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方法述略-渤海古国的历史变迁

研究方法述略-渤海古国的历史变迁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研究其兴衰过程除了依据考古资料外,还要详细梳理中原王朝和日本王朝中有关渤海的相关史料。因此研究海东盛国的历史,必须要仔细分析其展开的外交史。我们可以从渤海使节的频繁程度、使团规模和登陆地点等多方面研究渤海国的繁盛情况。至大仁秀逝前,渤海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的中央至地方的行政建制已臻于完备。

研究方法述略-渤海古国的历史变迁

二、研究方法述略

“海东盛国”无疑是渤海国到了全盛时期被外界赋予的美称。因而研究其兴衰过程除了依据考古资料外,还要详细梳理中原王朝和日本王朝中有关渤海的相关史料。例如通过新旧《唐书》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渤海成为海东盛国之前及得名后的一些基本信息,同时也可以从朝鲜的古代记载进行相互印证。如公元698年,大祚荣建立了渤海国,到926年被契丹灭亡,共存续了229年,这些基本史实在国内外几无争议。根据记载,渤海国的领土延伸到现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的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一部地区,还有俄罗斯沿海洲南部。面积大概为45万km2,最大达到59万km2,比高句丽大1.5至2倍,比新罗大3至4倍。[5]版图之大,辐射之广使渤海王朝在东北亚的历史上举足轻重,从侧面说明了“海东盛国”得名的原因之一在于其领土广大。

渤海国历经开国几代王朝,创造了辉煌的渤海文化,拓展了远至日本的海外交往,使其历史遗存、文化传播带有了国际性。从渤海发达的对外交通的道路可以确认其外交的频繁程度和影响力。渤海国屡派使团,打通了新罗路、日本路、契丹路、鸭绿朝贡路、营州路等多条对外交往的通道。在与唐的关系上渤海通过朝贡外交追求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利益。通过与契丹及新罗、日本的关系获得了经济和军事利益,从而提高了其声誉和影响力。渤海还与突厥等中亚国家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双方甚至还商定了‘貂鼠路’。[6]石井正敏把当时的日本的外交理解为光仁——桓武期间精简行政的政治改革环节,指出了访期问题是渤海利用败者和诸侯国间的关系想要达成交易的外交战略,他的观点主要也是从经济角度的接近切入的。[7]而“海东盛国”之称应该就是在渤海国最强盛时期展开的最频繁的外交中被他国赋予的称谓。所谓“弱国无外交”。因此研究海东盛国的历史,必须要仔细分析其展开的外交史。渤海的研究也正是因本土史料和文物遗存的匮乏,转而求诸通过其外交影响力而获得的在中原王朝、日本王朝史中的相关记载才能得以进行,因而其历史本身也有着诸多的待解之謎。(www.xing528.com)

从大祚荣建国到公元817年,渤海共历大武艺、大钦茂等至大仁秀等十代王的巩固和发展,渤海外交在这一个时期的达到了全盛状态。我们可以从渤海使节的频繁程度、使团规模和登陆地点等多方面研究渤海国的繁盛情况。例如从758年到763年间,渤海与日本进行了8次交流,这可能是日本为了成功推进侵略新罗计划而进行的交流。日本邀请渤海派遣使臣,被派遣的渤海使臣在日本受到了隆重的款待,回国的时候都由日本送使偕同,也就是说因渤海提供了值得日本感兴趣的情报,由此两国容易地达成了紧密的交流。[8]再如,公元779年9月,渤海人及铁利共计359人、17艘船在青绶大夫壹万福的带领下前往日本。在日本出羽登陆(一个荒岛),日本当局又把使团带到常陆地区并给他们提供了一些货物。[9]日本通过与渤海交流可以得到有利的条件,为了确保交流的安全性,在802年为渤海使设置渤海客院。[10]这也说明渤海的国力强盛,引起了远在海外的日本国的瞩目和重视。渤海与日本国的交流通路必然要经过东海,渤海使节选择去日本的一般在秋天到初春时期,利用西北风。除了季风以外,还有一个决定航海情况重要条件就是洋流。根据记载,渤海使节大多都安全抵达了日本,这表明渤海国人当时已经掌握了高超航海技术,并能掌控和制造远航的船只。再从渤海使船向唐朝以及日本携带的礼物和货物方面也可以折射出渤海国在农业、渔猎、工业等方面的强盛态势。例如渤海向唐朝的朝贡贸易共有140余起,渤海所献方物大多为土特产品,计有貂皮、名马、昆布、鹰、鱼、玛瑙杯、紫瓷盘等。

除了外交上能充分体现渤海国的强大外,还可以从中外史料对渤海国内政外交记述的一些蛛丝马迹中进行正面论证。例如大仁秀是渤海历史上继大钦茂之后的第四位有为之君。其有为的重要标志是他积极地拓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外交关系。他一方面秉承先祖遗训,继续发扬“远结近攻”的策略,一方面加强与唐朝的臣属关系并与日本交好,一方面整军经武,对外开疆拓土,史称其“颇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11]“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开置郡县”。[12]南“定”新罗的定字,不应该指吞并,而是应是指大仁秀与新罗正式划定了疆界,以泥河为界,以南属新罗,以北属渤海,从而阻挡住了新罗的北进侵掠。所谓北略诸部的“略”字来看是指其向北兼并了靺鞨诸部。再根据据史书记载:黑水、拂涅等靺鞨诸部落曾频频入唐朝贡,但自元和中期以后,此类记载则长期不见于史籍,而其事正始于大仁秀在位时期。这间接地说明了大仁秀时期,靺鞨各部极可能已经统一于渤海。所谓开置郡县,即指大仁秀不但开疆拓土,又整肃了地方建制。至大仁秀逝前,渤海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的中央至地方的行政建制已臻于完备。总而言之,大仁秀在位期间,在发展经济完善政治体制的同时也扩充了疆土,从而使渤海国力强盛,国土渐广,带领渤海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繁荣期。史称“渤海中兴”。公元830年,大仁秀死,其孙大彝震、大虔晃及大玄锡相继即位。此三王在大仁秀打下的基业上继续励精图治,使渤海国在政治稳固,经济文化繁荣,国力雄厚,使渤海成为名符其实的“海东盛国”。本书的定位就在于重点论述了渤海国在强盛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从而推断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对东北亚文明的推动作用,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