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查结果:西双版纳野生动物756种,占全国总数25.4%

调查结果:西双版纳野生动物756种,占全国总数25.4%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调查,西双版纳的野生动物多达756种,占全国动物总种数的25.4%。此外,尚有10种属于云南省珍稀濒危保护动物。傣族的十二生肖也表现出傣族与动物的密切关系。

调查结果:西双版纳野生动物756种,占全国总数25.4%

五、动植物崇拜

(一)动物崇拜

1.有“动物王国”之称的西双版纳

由于西双版纳的气候条件较好,加之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傣族同胞对动物有深厚的感情,有强烈的保护动物的意识,有很多种动物生存在西双版纳的茂密森林中。据调查,西双版纳的野生动物多达756种,占全国动物总种数的25.4%。其中哺乳动物108种,占云南省的42.8%,占全国的23%;有鸟类42种,占云南省的39.9%,占全国的36%。江河中有鱼类100种,占云南省的25%,在国家重点保护的335种陆栖脊椎动物中,西双版纳有129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约20种,即熊猴、蜂猴、啄尾猴、灰叶猴、白颊长臂猿、云豹、熊狸、金钱豹、印支虎、亚洲象、小鼷鹿、印度野牛、黑鹳、孔雀雉、赤颈鹤、绿孔雀、黑颈长尾雉、蟒蛇、巨蜥等等;有二类保护动物20种。此外,尚有10种属于云南省珍稀濒危保护动物。西双版纳动物多样性情况见下表[48]:

表1 西双版纳的动物多样性

2.动物与傣族的生活

傣族先民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与野生动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他们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人离不开动物,动物也靠人保护。人类繁衍生息的历程中,确实得到过动物的许多帮助,人类曾经吃过兽肉,穿过兽皮革,动物曾对人类作出过很大的牺牲,所有动物都值得崇拜。傣族群众认为,野生动物是家畜家禽的祖先,没有野牛、野鸡、野猪就没有家养的牛马猪鸡。他们驯养大象,用象运输、耕田、乘骑甚至征战。傣族群众既役使耕牛,又崇拜耕牛,每年春耕结束以后,便要给牛沐浴,在牛面前摆设供品,诵念祭牛魂词,用白线为牛拴魂,表示对耕牛的热爱与感激之情。傣族自古便让家畜与人同居一幢竹楼,人居楼上,畜居楼下,对它们百般呵护和照顾。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傣族与动物成了好朋友,在役使动物、吃动物的肉、穿动物的皮革的时候,又有着一种怜惜之情,甚至在打猎活动开始之前,要祭祀山神、猎神,请求神灵准予狩猎。在傣族中还流传着因猎杀动物而给人们带来灾难的传说。据说有个寨子捕到一头金鹿,一位寡妇劝大家放鹿归山,但寨里的人不听劝告,宰鹿分肉,煮肉下酒。当天深夜风雨大作,全寨塌陷,变为深潭,唯有寡妇一家的竹楼幸免于难。我们暂且不去追究这则故事是否真实,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傣族对滥杀野生动物的恐惧和憎恨,也可以知道他们对保护动物有深刻的认识。

傣族的十二生肖也表现出傣族与动物的密切关系。十二生肖分别与两种动物相联系,一种为兽类之王,一种为鸟类之王。具体情况见下表[49]:

表2 傣族十二生肖与两种动物的关系

在傣族中有一种共识,生肖年的动物是不能随意猎杀的,这对动物保护具有较好的作用。

傣族群众还知道,动物与人是相生相克的,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蜈蚣咬蛇,蛇就会过多,人就会受害;而鸡又吃蜈蚣,如果没有鸡,蜈蚣太多,人也会受害,而蛇又吃鸡和鸡蛋。三种动物之中,灭绝了任何一种,失去相互平衡和制约,人类都会受害。所以,傣族十分注重保护动物,尽力处理好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3.象崇拜

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中,自古就有大量大象在此生息、繁衍,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称傣族居住的地区为“乘象国”。傣文史籍《泐史》在谈到傣族首领叭真建立“景陇金殿国”时记载:“景陇金殿国有人民八百四十万,白象九千,马九万八千匹。”可见大象在傣族中较为常见。

