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阴山与贺兰山的古代岩画: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阴山与贺兰山的古代岩画: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内蒙古、宁夏境内,近年来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岩画。阴山岩画也反映出古代猎人向畜牧业经营的过渡。见于贺兰山和阴山人形岩画中的尾饰,在蒙古、贝加尔湖畔和勒拿河流域的岩画中也可看到。阴山之南的中原、陕、甘青等地,在远古时也流行尾饰。但居住在阴山和贺兰山深山老林中的先民保留了这种尾饰,这与早期的狩猎生产有密切关系。贺兰山与阴山岩画的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因阴山与贺兰山相隔不远,无论文化、经济都有密切联系。

阴山与贺兰山的古代岩画: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云 光

人类曾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社会,那时没有文字,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出现了用符号、图画等原始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生活的手段。其中以图画记事和进行宗教崇拜是比较普遍的。

在内蒙古、宁夏境内,近年来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岩画。这些岩画分布在阴山山脉西段以及贺兰山大、小西伏沟等地,上自青铜时代,下迄明清各代,是由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突厥、回纥、党项、蒙古等民族的先民或后裔凿磨而成的,数量众多,内容十分丰富。这些岩画记录了北方各族祖先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描绘了他们的狩猎、游牧生产活动,以及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等。岩画造型优美、生动,栩栩如生。

狩猎生产是北方民族早期的主要经济手段。对狩猎对象的描绘,是岩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部分。野兽如野羊、野牛、野马、鹿、狼、虎、豹、狍、犴达罕、狐狸野驴、龟、蛇、雁等等。这些动物有单个的,也有成群的;有停立的,也有奔跑的,造型各式各样。它们成为北方民族的狩猎对象和衣食来源。

狩猎图画反映当时人们的生产是依靠集体猎取动物的。他们所用的生产工具是弓箭,也有用棍棒和绳套的。这些简单的工具,决定了人们当时只有用集体方式进行狩猎,才能维持最低的生活资料的需要。狩猎经济是很不稳定的,猎取到野兽就饱食一顿,猎取不到就要挨饿。人们时刻以神秘的心情对待猎获物。在每幅图上,往往表现出有所收获。如在托村沟中段,有一幅双人猎取岩羊的图:一人射中了岩羊的后腿,一人射中了岩羊的前肢。另一只猎物已倒卧在地上。这种图与其说歌颂收获,不如说表现了猎人祈祷丰收的心愿。他们相信,在岩画上画出人们射中了野兽,在实际的狩猎中一定也能射中野兽,这表现了一种原始巫术祈求神保佑能猎取到野兽的宗教意义。

北方的阿尔泰语系的各民族都是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他们祖先的生产也很自然反映到宗教上来。

在狩猎生产中,原始人类对于自己祈求希望猎获到什么野兽,都把它画在岩画上。例如有这样一幅画,分上下两列,自左而右为动物形、“舞者”、动物头和角,下列并列摆着两个动物形。画上的“舞者”,实际上是巫师萨满兼氏族头人在举行行猎前的祈祷,祈求神赐给丰收。这幅画表现了氏族祈求神在实际狩猎中能像画中一样,不仅能击毙野马,而且能获得更多的野兽的愿望。

另外,还有的画表现了古猎人的狩猎方法:画面正中有一个拿弓箭的猎人,周围布满各种野羊,在猎人身后不远,有一“田”字形图形。这表现了一人外出狩猎,在事先挖好的陷阱旁遇上了许多山羊。“田”字表示陷阱。古代猎人是在陷阱上面,.向掉进陷阱中的野兽射箭的。

阴山岩画也反映出古代猎人向畜牧业经营的过渡。例如有的画面上,将野生动物和家畜中的牛、马、羊等画在一起而各不相状。有的画面上是大鹿腹下的小鹿在吸吮乳汁。这都是人们祈求能饲养动物的一种愿望。(www.xing528.com)

