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探析

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探析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基于这种分析,凯恩斯认为,要消除经济危机就应该相应地采取反措施,国家干预经济,实行赤字预算,膨胀通货,增加投资,实现充分就业,刺激并鼓励消费,以保证“有效需求”的充裕。罗斯福“新政”中的刺激需求和国家干预,是凯恩斯理论的成功应用,对美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探析

1.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危机于1929年10月最先发生于美国,后迅速波及到严重以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又很快殃及严重依赖世界市场英国,接着蔓延到全世界大部分国家。

与以往的危机不同,这场经济危机有三个新的特点:第一,持续时间特别长。从1929年开始到1933年结束,前后长达五个年头。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并没有出现通常的萧条、复苏和繁荣的发展阶段,而是陷入特种萧条,直到1936年才稍有好转,恢复到1928年的水平。可是从1937年下半年起,美、英、法等国家又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第二,发生的范围特别广。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相互交织,生产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相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逐渐蔓延到殖民地附属国,相互加深,使整个危机不断深化激化,难以靠牺牲其他行业或其他国家来摆脱危机。第三,破坏特别大。各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1933年同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37.2%,各国的工业产量倒退到20世纪初甚至是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2/3,贸易实物量缩减1/4以上。美、德、英、法四国共约29万家企业破产。各国失业人数急剧增长,最高时全失业人数高达3000万以上,半失业人数达1000~1500万,失业率达30%~50%。

经济大危机之前,资本主义世界占优势地位的传统经济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其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它自身的需求。由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经济危机程度都不甚严重,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以及据此制定的经济政策对它们尚能应付。但是,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击如此深重,以至于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对其再也无能为力。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新的经济学说,凯恩斯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凯恩斯主义产生于英国,得名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系统阐述了他的反危机理论,建立了“有效需求”理论,对国家干预主义做出系统而有力的论证。

在书中,凯恩斯摒弃了以前经济学关于市场机制会自动调节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均衡的传统理论,认为进入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这一自动调节功能,没有国家的积极活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灭亡,因此,必须要由国家来调节和干预资本主义经济。凯恩斯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之所以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由三条基本心理规律造成的。一是“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用来储蓄的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样在收入和消费之间出现一个越来越大的缺口,有效需求量降低,造成生产过剩和失业增加。二是“资本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即资本家心理上的成本边际效益递减,资本家害怕投资越多利润就越低,因此对投资的兴趣降低,导致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和对原料、消费品的需求下降。三是“流动偏好规律”,即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同其他资产比较,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因而人们手中都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出于投机目的,货币持有者在银行利率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就会更多地保存这些货币,造成消费不足。基于这种分析,凯恩斯认为,要消除经济危机就应该相应地采取反措施,国家干预经济,实行赤字预算,膨胀通货,增加投资,实现充分就业,刺激并鼓励消费,以保证“有效需求”的充裕。凯恩斯的理论针对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出,因此在大危机期间得到迅速传播,特别是其中的反危机理论,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www.xing528.com)

美国是最早实践凯恩斯理论的国家。美国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源地,因而遭受的打击特别严重。1932年工业生产总值比1929年减少46%;财政金融濒于崩溃,有一万多家银行破产,占全国银行总数的49%;生产萎缩和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失业和半失业人数高达1700万;农业也陷入严重危机,农产品价格下降了2∕3,“过剩”的农产品堆积如山,大批农场破产或濒临破产;进出口贸易大规模缩减,1932年出口总额不足1929年的1∕3。全国经济一片混乱,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

面对危机,当时执政的胡佛政府一开始仍然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对危机不加干预,以为这次危机会同以往一样会自动过去。但随着危机的不断加剧,胡佛政府不得不采取反危机措施,把大批款项贷给工商企业,而对广大失业者不闻不问,结果反而加重了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由于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美国各阶层对胡佛政府普遍不满,统治阶级更是急于寻求新的出路以摆脱危机。

1932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许诺“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关心“被遗忘的人们”,获得大选胜利。1933年罗斯福上任后,立即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反危机措施,实行“新政”。“新政”以整顿银行和金融为先导,调整农业和复兴工业为两大支柱,兴办公共工程、实行公共福利和调整劳资关系也是其重要内容。“新政”的实施分两个阶段:从1933年至1935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抑制危机、恢复经济活力;1935年后为第二阶段,重点是社会改革,以增强社会稳定性和长期效益为主。有人把“新政”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三个“R”,即Recovery(恢复)、Relief(救济)和Reform(改革)。三个“R”相辅相成,在恢复和救济中贯穿着改革,通过改革来达到恢复经济和救助贫困者的目标。

罗斯福“新政”中的刺激需求和国家干预,是凯恩斯理论的成功应用,对美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新政”缓和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其次,“新政”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缓和了阶级矛盾。最后,“新政”作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首次实验,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实践上为资本主义世界提供了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重要经验,开创了福利国家的道路,推动了凯恩斯理论的系统化和完善,凯恩斯主义声誉鹊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大大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包括宏观财政金融政策、国家垄断的社会管理和调节体系、经济计划化和国有企业四个组成部分。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原因,最根本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随着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有些生产过程甚至已经越出国家的范畴,在国际间完成。为了适应和保护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经历了资本家个体所有制和资本家集体所有制(股份公司)后,又出现了资本家全体所有制(国有企业和公私共有企业中的国有部分)的表现形式。20世纪30年代,美、德等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采取国家对国民收入实行提取和再分配、国家通过控制原料供应、指定生产计划和订货等手段干预私人企业的生产等较低的形式,二战后,不少国家都增添了建立公私共有企业和国有企业等高级形式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许多新兴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和现代化公共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具有较大的风险,必须由政府出面来承担这些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