在傣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象靠傣族,傣族靠象。”此谚语源于傣文经典《南师巴塔麻嘎竜帕萨傣》中的一段记载:“喃咪兰掌,也是源于大白山。据说很早以前这个江的两岸,繁殖着很多大象,故起名为‘喃咪兰掌’。‘喃咪’是江水的意思,‘兰掌’是百万大象的意思,亦即‘百万大象之江’(意指今澜沧江)。傣族最早开发‘喃咪兰掌’流域时,没有发现别的民族定居在那里。这可能是因为大象和其他猛兽太多的缘故。傣族刚迁来居住时,大象和多种猛兽不断出来袭扰,不少人死在猛兽之口,种植在村子周围的农作物也都被大象吃光。因而大家都不敢离开村庄,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当时有一位聪明的老人发现大象喜爱吃香蕉芭蕉,就对大家说,假如我们在离村子较远的地方多种一些大象爱吃的作物,大象就不会进村子来了。大家觉得有道理,就到离村子较远的地方种植了许多竹子、香蕉等作物,此后大象纷纷去那里,再也不进村子来捣乱了。有时人们进去观看,大象也不伤人,还把香蕉、芭蕉甩给人吃,慢慢地人和大象的关系相处得越来越密切。这样一来,老虎等一些猛兽也不敢再来了。人们认为这是大象在保护自己,就种植更多的作物供给大象。”[50]这个故事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过去由于澜沧江流域大象众多,一度给傣族先民的庄稼带来伤害,比如吃光了村子周围的农作物等。可喜的是,当地的老百姓并没有残酷地屠杀大象,而是对大象作出让步,主动地在离村子较远的地方种植一些大象爱吃的作物。这样就避免了大象的骚扰和危害,而且大象还会“把香蕉、芭蕉甩给人吃”,呈现出一幅幅人、象和谐相处的画面。大象还阻挡了一些猛兽伤害人类,很好地保护了傣族先民的安全。在古代,傣族先民就知道留给大象生存的空间,并且还主动种植作物作为大象的食物,对大象充满着善良和真诚,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态精神的生动写照。

历代傣族首领还向中央王朝进贡驯象、象牙等,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史籍中还有关于“象耕”的记载:“象,开南已南多有之,活捉得,人家多养之,以代耕田也。”[51]“开南已南”在今普洱、西双版纳一带,说明早在唐代傣族聚居地区就有驯养大象耕田的做法。史书中还有很多关于“象战”的记载:“(洪武)二十一年,百夷王思伦发遣其酋刀思郎寇定边县,众十五万。西平候沐公率兵御之,选战士得万千人,与之对垒。夷人驱象以战,马惊走不得成列,公患之,令其下曰:‘谁与我当象?’总旗刘安西奴请往。时夷人隔水阵象,激其怒号,以恐吾众,安西奴以五人赴之,斫一象鼻而回,被伤象反走,余象惊奔,不可制,夷人夺气。公贲以白金百两,马一匹,制拜百户,公喜曰:‘吾知破象之术也,以火攻之必克也。’又曰:‘吾欲知其虚实,谁与我执夷人讯之?’一卒回:‘诺。’即渡水挟一人以归,问其善斗者为谁?曰:‘刀思郎所将悉刺也(夷人敢死士为悉刺)。’问其所居何所?夷指平地象多者曰:‘此即其营。’又曰:‘左右两山夷虽众,然能战者少也。’公慰劳遣之。乃令左卫指挥马骥张左翼,以攻其左,右卫指挥金红张右翼,以攻其右,亲率前卫指挥张因等直赴刀思郎营,火枪火箭一时俱发,象惊俱却走,自相蹂践,刀思郎大败,追及斩之。左阵稍却,命掠阵者研马骥首,骥敌死,公挥兵救左翼,得全其师。自是夷震惧,不敢复出矣。”[52]此记述精彩地描述了沐英平定思伦发的定边战役中,思伦发采用了象战,然而沐英采用火攻,使象群惊散,思氏战败。“贡象”、“象耕”、“象战”等都是人们利用象力的典型例子,大象是陆地上的庞然大物,然而傣族先民通过很好的方式驯化大象,并役使其力,与庞大的象和谐相处,甚至作为图腾加以崇拜。

