安周文以后赐武帝。后得亲幸,生宣帝。宣政元年七月,尊为帝太后。大象元年二月,改为天元帝太后。七月,又尊为天皇太后。二年二月,尊为天元圣皇太后。宣帝崩,静帝尊为大帝太后”。[48]

三、从皇后的家族身份看北魏立后的原因与规律

拓跋鲜卑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其通婚的形式更为多样化,宫廷内部的婚姻关系亦当如此。家族身份与册立皇后密不可分,显得尤为重要,皇帝的婚姻也充满着强烈的政治色彩。下面通过皇后的家族身份试析册立皇后的原因与规律:

(一)带有“和亲”特色的立后

北魏前期,多册立北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或部落首领女为皇后。道武帝册立慕容氏为皇后,慕容皇后系后燕慕容宝之女。祖上元真“乃号年为元年,自称燕王”[49],不久便与北魏皇室通好,“建国二年,帝纳元真女为后”[50],这个皇后为昭成皇后慕容氏。《魏书·皇后列传》也载:“昭成皇后慕容氏,元真之女也。初,帝纳元真妹为妃,未几而崩。元真复请继好,遣大人长孙秩逆后,元眞送于境上。”可见,与拓跋鲜卑通婚的习惯早已有之。道武帝时又继续与后燕通好,立慕容宝之女为后。道武宣穆皇后刘氏为北部大人刘眷女。“刘罗辰,代人,宣穆皇后之兄也。父眷,为北部大人,帅部落归国”[51]。明元昭哀皇后姚氏系大秦国姚兴女西平长公主。其祖父苌“登国元年,僭称皇帝,置百官,国号大秦”,父兴“僭称皇帝于槐里,号年皇初”,兵败之后“兴遣散骑常侍东武侯姚敞、尚书姚泰奉其西平公主于太宗,帝以后礼纳之”。[52]太武皇后赫连氏为大夏国赫连屈丐女,“(太祖末)僭称大夏天王,号年龙升,置百官……遂僭称皇帝于灞上,号年为昌武,定都统万”。[53]《北史·魏本纪》也有言:“(天赐四年)六月,赫连屈丐自称大单于、大夏天王”。世祖平统万纳其二女俱入宫掖,“太武皇后赫连氏,赫连屈丐女也。世祖平统万,纳后及二妹俱为贵人,后立为皇后”[54]。文成文明皇后冯氏,长乐信都人,祖父冯文通为北燕国君,国破后其父冯朗归附北魏。祖上“既家昌黎,遂同夷俗”,“跋乃自立为燕王,置百官,号年太平……跋惊怖而死,文通袭位”,国破时,其父冯朗归附北魏,“世祖平辽海,熙父朗内徙,官至秦雍二州刺史、辽西郡公”。[55]

这种带有和亲特色的立后,也存在于西魏、北齐、北周三朝。“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阳人也。其先世为吐谷浑渠帅,居青海,号青海王。凉州平,后之高祖莫瑰拥部落入附,拜定州刺史,封西平公。自莫瑰后,三世尚公主,女乃多为王妃,甚见贵重”。但是,西魏文帝最后还是选择了与蠕蠕通婚,“时新都关中,务欲东讨,蠕蠕寇边,未遑北伐,故帝结婚以抚之”,“大统初,蠕蠕屡犯北边,文帝乃与约,通好结婚,扶风王孚受使奉迎”。[56]追封的北齐神武帝高欢也因为蠕蠕强势与其通婚,“蠕蠕公主者,蠕蠕主郁久闾阿那环女也。蠕蠕强势,与西魏通和,欲连并东伐。神武病之,令杜弼使蠕蠕,为世子求婚”。因阿那环的要求,最后高欢自己取了蠕蠕公主。[57]“武成皇后阿史那氏,突厥木杆可汗俟斤之女也。突厥灭蠕蠕后,尽有塞表之地,志陵中夏。周文方与齐人争衡,结以为援……武帝即位,前后累遣使焉。保定二年二月,诏陈公纯、许公宇文贵、神武公窦毅、南安公杨荐等,备皇后文物及行殿,并六宫以下一百二十人,至俟斤牙所迎后”[58]

此种带有和亲特色的立后,多册立北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或部落首领女为皇后,或者这些周边政权归附后册立其女为皇后。这种方式较多存在于政权不稳定,周边威胁较大、较多时,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争取外援,周边政权归附后纳其女为后可以起到笼络人心的作用。(www.xing528.com)

(二)与外戚联姻(或称之为立汉族高门大姓女为后)

随着进军中原,拓跋族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中原文化,为了适应新形势,采取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许多措施,加快了封建化、汉化的进程。北魏文成帝时就颁发了贵族不婚卑姓诏:

夫婚姻者,人道之始。是以夫妇之义,三纲之首,礼之重者,莫过于斯。尊卑高下,宜令区别。然中代以来,贵族之门,多不率法,或贪利财贿,或因缘私好,在于苟合,无所选择,令贵贱不分,巨细同贯,尘秽清化,亏损人伦,将何以宣示典漠,垂之来裔。令制皇族、师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族为婚,犯者加罪。[59]

随着封建化的深入,孝文帝重申:“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下与非类婚偶”,“犯者以违制论”。[60]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的婚姻渐趋门阀化,多立汉族高门大姓女为后,但多表现在有权势的太后为了巩固、繁荣自家门族与政治势力,选自家亲属入充宫掖,立为皇后,在宫内就构成了多与外戚联姻的局面。自孝文朝开始便逐渐形成以文成文明太后冯氏、高肇、灵太后胡氏三家族为首的外戚势力。原本为汉化鲜卑人的长乐信都冯氏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已可同视为汉人。

史书中明确记载文成文明太后冯氏、灵太后胡氏选自家亲属入宫掖的原因,“文明太皇太后欲家世贵宠,乃简熙二女俱入宫庭”,即为孝文废皇后冯氏和孝文幽皇后冯氏。“孝明皇后胡氏,灵太后从兄冀州刺史盛之女。灵太后欲荣重门族,故立为皇后”。灵太后这种“抑屈人流”的做法引起了朝野的不满,“太后为肃宗选纳,抑屈人流。时博陵崔孝芬、范阳卢道约、陇西李瓒等女,但为世妇。诸人诉讼,咸见忿责”。[61]

高肇的妹妹及侄女分别是孝文帝和宣武帝的皇后,即是外戚又为北方一流高门的渤海高氏。“高肇,字首义,文昭皇太后之兄也。自云本渤海蓨人,五世祖顾,晋永嘉中避乱入高丽[62]。被怀疑与其妹共同谋害宣武顺皇后于氏,宣武顺皇后于氏“其后暴崩,宫禁事秘,莫能知悉,而世议归咎于高夫人”[63],高夫人即为后来的宣武皇后高氏。《魏书·高肇传》也有云:“时顺皇后暴崩,世议言肇为之。”可见,此时外戚势力之大。

随着北朝末年封建化进程有所倒退,门阀等级制渐趋衰落,围绕是否立汉族高门女为后引发了朝野的争论。“文宣皇后李氏,讳祖娥,赵郡李希宗女也。容德甚美。初为太原夫人。及帝将建中宫,高隆之、高德正言汉妇人不可为天下母,宜更择美配。杨愔故请依汉、魏故事,不改元妃。而德正犹固请废后而立段昭仪,欲以结勋贵之援”。[64]可见这种门阀制度到北齐时渐趋衰落,封建化进程有所倒退。后主皇后穆氏出身女婢也被立为皇后,“后主皇后穆氏,名邪利,本斛律后从婢也”[65],更可见,北齐时封建化进程的倒退。

(三)与魏皇族联姻

与魏皇族联姻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权臣掌权后,自己女儿嫁给皇帝,立为皇后;另一种情况为权臣自己娶皇族的公主。

1.立权臣之女为后

此处的权臣指可以操纵皇帝废立、权倾一时的大臣,多成就帝业,其子登上帝位后,被追尊为皇帝。立权臣之女为后多出现在朝代末期,朝廷衰落,权臣掌权,操纵皇帝废立,立自家女为皇后。

北魏末年高欢掌权,操纵皇帝的废立,多立自家女为皇后,其长女和第二女分别为孝武帝和孝静帝的皇后。“孝武皇后高氏,齐神武长女也”[66],“孝静皇后高氏,齐献武王之第二女也”[67]宇文泰掌权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废帝元钦,立为皇后,“废帝皇后宇文氏,周文帝女也”[68],周文帝即为宇文泰。高欢、宇文泰都为北魏末年权倾一时的人物,之前的权臣尔朱荣,也把自己的女儿尔朱英娥嫁给孝庄帝,立为皇后。

2.权臣娶公主

这种情况可以说是立权臣之女为皇后的补充。权臣与魏皇族通婚,一方面可更好地操纵傀儡皇帝,另一方面可以更有利的争取外援,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追封的文襄敬皇后元氏、周文皇后元氏都为魏皇室的公主,“文襄敬皇后元氏,魏孝静帝之姐也”[69],“周文皇后元氏,魏孝武之妹也”[70]。丈夫被追尊为皇帝后,她们也被追封为皇后。北周的孝闵皇后元氏与此种情况不尽相同但也属于与魏皇室联姻,“孝闵皇后元氏,名胡摩,魏文帝第五女也”[71],此时处于北齐、北周对峙时期,北周在与兵力雄厚的北齐长期对峙中,不得不考虑多方面争取外援,谋求发展。

(四)立勋将女为后

此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北齐、北周对峙时期,政权对峙迫使双方以婚姻来笼络功臣勋将,对战功卓著的勋将予以殊荣,立其女为皇后。主要涉及西魏恭帝皇后若干氏、北齐后主皇后斛律氏、北周明敬皇后独孤氏、北周宣帝皇后尉迟氏。

