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动探究2-亲历表格

活动探究2-亲历表格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2:医院用甲、乙两种原料为病人配置营养品,每克甲原料含0.5单位蛋白质和1单位铁质,每克乙原料含0.7单位蛋白质和0.4单位铁质。若病人每餐需要35单位蛋白质和40单位铁质。小组合作:在关键语句中找到3个相关量、2个研究对象建立表格。表2表3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辨析,通过设未知数,填表等过程,让学生亲历表格生成及分析问题的过程,辨析相关量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活动探究2-亲历表格

课前思考与预设:学生心中困惑的是为什么要借助表格来分析问题。课本中的例题涉及的数量关系较为复杂,特别是题目中不能直接通过设未知数完成表格,这恰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引入表格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特别容易将相关量与研究对象混淆,要让学生在初次认识表格法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尝试建立表格,还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有效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的交流、质疑、辨析,使学生基本明白如何生成表格,实现从引例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例2:医院用甲、乙两种原料为病人配置营养品,每克甲原料含0.5单位蛋白质和1单位铁质,每克乙原料含0.7单位蛋白质和0.4单位铁质。若病人每餐需要35单位蛋白质和40单位铁质。那么每餐甲、乙两种原料各多少克恰好满足病人的需要?

活动要求:

(1)先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语句(独立完成)。

(2)小组合作:在关键语句中找到3个相关量、2个研究对象建立表格。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不能正确定位研究对象,所以出现了表2和表3两种情况。(www.xing528.com)

表2

表3

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辨析,通过设未知数,填表等过程,让学生亲历表格生成及分析问题的过程,辨析相关量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中,教师可先将错就错引导学生填表,进而发现问题、再修改完善,既让学生感受到表头设计的不拘一格,又认识到如何区别研究对象与相关量,让质疑生成成为课堂的核心价值。最后教师结合已生成表格及时小结利用表格分析问题的方法:通常是根据两个研究对象的同一个未知量间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填表,即纵向填表;依据同一研究对象与3个相关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即横向列方程。

设计意图及反思:通过例题让学生经历由感知表格到认知表格的过程,再次体验用表格分析问题的方法及一般步骤。先让学生尝试利用表格分析问题,再由教师根据课堂效果及时点拨、引导,师生共同借助表格分析问题,此时教师要明晰用表格分析问题的方法。本环节建立表格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还分不清楚相关量与研究对象,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建立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表格,进而分析、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