关于傣族对大象的崇拜,还有这样一些传说。据傣文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记载:英叭神用气体、烟雾、大风和自己的污垢造出了天和地,但是天地却漂浮动荡,英叭神又用污垢造了一头巨大的神象,神象用鼻子顶住天,用脚紧紧地镇住漂动的大地。于是,天和地都稳固了,天地间便永远站立着一头镇天定地的象神。长诗中专门有一段歌颂神象的话语:

月朗宛神象啊,

显现出无比神力,

它的全身光芒闪耀,

把朦胧的天空照亮,

它是天下最大的动物,

天地间数它最有威望,

它是镇定天地的神,

它的功劳无法估量。[53]

长诗中对神象充满了赞美之意,认为神象的功劳无法估量,话语间透露出傣族先民对神象的崇拜。在傣族地区还流传着《象的女儿》的故事:古时有一傣族妇女到森林里采摘野果,口渴难耐喝了路旁泥坑中的水。后来妇女怀孕了,因为那水是一头神象撒下的尿。怀胎十月后,妇女产下一女婴,被称为“象姑娘”。姑娘长大后,知道自己的身世,就到森林中去找“象父亲”。历尽千辛万苦,“象姑娘”终于找到了“象父亲”。“象父亲”非常高兴,盖了一间象牙房让其女儿住在里面。后来,有个青年到森林中打猎,碰上了“象姑娘”,两人产生了爱情。过了一段时间,这对夫妻告别了神象父亲,回到人类居住的平坝。后来,他们生育了许多儿女,都是神象的后裔。妇女喝了神象的尿而怀有身孕并生下女儿,表面看上去稀奇古怪,实际上反映出傣族先民对象的热爱和崇拜,因为处于高度的崇拜,才把自己的男性始祖附会到神象身上。于是神象就和傣族有了血缘关系,就成了傣族的图腾。

在傣族群众心目中,他们最崇拜白神象,白神象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平安宁的象征。据说,白神象和谷魂住在一起,白神象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消灾除难、风调雨顺、谷物丰收,白神象是傣族群众心目威力无比的守护神。甚至有的地方还把象尊为“勐神”和“寨神”:“西双版纳很多勐都尊象为勐神之一,有的寨子如景洪曼播还尊奉象为寨神。”[54]傣族居住地区还有很多以象命名的村、寨、山、水、树等。如西双版纳的景雅(象山城),勐海的象山镇,勐腊的象明镇以及养象寨、养象村、象牙田、象脚地、象眼井、象鼻山,德宏的姐闷掌(万象城),等等。景洪曼景兰有象牙树的传说:传说古代有一个荒淫的领主,作恶多端,人们愤恨不已。后来大家祈求神象的庇护,神象化做领主的坐骑,在恶领主糟蹋良家妇女时,神象脱缰而出,用锋利的象牙将领主刺死,事后大象惨遭领主后人屠杀。人们感念大象的恩情,把大象深深埋葬。后在大象的墓地上长出一棵大树,人们称此树为象牙树。在现实生活中,傣族群众还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象的崇拜,如象雕塑、象织锦、象壁画、象工艺美术品等。

