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岩画的艺术魅力及其深远影响

贺兰山岩画的艺术魅力及其深远影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岩画艺术,除了与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有着密切的关系外,又与黄河流域特殊的文化熏陶、风俗习惯、情感表达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素质以及文化传统有着血肉联系。作为黄河文化中的一颗艺术明珠,贺兰山岩画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岩画研究者深入其中,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定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问之于世,更加丰富黄河文化。

贺兰山岩画的艺术魅力及其深远影响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正是因为有了黄河母亲的哺育,在世界的东方才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

黄河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黄土地上的优秀儿女。黄河西边的贺兰山北山高耸险峻、气势磅礴,山上是远古先民栖息之所,也是野生动物繁殖的乐园,山下宽阔的草场是理想的放牧之地。早在公元5世纪,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载:“河水(黄河)自临河县东经阳山……东流经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又如“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可见早在1500年前郦道元就记载了黄河两岸的岩画。

黄河文化即黄河流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生产斗争、艺术创造中的一切知识、思想和艺术的集大成。岩画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属于文化范畴。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岩画艺术,除了与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有着密切的关系外,又与黄河流域特殊的文化熏陶、风俗习惯、情感表达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素质以及文化传统有着血肉联系。

岩画即在岩石上做的画,国外称之为“岩石艺术”,从远古狩猎时代到现代原始部落都有岩画作品,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真实记录。我国的岩画分为两大系统,有南系与北系之分,风格迥然,异彩纷呈,体现了我国岩画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黄河两岸各地岩画是各个民族创作流传下来的民间作品,是一部艺术的史诗,它反映了先民们的世界观审美观,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的经济形态、文化艺术和思想意识以及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

黄河从中卫市南长滩进入宁夏,然后由西南向东北穿过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在西,黄河在东。在历史的长河中,羌、戎、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等古代少数民族在贺兰山的山石上描绘了壮丽的历史画卷,自1969年发现至今年,发现了数万个个体形象,是黄河文化中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如此众多的岩画,上自旧石器时代,下迄宋元,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岩画世界,有乡风习俗、游牧狩猎、天神地祇、神话传说、天球河图、草木山川、风雨雷电等丰富的内容。

贺兰山岩画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制作于地质时代晚更新世与全新世初期(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动物岩画,其中有野马、北山羊、大角鹿、单峰驼、蛇等动物形象,在这批岩画中没有人物活动的场面以及弓箭图形,为典型的史前早期狩猎岩画。这批史前早期岩画,均为磨刻制作,零星分布于山石之上,由于年代久远,岩画的线条模糊,呈褐色,与石面颜色相近。有宽39厘米、高23厘米的大角鹿,有宽19厘米、高13厘米的似貘的长鼻动物,另外还有类似符号的岩画。与欧洲早期狩猎岩画有一些共同之处。(www.xing528.com)

早在1988年冬,在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县尾闸乡西河桥发现更新世化石点3处,化石距离地面0.7~1.5米。从保存情况看,动物化石集中,没有任何移动痕迹,很可能是集中堆积于低洼处而就地埋藏形成的。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汤英俊、陈万勇两位先生初步鉴定,有犀牛、鹿、羊、马等哺乳动物化石,鸟类有鸵鸟,数量约10个。似与黄河冲积有关,说明远古黄河可能流经贺兰山脚下。其中犀牛头骨下颌骨数量最多,鹿有两种,羊约有3种,其中马的臼齿比北方马要小。[1]上述史前早期狩猎岩画点离这批化石点距离很近,而且时代也大体相当。出土的动物化石大致同岩画中的史前早期狩猎动物相同,尤其是岩画中的犀类、马、象、鹿、羊及食肉类的品种与化石中的品种都十分相似相近。从类型学比较分析,可以说类型也基本相同。

早期狩猎岩画以动物形象为主,一般以特定时代的动物为标志,如犀牛、大象、鸵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尚有,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此后此类岩画便消失了。另外,在旧石器时代,人们除了采集植物外,主要从事狩猎,国外称这一时期为狩猎时代。那时人们设置陷阱,用打制的石斧、石矛、投枪等捕捉动物,因此,一般早期岩画很少有弓箭或人物形象。

作为黄河文化中的一颗艺术明珠,贺兰山岩画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岩画研究者深入其中,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定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问之于世,更加丰富黄河文化。

【注释】

[1]董居安、陈伟:《惠家西河桥发现哺乳动物化石》,载许成主编:《宁夏考古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1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