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贺兰口岩画发现的华族图腾花字及其象征意义

贺兰山贺兰口岩画发现的华族图腾花字及其象征意义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贺兰山贺兰口发现的“花”,是华族的图腾徽号与象征,也是上古时代图画“华”字。由此可知,阴山的这支“花族”(华族),仍然是以采集为主的农牧民族。[2]罗进贵:《我区学者李祥石考证贺兰口岩画里有“华族”徽号》,《宁夏日报》2006年4月5日。

贺兰山贺兰口岩画发现的华族图腾花字及其象征意义

我国古代氏族或民族的名称往往以居住地为名。《禹贡》里有“华阴”“华阳”“太华”,说的是西岳华山一带。华山一带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华山脚下的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和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花卉纹陶盆(见图1)。在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大汶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薛家岗文化、崧泽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同一种彩陶花卉纹图案,这是非比寻常的现象。

图1 花卉纹陶盆

面对分布如此之广的花瓣纹图案,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首先提出:“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的遗存,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由于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1]花卉纹图案为华族首创,并被作为图腾象征和标志留在了彩陶上并得以广泛流传。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山南麓一处叫将军崖的地方,该崖长22米、宽15米,上有三组岩画,其中刻制在最高处的是一个人头形岩画(见图2)。笔者认为此图是“花人”,即“华人”,在人面上部长着或插着一朵盛开的花朵,是一个用花装饰的华人的标准像,表现了华人的优美形象,反映了华人对花的崇拜与敬仰之情,这朵花也是“华”字。人面上部有3个花骨朵,花下有一根长长的花茎,在花茎下有两片又长又大且向上挺立的叶子,说明这是一支茁壮成长的美丽花朵。用花朵来装饰和表现自己的民族特性,正是华人的独到之处。

图2 将军崖“花人”(华人)岩画

2006年3月,北方民族大学社会学民族学研究所岩画研究中心在调查贺兰山贺兰口岩画时,幸运地发现了一朵岩画花(见图3和图4)。

图3 贺兰山贺兰口岩画花(华)

图4 贺兰山贺兰口岩画花(华)线描图

这朵岩画花长16厘米、宽19厘米,花的上部为花骨朵,下部为花蒂,是一朵朝气勃勃正在绽放的花。[2]这朵美丽的花同连云港将军崖上的那朵岩画花十分相似,只是花骨朵数量不同而已。在贺兰山贺兰口发现的“花”,是华族的图腾徽号与象征,也是上古时代图画“华”字。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着特殊关系,所以每个氏族以特定事物作为自己的保护神以及徽号、标志和象征。花作为华族的图腾象征,反映了原始华族的族性、族源以及华族的采集生活和原始农业的发端。贺兰山贺兰口发现华族的徽号标记,说明早在远古时代贺兰山岩画区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华族先民在贺兰山地区繁衍生息,并在山石之上创造了灿烂的岩画。

在贺兰山岩画中还有许多十分珍贵的岩画花,它们都是华族文化的代表,贺兰山部分植物与花(华)岩画见图5。

图5 贺兰山部分植物与花(华)岩画图案

(摘自贺吉德、丁玉芳:《贺兰山贺兰口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2页。)(www.xing528.com)

2007年10月,北方民族大学与巴彦淖尔市合作对阴山岩画进行调查,也有重大发现,在调查默勒赫图沟岩画时,有幸发现了一朵岩画花,这朵花长15厘米、宽20厘米,形象生动(见图6和图7)。由此可知,阴山的这支“花族”(华族),仍然是以采集为主的农牧民族。

图6 阴山岩画花(华)照片

图7 阴山岩画花(华)线描图

在河南禹州具茨山也发现大量岩画花,无疑证明中原地区是中华先民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先民不仅发展了农牧业,而且在山石和陶器上制作了自己的族徽、族号、标志和象征(见图8)。

图8 具茨山岩画花(华)照片

贺兰山、阴山、锦屏山、具茨山的岩画花(华)向我们展现了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成为我们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符号学的活标本。

在江苏锦屏山、河南具茨山、陕西华县、河南三门峡庙底沟、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阴山,都发现了华族的徽号与象征,证明了早在远古时代,华族就已经形成并且活动在中华大地上,华族先民同羌、西戎、匈奴等北方诸民族不仅有了交往,而且互相交融,共同开发了我国北方这块古老的土地,成为这片土地的拓荒者、建设者。

【注释】

[1]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2]罗进贵:《我区学者李祥石考证贺兰口岩画里有“华族”徽号》,《宁夏日报》2006年4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