傣族佛寺前的白象雕塑

4.鸟崇拜

傣族是百越族群中的一个民族,而越人古时就十分尚鸟,越人“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水使舟,巢居,种植水稻语言不同,喜食异物,善铸宝剑等”。可见鸟是傣族先民越人的图腾之一。傣族自古就有与鸟类和睦相处的传统,有一些不得伤害鸟类的规定,例如“禁止射杀他人谷仓上的鸟,违者罚款”。也不得射杀村寨中的鸟。在傣族神话中,有很多以“人面鸟身”为题材的传说,如《鸟姑娘》:古时候森林里住着一种人头鸟身的女人,被称为“鸟姑娘”。她们的头和人一模一样,长着美丽的眼睛和乌黑亮丽的头发,但却是鸟的身子,身上有翅膀和鲜艳的羽毛。一个年轻猎人到山里打猎,与鸟姑娘相遇,被神鸟姑娘的歌声迷住,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回家。后和神鸟姑娘相爱,结成夫妻,一直和鸟姑娘住在茂密的森林里,生育了许多儿女。后来他们的儿女又到了森林的四面八方,建立了许许多多的寨子。[55]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鸟婚配并生育后代,这说明傣族把鸟作为自己的女始祖,亦即和鸟类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可见鸟类也是傣族的图腾之一。还有一则人、鸟婚配的神话《雀姑娘》:森林里有一个善于射箭的年轻猎人,他从来不射小鸟,只射会伤害人的野兽。猎人在森林里救了被鹰叼的小白蛇,小白蛇出于感恩,告诉猎人森林里有七个漂亮的雀姑娘,谁要娶到她们就会过上好日子。猎人来到森林湖边,恰逢雀姑娘被森林里的妖精“披允”用长头发织成的蜘蛛网罩住,正当“披允”张嘴要吃雀姑娘的时候,猎人赶到了,射死了妖精,救出了雀姑娘。雀姑娘们感激万分,都愿意嫁与猎人为妻,但猎人只选择了最小的雀姑娘作为妻子,他们夫妻恩爱,繁衍了子孙后代。[56]《雀姑娘》的故事内容和《鸟姑娘》极为相似,都是以“人、鸟婚配”为故事原型,同样说明傣族以鸟类作为图腾。

傣族对鸟类的崇拜还表现在“鸟头节”上。景洪市勐养镇曼么卧村的花腰傣每年正月十六都要过“鸟头节”,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鸟头节”的来历,有这样的说法:很久以前,花腰傣群众过着农耕与狩猎的生活,每年从春节大年初三起至正月十五,村寨的男人都要上山围猎,凡捕获的猎物,全寨人平均分配,但禽兽的头颅却要留下用做祭祀品。到正月十六这天,花腰傣村寨就要大摆酒宴,举杯畅饮、载歌载舞欢度“鸟头节”。丰盛的宴席上,将鸟头供在席上,通过传统的祭祀方式,祈求神鸟保佑村寨平安吉祥,来年五谷丰登,祝福全体村民和亲朋好身体健康。宴席上,将鸟头插在木棍上放入瓶中,轮流转动鸟头,鸟头正面对到谁,就表示谁的运气好,就要喝酒。这样包含有祝福、喜庆的劝酒习俗,无疑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氛围。[57]源于古代的狩猎活动,在分配猎物的过程中,唯独把禽兽的头留下做祭祀品,表现出对鸟类的崇尚。在节日中,人们又会把鸟头供在席上,祈求村寨平安、五谷丰登等,并用鸟头做游戏,把鸟头与好运气联系在一起,种种迹象表明,节日中的鸟头是吉祥的象征、好运的代名词,鸟头具有神圣性,当然鸟也就成了神灵的化身。

芒市有很多孔雀造型的广告牌

傣族对鸟类的崇拜,表现得最为突出的要数孔雀和犀鸟。傣族地区自古盛产孔雀,如《山海经》云“南方多孔鸟”,孔鸟即孔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南方盛产孔雀的记载,《蛮书》卷四载:“茫蛮部落……孔雀巢人家树上。”说明村寨中也有孔雀,甚至有家养孔雀,也可看出孔雀与傣族先民和谐相处的情景。孔雀有着靓丽的羽毛,展翅开屏时越发显得五彩斑斓、光彩夺目,娴静时雍容华贵,走路时仪态大方,甚是招人喜爱。孔雀是傣族民众心中的吉祥鸟,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孔雀的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比如,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中就描写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孔雀公主婻木诺娜与召树屯王子结为夫妻的爱情故事。在德宏,有孔雀除恶魔的传说:孔雀和鸟儿们一起在森林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魔鬼,要逼迫美丽的孔雀姑娘为妻,森林顿时陷入恐怖的气氛。后来,孔雀设计将恶魔淹死在泥潭里,森林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和欢乐,人们载歌载舞感谢孔雀,从此形成惯例,人们以跳孔雀舞的方式来纪念孔雀。傣族居住的地方,几乎都有孔雀的造型和雕塑,在傣族服饰上也有孔雀的图案,所有这些,都是傣族群众崇拜孔雀的见证。犀鸟又称钟情鸟,是忠贞爱情的象征。傣族民间流传着《诺戈罕》,即《金犀鸟》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叫岩哥的猎人,由于太爱自己的妻子,外出时总对妻子念念不忘,生怕妻子遇到一点点的伤害,于是每次出猎时都把木梯拆掉,把大门钉死。有一次外出狩猎时,他的妻子玉罕已怀有身孕。岩哥为保妻子的安全,给她准备了几天的食品后,便又钉死大门,拆掉楼梯。这次出猎,岩哥因为追捕一只金鹿,在森林中迷失了方向,他在林子里转了二十多天后,才找到了回家的路。待岩哥归来,妻子已经饿死。岩哥悲痛不已,用织物把自己和妻子捆在一起,放火点燃了竹楼。这对恩爱夫妻死后化成诺戈(犀鸟),比翼双飞,形影不离。对于钟情的犀鸟,傣族群众绝不会轻易猎杀,并且还会向人们讲述《诺戈罕》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射杀犀鸟,免得使孵雏雌鸟死于非命。犀鸟的钟情感动了很多人,他们自觉保护犀鸟,形成了一种道德的力量,为犀鸟这种珍稀物种的存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鱼崇拜

