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土电影《孔子》的文化解构与重建

本土电影《孔子》的文化解构与重建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以我国拍摄的民族题材、本土电影《孔子》为例。《孔子》一片着力突出民族元素,春秋时期的服饰起居、古礼还原,众口相传的《论语》警句,甚至古琴乐声的唱和,东方智慧的凸显,都展示着古代东方的情韵与文化。因此,《孔子》一片虽有其考证不够严实的硬伤,但却不失为一部打动人心、真情流露的跨文化传播的优秀作品。由于跨文化的异质性,在影视文化的传播中,对本土文化进行解构与重建,是十分必要与通行的策略创新。

本土电影《孔子》的文化解构与重建

再以我国拍摄的民族题材、本土电影孔子》为例。“民族化”作为对抗“全球化”的生存策略,同时也是本土电影民族身份建构的途径。但如果影视作品仅局限于此,则极易流于边缘化的境况。因此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需要寻找文化的对接点与契合点。

《孔子》一片着力突出民族元素,春秋时期的服饰起居、古礼还原,众口相传的《论语》警句,甚至古琴乐声的唱和,东方智慧的凸显,都展示着古代东方的情韵与文化。然而,电影并没有拘泥于对历史的简单复原,它虽以历史为基点,但却对人物做出了当代阐释,体现出关照当下的时代意义。影片通过圣人执著追求理想、身经百难而终不悔的故事,彰显着东方哲学与智慧,启迪着当今因过分追求物质而显得浮躁的社会与世界,启迪着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的现代人类。它以历史之态,切中时代的脉膊,击打世界人类的集体人格,显示出强烈的人文关怀。这部影片虽取材中国历史人物,却传递着全球普适的价值,追寻着人类共同的梦想。

同时,影片中穿插的舌战群臣、壮志未酬、沦落异乡、终回故里等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了孔子饱满丰富的形象,既展现出孔子的圣明贤达,同时也塑造出一个可亲可信的“凡人”孔子形象。特别是见南子一幕,孔子面对美丽南子充满诱惑的言语,微微动容,但节制含蓄,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语句穿插其间,消减了绯闻色彩,强化了孔子真实可信的圣贤之人的银幕形象。其事真挚动人,其情亲切可感,贴近了受众的真实生活与普适情感。因此,《孔子》一片虽有其考证不够严实的硬伤,但却不失为一部打动人心、真情流露的跨文化传播的优秀作品。(www.xing528.com)

上述成功的案例,在跨文化传播策略的运用中,无不善用文化元素营造具有异域奇观与神秘色彩的文化背景,但同时亦不仅局限于此,将人物、故事、情节作为叙事焦点,以对人性关怀作为基本切入,以对人类共同命题的展现作为终极诉求,实现本土文化与国际化的文化对接。

由于跨文化的异质性,在影视文化的传播中,对本土文化进行解构与重建,是十分必要与通行的策略创新。但是,如何在具体的民族题材中寻找本土性与国际性的对接点,则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主题,同时运用故事、幽默、人物等元素增强其艺术性与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