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业的起源与重农思想的形成

中国农业的起源与重农思想的形成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农业[1]产生和发展很早。[7]发达的农业深深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文明从起源起就深深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8]为了掌握农业的规律,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物候等学问的形成也非常早。[14]在周公看来,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是维系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修建等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催生了重农思想。

中国农业的起源与重农思想的形成

中国的农业[1]产生和发展很早。黄河流域是粟、黍等耐旱农作物的发源地和重要产区,在距今7 000年~8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中就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粟,黍在距今7 000年前的考古遗存[3]中也有了发现,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则是重要的水稻种植区,1995年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距今一万年的栽培稻遗存[5],距今7 000年左右水稻在我国南方地区已经普遍种植[6],此后又逐步向黄河流域扩展。

与同为农业、畜牧业起源中心的西南亚不同,中国的种植农业始终居于核心地位,畜牧业不是饲养山羊和绵羊等经济牲畜,而是饲养猪、狗、鸡等家畜,是作为副业而存在的。这样的结构也与农牧业比重较为接近的古代欧洲不同。[7]发达的农业深深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文明从起源起就深深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

农业的特点之一是对气候的依赖性,由此又衍生了农业的季节性、长周期性、风险性等特点。[8]为了掌握农业的规律,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物候等学问的形成也非常早。《尚书·尧典》中记载: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9]

史记·历书》也说:

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尧复遂重黎之後,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风雨节,茂气至,民无夭疫。年耆禅舜,申戒文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由是观之,王者所重也。[10]

也即,早在黄帝和唐尧之时,古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观测天象、制定天文历法以指导农时了,并为统治者所重视。到了夏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农历——《夏小正》[11],将一年中相应的物候、天象、农事结合在一起,归纳在十二个月中,以利于生产。(www.xing528.com)

周代是上古最为重视农业的朝代。周人之先祖弃曾担任虞舜时之农官后稷,后以官名为其号。《史记·周本纪》记载:

周后稷,名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号曰后稷,别姓姬氏。[12]

周灭商之后,武王向箕子询问治国方略,箕子将《洪范》九畴传于武王,其“次三曰农用八政”,列举了八个方面的政务,“一曰食”,[13]其余七项并非与农事相关,但以“农用”命名“八政”,可见农事在行政中的核心地位。此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原因时,认为商王祖甲之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而反观周人,“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14]在周公看来,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是维系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

也正是在周朝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得以完全确立,其中尤以法家最为提倡。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修建等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催生了重农思想。

商鞅在《商君书》[15]中阐述了其以农为国家富强之本的思想。他认为农业可以使国家积累财富,“民泽毕农,则国富”;[16]又认为农业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17]因此,“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18]“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心归于农”。[19]商鞅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限制商业等妨碍农业的活动,使人民可以专心投身于农业生产。

战国后期成书的《管子》代表了当时的法家思想,在其中有先秦时期最丰富的以农为本的论述。由于农业有为人民提供衣食,使国家秩序稳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使国家富裕等作用,故而“粟者,王者之本事,人立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20]“有地不务本事,君国不能壹民,而求宗庙社稷之无危,不可得也”,[21]国家应当兴利除害,“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22]战国时期法家的政治家们在各国进行了变法改革,他们的重农思想也深深地印刻在了国家的政策之中,并一直影响着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