傣族普遍住在水边,喜欢捕鱼、吃鱼,鱼是傣族的主要饮食之一,傣族对鱼充满深厚的感情,甚至达到了崇拜的地步。金沙江一带的傣族为了获得渔业丰收,每年农历三月都要举行祭祀鱼神的活动:“金沙江一带的傣族传说,金沙江中的鱼群在仲春时节要聚集产卵。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七,当地的傣族群众要齐聚江边举行祭祀鱼神的盛会。届时在江边陈列两条木刻的大鱼,彩绘成青色和红色,鱼头系着金线和银线。在长者向鱼神奠酒祭祀过以后,一对盛装的童男童女分别牵着木鱼,溯江而上,一直送到一个神水塘里。人们尾随木鱼,边跳边唱,歌词大意是捕得公鱼母鱼,保佑今年渔产丰收等等。”[58]祭祀鱼神活动选择在鱼集中产卵的时节进行,以如此隆重的仪式来祭祀鱼神,表明人们对鱼的尊重,暗含在产卵的关键时期禁止捕鱼,可为渔业的丰收提供保障。宗教活动中体现出生态效益,这对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类似的祭祀鱼神的活动是楚雄州大姚县碧湾乡的“窝巴节”,“窝巴”在傣语中为“鱼的聚会”之意,也有祈求渔业丰收之意。节日到来之际,身着盛装的傣族男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金沙江边,祭祀鱼神。在江边祭台上,供着一条红色、一条青色的木制大鱼。铜炮枪响后,由长老杀鸡、酹酒祭祀鱼神,唱《窝巴调》:“日子过到三月间,今天五湖四海的人集中拢来。今天在大石窝里拿到一条大江鱼,在大河滩里拿得一条大母鱼。拿来放到我们的河滩,拿来放到我们的田垄。一群游上,一群游下,游在我们村寨的石窝里,成群结队潜浮翱翔。十天去瞧一眼,二十天去望一回。抬着‘金’(捞兜)去捞鱼,一捞就满‘赛’(笆笼)。楼上装粮食,楼下晾鱼干。”[59]祭词中祈求鱼“成群结队潜浮翱翔……抬着‘金’(捞兜)去捞鱼,一捞就满‘赛’(笆笼)”,道出了人们希望获得渔业丰收的心声,祭祀鱼神的目的在于鱼能很好地生长,以便渔业丰收。