西魏恭帝皇后若干氏,“司空长乐正公惠之女也”[72],“若干惠字惠保,代武川人也。其先与魏俱起,以国为姓”[73]。北齐斛律金“一门一皇后,二太子妃,三公主,尊宠之盛,当时莫比”[74],“公元勋佐命,父子忠诚,朕当结以婚姻,永为蕃卫”[75]。“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魏初有四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76]“宣帝皇后尉迟氏名繁炽,蜀公迥之孙女也”[77]。“尉迟迥字薄居罗,代人也。其先,魏之别种,号尉迟部,因而氏焉……迥少聪敏,美容仪。及长,有大志,好施爱士。尚魏文帝女金明公主,拜驸马都尉,封西都侯。大统十一年,拜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魏安郡公。十五年,迁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十六年,拜大将军”[78]

四、皇后的“生时之行”与谥号

中国古代的谥法最早产生于周代。《五经通义》曰:“谥者,死后之称。谥之言列其所行,身虽死,名常存,故谓谥也。”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后,逐步进行汉化改革,但北魏的后宫谥法制度存在滞后性,开始并没有为皇后追加谥号,只是使用皇帝的谥号来称呼。道武帝的谥号为“道武”,其皇后慕容氏便被称为“道武皇后慕容氏”。明元帝时,开始为皇后追加谥号,后宫谥法制度开始形成。最早被加以谥号的是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宣穆”即为其谥号。按“生时之行而谥之”的习惯,分析皇后的谥号要从皇后的生前行为入手。

在北魏前期被追封的8位皇后中,明元昭哀皇后姚氏由于受到皇帝宠爱而被追谥,其他死于“杀子立母”制度的7位皇后都为皇帝的生母,被追加谥号。另外,文明文成皇后冯氏、孝文幽皇后冯氏、宣武顺皇后于氏死后获得谥号,还有一位较为特殊的宣武灵皇后胡氏,她生前没有被立为皇后,其子继帝位后被封为皇太后,也被史书列在皇后传中,获得谥号,其他皇后则没有获得谥号。所以,根据前面的统计,北魏18位皇后得到谥号的有12位。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时期获得谥号的皇后数量很少,仅有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明敬皇后独孤氏、武成皇后阿史那氏4位皇后。

所以北朝39位皇后中,只有16位获得谥号。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出家为尼的皇后没有谥号。北朝皇后出家为尼的现象十分普遍,孝文废皇后冯氏、宣武皇后高氏、孝明皇后胡氏、恭帝皇后若干氏、文宣皇后李氏、孝闵皇后元氏、武皇后李氏、宣帝皇后朱氏、宣帝皇后陈氏、宣帝皇后元氏、宣帝皇后尉迟氏最后皆出家为尼,因而都没有获得谥号。宣武灵皇后胡氏和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属于特殊情况,最后虽出家为尼但获得了谥号。

二是朝代更替频繁的结果。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很快又被北齐、北周所取代,之后杨坚代周改国号为隋,朝代所历时间短、更替频繁,导致好多皇后改嫁或入下一个朝代,很难获得谥号。如孝武皇后高氏、孝静皇后高氏、后主皇后斛律氏、后主皇后胡氏、静帝皇后司马氏皆改嫁。孝昭皇后元氏、武成皇后胡氏、齐亡皆入周。所以这些皇后都没有获得谥号。

三是宫廷斗争所致。这种情况适合于未出家为尼也没有赶上朝代更替,没有获得谥号的皇后,如太武皇后赫连氏当属此类。太武帝末年赫连氏家族被诛,此后文成昭太后常氏把持朝政,新帝即位后赫连皇后没有获得谥号。

皇后作为皇帝的嫡妻,是中国封建社会后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四部正史统计,此一时期北朝共历27主,皇后39位。皇后的册立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生前册立为后、追封为后、直接尊为太后。直接尊为皇太后的情况较为特殊,由于北魏的“立子杀母”制度,导致皇帝对保母感恩,即位后立保母为太后。另一种情况为皇帝即位直接尊生母为皇太后,但生母在被尊为皇太后之前并不是皇后,如宣武灵皇后胡氏、武皇后李氏当属此类。皇后的家族身份与被册立为皇后有直接关系,从皇后的家族身份入手分析了北朝立后的原因与规律,大体可分为带有“和亲”特色的立后、与外戚联姻、与魏皇族联姻、立勋将女为后几种情况。其中与魏皇族联姻包括立权臣之女为后和权臣娶魏皇族的公主,此处的权臣可以操纵皇帝废立、权倾一时,多成就帝业,其子登上帝位后,被追尊为皇帝,如高欢和宇文泰。从皇后的“生时之行”入手,分析了皇后没有获得谥号的原因,主要包括出家为尼、朝代更替、宫廷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