有的古部落已经进入了畜牧社会,有的是狩猎与游牧经济相结合,处于多种经济并存的局面。因此,岩画中反映游牧生活的也占有一定比例。游牧的图像一般布局均匀,动物排列有序,羊群、马群分明。有的画有意把牛羊双角画得特别粗大,几乎占了全身的三分之一,使描绘的动物刚健有力,充满生机和活力。还有巨牛岩画,在高达四五十米的山头上,画面上的牛几乎与真牛同样大小。另外表现骑行的图像,有骑马、骑驼、骑牛的,或放牧,或狩猎,或处在迁徙途中。在山区交通要道上,往往还可以看到一些表现车辆交通的图像。

狩猎和畜牧业丰收之后,人们都欣喜若狂地举行庆祝和祈祷。例如,集体狩猎获得野兽之后,还要向野兽请罪,并用舞蹈取悦于兽神和山神,祈求野兽不要记仇,祈求神再赐给猎物。舞蹈在原始时代与生产和宗教都很难分开。舞蹈形式有多种:有单人舞、双人舞和集体舞。舞姿很简单,有双臂上举和双肩伸开、双腿叉开两种姿势。单人舞一般是由巫师萨满(头人)舞蹈,边舞边祈祷。而双人舞或集体舞是氏族的集体为祭祀或庆祝战功或战争出发前举行的仪式。这种岩画的宗教性、巫术性表现在人图像上,有的只有头脸,有的只有两眼或一口,它们又往往与太阳或繁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巨大的宗教仪式图像。因为太阳、月亮、繁星都是对天崇拜、自然崇拜观念的反映。此外,还有许多人类的手印,动物的足迹等都是与原始崇拜有着密切关系的。

岩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主义时代,各部落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这在征战图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例如,乌斯太沟的岩画,敌我双方战士都表现得很清楚:一方挽弓搭箭,向对方进攻,头上留有双辫,有的头上还插着长羽毛,手持刀箭之类的武器;另一方光头者居多,有的已死于弓箭下,有的身首分离,有的正在逃跑。所用的武器有腰刀一种,画面所见胜败分明。这幅图画显然记录的是一个部落和另一部落交战的情景。这种岩画一方面是纪念战斗的胜利,但更重要的是在祈求神,在以后的战争中永远能打败敌人。

岩画中的人物面容上,眼睛显得很有生气。从有条纹的面部,可以看出远古时代人们还有黥面的习俗。脸上一道道涂彩,体现了部落观和威摄作用,也可能是戴着面具的人。另外还有,人物抬头挺胸,头部装饰奇特,似乎挽着辫子并拖着长长的尾饰,为我们描绘了古代游牧人的风貌,是难得的形象资料。

见于贺兰山和阴山人形岩画中的尾饰,在蒙古、贝加尔湖畔和勒拿河流域的岩画中也可看到。阴山之南的中原、陕、甘青等地,在远古时也流行尾饰。从汉代匈奴墓中,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刻画尾饰的人物形象。

黄河中下游先民的尾饰,约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殷周,大约到战国之后便逐渐消失了。但居住在阴山和贺兰山深山老林中的先民保留了这种尾饰,这与早期的狩猎生产有密切关系。猎人行猎时;为了接近野兽,便把自己伪装成动物的形象,而尾巴、兽头是野兽的主要标志。因此,这些民族头戴兽头帽,身穿毛朝外的兽皮衣,还要系上长尾,这样容易接近和迷惑兽类,便于射杀。

岩画中还有图腾崇拜的痕迹。例如,有一幅绘着跪在地上的人向众多的各类动物敬拜的图,表现了古猎人敬神、敬动物的神态。远古时代,各氏族、部落都认为他们与某种动物、植物血缘关系,因此,往往崇拜自己氏族的图腾动物。

贺兰山与阴山岩画的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因阴山与贺兰山相隔不远,无论文化、经济都有密切联系。但由于岩画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身份的人创作的,因而作画的用意和手法也有不同的方面。但这些岩画都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狩猎、游牧的社会生活的缩影,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