对于鱼的崇拜,孟连县娜允古镇的傣族也较为典型,每年都要举办“神鱼节”。每年傣历新年泼水节前夕,傣族群众都会身着节日的盛装,前往法罕山朝拜佛祖遗留的仙迹,这一活动历时20多天,期间不准任何人下河捕鱼,谁冒犯了都将受到佛祖的惩罚,到戒渔期满才能下河捉鱼。“戒渔”和佛祖有关,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了遵从佛祖的戒律,但实质上,“戒渔”活动有利于鱼更好的生长,这一段时期又恰逢是鱼产卵的时节,傣族在宗教的训诫下采取“戒渔”措施,不打扰鱼的产卵与生存,使鱼具有很好的休养时间,有利于渔业的发展。孟连傣族对鱼的崇拜,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的时候,人类没有谷物,也没有蔬菜和种子,过着以野菜野果充饥的生活,佛祖得知这种情况后心生怜悯,派了河里游的神鱼巴嫩罕和地上长的蕨菜下到人间,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鱼类一次就可以产卵千千万万,繁殖生长快,给人类带来鲜美的鱼餐;蕨菜的子孙遍布大地,它也能保证人类天天都可以采摘到新鲜的蕨菜,人类从此不再缺少食物。神鱼在每年的四五月间将无数的鱼带到河里,人们在这个季节里尽情捕捞。蕨菜见人们更热衷于捕鱼,在一旁很生气,孟连人为了不冷落蕨菜,做鱼的时候不管是用叶子包起鱼来烧,还是煮鱼汤,都忘不了放点蕨菜。孟连人民为了接受佛祖的恩赐,每到这个时期就从四面八方赶到孟连坝子的南垒河尽情捕捞,“神鱼节”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了。

(二)植物崇拜

1.傣族与植物的密切关系

傣族居住的地方,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众多,人们的衣、食、住、行、医药都与植物密切相关。在衣的方面,金沙江河谷的傣族用火草织布,做成衣裙和毯子,箭毒木树皮经处理后做成床垫、筒裙等;在食的方面,很多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实、根系等都可入食;在住的方面,以前的傣家竹楼几乎全用植物建成,现在普遍是木材框架、砖墙、瓦顶;在行的方面,多用竹材做成竹筏、竹桥等;在医药方面,傣族常用的药用植物有络石、车前子、蒲公英、红花、血藤、当归、冬葵、刺桐等。为了能说清楚它们能否吃、穿、用等,傣族还对可资利用的植物进行归类和命名,西双版纳的傣族就有一套较为科学的植物归类命名系统。在历史实践的过程中,傣族以“异中求同”的方法把众多种类的植物按它们的用途和生活型分成两大类。以用途分的如“麻”(ma)—果子、“啪”(pa)—蔬菜、“毫”(hao)—五谷、“图”(tu)—豆类、“呀”(ya)—药物和“洛”(luo)—花卉等。以生活分的如“买”(mai)—树木(或大灌木)、“雅”(ya)—草本植物(或小灌木)、“赫”(he)—藤本植物、“蓇”(gu)—蕨类植物和“曼”(man)—块根、鳞茎植物等。接着他们又用“同中分异”的方法,根据各种植物的特征、特性、分布、生境或利用特点等加以区别。傣族还给很多植物取了形象、生动的傣名,如木薯(Manihot esculenta)叫“曼牛”,“曼”是块根、“牛”是手指,把木薯是一种块根植物和其叶掌状分裂的形态十分形象地表达出来;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是后来引种栽培的植物,他们根据其产胶乳[“央(yang)”]的特性称为“买央”一目了然;含羞草(M imosa pudica)叫“雅呆嫩”(ya dai nen),指它的小叶片被触动时合拢、叶片下垂,形容它是“休克”(呆嫩)了,十分有趣。[60]植物的分类和命名是傣族在利用植物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进一步印证了傣族与植物密切的关系。傣族还把一些植物作为地名的名称,如景洪的“曼外”,“曼”意为村寨,“外”意为藤篾,意即生产藤篾的寨子;又如“回黑寨”,“回”为山箐、山沟,“黑”为藤子和各种寄生植物,意为“寄生植物山箐寨”。以植物命名地名的寨子还有很多,如“曼回索”(甑子木山箐寨)、“回换”(鸡冠山箐寨)、“曼东老”(芦苇平地寨)等。以植物命名的地方几乎都是该地盛产此种植物,或者是此地森林茂盛,这也是人们喜欢植物的表现形式。

2.神树崇拜

傣族居住的地区有大片的森林,村寨中有高大的树木,傣族认为很多树木都有灵魂,于是产生了对树木的崇拜和诸多禁忌。金平傣族认为森林里的大树是森林的保护神,村寨周围的大树是村寨的保护神,村里形成禁止砍伐大树及在周围堆放垃圾或大小便的传统。又如文山州马关县的傣族称龙山、龙树为“大佛爷”,称观音菩萨为“二佛爷”,可见龙树在他们心目中比观音菩萨的地位还要高。在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曼点村,高榕和菩提树是傣族最为崇拜的两种神树,这两种树是绝对不能砍伐的,连落下的枯枝都不能做柴烧。除这两种树外,出于对神灵的敬畏,还有3类树不能砍伐:一是佛寺周围的树;二是村寨内的树,因为村寨内的树往往被某些村民当做神树;三是树干很粗大的树(不论其生长在何处,是何树种),这些树也被认为是神树。此外,还有4类树被认为不吉利所以从不砍伐,一是牛卧过的泥潭边的树;二是蚂蚁堆旁的树;三是雷电击过的树;四是主干分为两个杈的树。[61]又如新平花腰傣居住的南碱村有三棵神树:一棵在村寨南端,是一棵万年青树,每年农历二月都要杀猪祭祀,祈求保佑寨子平安;另一棵是在村西林子里的酸角树,通常杀羊献祭,祈求保佑山林、江河平安,狩猎和捕鱼顺利;还有一棵是在江边广集山上建兴处的黄杨树,树根四周砌满了鹅卵石,在树根的石头平台上供奉一公一母一子的鹅卵石,每两年农历四月杀牛祭祀一次,祈求保佑全村人平安。神树是村寨神灵集会的地方,不能任意砍伐,神树是人和神灵沟通的媒介,人们通过神树把意愿传达给神灵,祈求降福于人类。傣族崇拜的树木很多,有榕树、菩提树、望天树、箭毒木树等。榕树(又称大青树)是傣族最为崇敬的神树之一,在傣族居住的地方几乎都有高大的榕树,榕树是傣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傣族的历史长诗《厘俸》说其“附有神灵”,傣族群众视榕树为神灵,正如傣族谚语所说,“大青树是护勐树,啄木鸟是护林鸟”,“砍树不砍大青树,打鸟不打啄木鸟”,[62]人们不但不敢砍伐,还要将其栽于村寨中和附近,希望它庇护村舍的安宁。栽种树时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唱《栽树歌》:“这是为了人们做好事,供过路人乘凉,祈求神灵保佑。请路神、地神不要惊慌,不要误解,圣洁的树,栽在寨子边,种在水井旁,种树是积德,植树祈平安。吉祥的树,在露水的哺育下快成长,在阳光的爱抚下快粗壮。”[63]在欢快的歌声中,表现出傣族人民种植大青树的目的及对大青树的崇敬之情。德宏州的部分傣族村寨在生男育女时,家长要在村寨附近栽一株高榕,以求神的庇护,让小孩健康成长。[64]在这里榕树成了孩子健康成长的保护神。保山市隆阳区芒宽的傣族在孩子出生后,父亲会栽一棵榕树与刚出生的小卜少打姊妹,将树认为自己的干女儿。每逢节日,或是偶有身体不适,抑或自己的婚事,小卜少便来到自己的“姊妹”身边,坐在“姊妹”粗壮的树根上将自己心底的秘密向大树倾诉,榕树成了宣泄小卜少情感的对象。因为人们崇拜榕树、热爱榕树,榕树在傣族地区枝繁叶茂,既绿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又成为傣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德宏州盈江县那邦镇刀弄寨后山上有一棵古榕树,有“中华榕树王”之称,据德宏州林业考察资料显示,榕树王的树龄在400年以上,最高树冠距地面36米,已入土的气生支柱根108根,树冠覆盖面积3688平方米。瑞丽市姐勒乡芒令寨旁有一棵大榕树,母树主干要七八个人才能合抱,覆盖面宽达4亩多,从远处望去,就像一片青翠欲滴的树林,因此这棵榕树被称为“独树成林”。芒宽乡有“舞厅树”、“餐厅树”之说。“舞厅树”位于芒龙行政村拉仑寨,有7根主要的须根,高30多米,树冠枝叶茂密,晴天可蔽日,雨天可挡雨,傣族群众常常在树下翩翩起舞,故被称为“舞厅树”。“餐厅树”位于新光行政村,高39米,树冠面积2000多平方米,此树根部有一个巨大的树洞,宽10平方米左右,高两米多。当地人就地取材,在其中就餐议事、喝酒闲聊,故得名“餐厅树”。傣乡的大榕树比比皆是,榕树既是神树,又是傣家人乘凉、议事、休闲的场所,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傣家榕树文化。

傣族地区有很多上百年的大青树,枝繁叶茂,上边长满了附生植物,还有一些鸟儿会经常光顾,动植物在树上和谐共生、相得益彰(www.xing528.com)

菩提树是佛教圣树之一,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崇拜的神树之一。望天树笔直、高大,傣族认为是天神所栽,把其视为森林中的王者、勇者而不敢砍伐。傣族传说箭毒木是为民除害的英雄波洪沙的化身,人们称箭毒木为“英雄树”,并自觉加以保护。

芒市芒满村与松树寨之间有两颗菩提树,枝叶连理,浓阴满地

傣族很多村寨都有龙树崇拜,龙树是村寨的保护神,能给大家带来平安幸福,新平县平掌乡角折村傣角折(傣族支系的他称,因居住在角折而得名)有极为典型的龙树信仰。傣角折的龙树共有六棵排靠在一起,层次分明,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各理其事,头一棵管天、管地,傣角折人需要有一个好的天和一块好的地,有一个好的天才有好的家园;第二棵树管人、管事、管社会,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成人成才、光宗耀祖才算好人家,万事合心、心想事成才会有好的年景;第三棵管田地、庄稼长势良好,鸟兽不来糟蹋,年年五谷丰登;第四棵专管水源,乞求来年雨水充足、风调雨顺;第五棵管牲口、家禽,猪牛满坡、鸡鸭鹅满笼,大牲兴旺、家禽满厩;第六棵专管抵御造谣、诺言,傣家人心地善良、爱美,最怕别人在背后指骂和说自己的不是,最恨只会在背后说这说那的人。六棵龙树代表他们六位德高望重的祖先,年年敬供,一是感谢他们给了后代这样好的生活环境;二是向祖先汇报今年的年景;三是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他们。[65]龙树是傣角折的一种精神寄托的方式,龙树象征性的职权有利于维护村寨秩序,有利于公共道德体系的形成,龙树这种民俗现象的社会功能在此得到较好的体现。

这是芒市芒满村的神树,根部围满了白线和竹棍,还飘动着白色的经幡

3.茶崇拜

茶是傣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傣族自古就有饮茶的习俗,对茶有着浓厚的感情,每年采摘新茶时都会祭祀茶神。茶神祭祀由来已久,据1825年阮福《普洱茶记文》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祀于此。”傣族的茶神祭祀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祭祀过程中,要念《采茶祝词》:

今天是六月的贺比迈(傣历的新年),

今天是神圣的吉日,

是采摘茶叶的好日子。

我们搭好了祭坛,

我们摆放好了供品,

献上香米和盐巴,

献上蔗糖和米酒,

请求山神、地神、茶树神,

请求茶祖布腊灵,

来接受我们的祭拜,

来接受我们的礼品。

由于茶祖布腊灵发现了茶,

人们才会吃上可口的菜肴,

才会喝上消暑解乏的茶汤,

姑娘的歌声才会赛过黄鹂鸟,

小伙子力气才会胜过耕田牛。

所有的药物数灵芝最珍贵,

可惜的是啊!难找又还少。

不如茶叶啊!又多又好喝。

贫富贵贱的人们都能喝上它,

茶叶和稻谷一样宝贵,

它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为了感谢茶祖布腊灵,

让我们滴下香醇的美酒,

让我们献上香甜的供品,

让我们献上的虔诚之心。

来年我们要多栽茶树,

还要为茶树捉虫除草,

要让茶树长得又壮又好,

因为茶是我们的财源,

希望它像山涧的溪流,

潺潺不断流进我们每家每户,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66]

《采茶祝词》包含两个主题,一为感恩,一为祈福。傣族感谢茶祖布腊灵发现了茶叶,给人们带来了消暑解乏的茶汤,同时也带来了健康、美丽的歌喉和强大的力气。有感恩就证明人们对茶有深厚的感情,这对于茶园的兴旺、茶树的保护是一种厚重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