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渤海古国:广袤版图的历史形成

渤海古国:广袤版图的历史形成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广袤版图的形成渤海广袤的疆域并非是到“海东盛国”时期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代渤海统治者协同合作完成的。广阔的疆域是国力强盛的象征,因而在论述其广袤的版图时,有必要回溯一下其疆域的拓展过程。这一时期的渤海国,即为史书所载的震国(振国)疆域。由此可见,渤海国北部边境应至今黑龙江省依兰附近的德林石,其北部边界已延至牡丹江下游地区。

渤海古国:广袤版图的历史形成

第一节 广袤版图的形成

渤海广袤的疆域并非是到“海东盛国”时期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代渤海统治者协同合作完成的。广阔的疆域是国力强盛的象征,因而在论述其广袤的版图时,有必要回溯一下其疆域的拓展过程。由于史料的缺乏和考古资料的限制,渤海国具体的历史疆域虽然尚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元素,但通过对大量现存的零散史料的综合,仍然可以推定出其大致的范围。一般说来,可以按照渤海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将渤海国的领土扩张时期划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一、早期(公元698年—公元718年):大祚荣首开疆土

大祚荣利用唐朝内忧外患之机举兵反周,将势力从营州转向挹娄故地。大祚荣在挹娄故地,傍东牟山,以今天吉林敦化县为中心,拓展出了一片独立领域,于唐圣历元年(698)称王建国,号为震国,此期的领地被称为渤海的旧国。至开元元年(713),唐朝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后震国改称为渤海国,直到国祚终了。大祚荣建国后,居安思危,不断地向外扩张领地,以积蓄力量,待日后坐大。经过多次征伐,渤海国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渤海国之所以能持续地拓展疆域,扩充实力,主要在于其政治军事经济都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适合发展的稳定时期。首先,唐王室对东北地方的统治力量逐步削弱,为渤海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治氛围。大祚荣借契丹李尽忠起义之机,也举起了义旗,从营州举兵屯驻在挹娄故地牡丹江上游,其后大祚荣又利用突厥和唐王朝之间的频频战乱均无暇东顾之时,巩固并发展了渤海国的政权,不断地扩充渤海国的疆域。其次,大祚荣氏武装集团利用并依靠靺鞨部族的军事力量,巩固并发展了靺鞨所占地区的政治和经济。这块区域即为靺鞨的主要聚居地——牡丹江、松花江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区。大祚荣以这块区域为中心,把疆域不断地向外扩展,先后以武力收服了拂涅、铁利、越喜、虞娄等数个靺鞨部族。其三,大祚荣还利用靺鞨和高句丽的历史渊源,占据了高句丽的一部分故地,形成了与新罗对峙、与契丹相邻的局面。这一时期的渤海国,即为史书所载的震国(振国)疆域。《旧唐书》所载的渤海疆域,“南与新罗相接。越憙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1]这里说渤海国在营州东两千里的地方,南疆与新罗接壤,西邻越喜靺鞨,东北到达黑水靺鞨,方圆两千里。《册府元龟》卷95也有同样的记载:“振国,本高丽,其地在营州之东二千里,南接新罗,西接越喜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2]结合上述史料及实证可知,震国或振国就是指渤海国未被唐朝册封时的疆域,应是以旧国(即吉林敦化)为中心,东临牡丹江与拂涅相接壤,西部边境穿越吉林、长春,直到泊汋口(辽宁省宽甸县蒲石河口),北与铁利、越喜两部落为邻,南部边界与新罗相接。

《渤海国志》之《渤海疆域考》1992年文物出版社《唐贾耽记边州四夷道里考实》

二、中期(719—819):大武艺、大钦茂的拓展

大武艺于唐开元七年(719)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大祚荣之王位,大钦茂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继大武艺之位,至唐贞元十一年(795)去世,二人在位期间,前后长达七十余年。到大武艺时期“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由此可见,渤海国的疆域又有所扩大。据《新唐书·渤海传》载:“贞元时,东南徙东京”,即唐贞元时期,渤海国的东南已到达了东京,东京即今吉林珲春境地,可见渤海国的东部边境已延至珲春。据《钦定满洲源流考》载:“鸭绿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船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3]由此可证,渤海国的西部边境已达长岭府(今吉林省海龙县)和泊汋口(今辽宁省宽甸县蒲石河口)。此外,《新唐书》中还记载了渤海国的北部边境,“渤海王城……其北经德理镇,南至黑水靺鞨”。由此可见,渤海国北部边境应至今黑龙江省依兰附近的德林石,其北部边界已延至牡丹江下游地区。另据《渤海国记下篇·杂识》载:“营州西北百里曰松陘岭,其西奚,其东契丹。距营州北四百里,至涅水。营州东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经汝罗守捉,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府,故汉襄平城也。东南至平壤城,八百里。西南至都里海口,六百里。西至建安城,三百里,故中郭县也。南至鸭淥江北泊汋城,七百里,故安平县也。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临忽汗海,其西南三千里,古肃慎城;其北经德理镇,至南黑水靺鞨,千里。”[4]如果算下来,营州距离东部边境至少有800百里,至出海口有600里,南至鸭绿江700里,至长岭府有1500里,至渤海王城竟达3000里。这说明渤海的南北长度至少有3000余里,东西长度也在千里以上,那么渤海的国土面积应该有4000左右平方里。(www.xing528.com)

据金毓黻的《渤海国志长编》卷14《张曲江集》载:“唐玄宗时,武王武艺表云,突厥遣使求合,拟打两番——奚与契丹”,[5]意思是说唐玄宗时,渤海郡王大武艺上表称突厥派遣使节求和,愿与渤海联合攻打奚和契丹。唐王朝认为:“惟以渤海扶余府与奚、契丹接壤,故突厥以此相要”,意即“只因渤海的夫余府与奚和契丹接壤,突厥因而以此做为条件”。由此可见,在大武艺时期,渤海已占据了夫余故地,设置了夫余府。到了大钦茂时期,疆域又有所突破。大钦茂审时度势,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唐王朝的先进文化,渤海的军事、经济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加强,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疆域进一步扩展。据《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高丽灭,率众保挹娄之东牟山,地直营州东二千里,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筑城郭以居,高丽逋残稍归之。……天宝末,钦茂徙上京,直旧国三百里忽汗河之东。”[6]天宝末期,为了巩固对新占地区的统治,大钦茂迁都至上京,渤海国的政治中心随之转移到了以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江县渤海镇)、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县八连城)、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县西古城)为中心的广阔地域。定都上京后,渤海国也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疆域范围还在不断地延伸。另据《续日本纪》所载,光仁天皇宝龟8年(777年),渤海遣使史都蒙由南海府吐号浦至对马岛。可见文王大钦茂时期,渤海南已设置了南海府。渤海国并吞虞娄部,在其地设置了定理、安边府;并吞率宾河之地,设置了率宾府,东部版图远至日本海。另据《旧唐书》所记,铁利、越喜、拂涅和黑水等靺鞨部落在与渤海国同时入唐王朝进贡,唐王室均等视之,表明上述部落与渤海国在大武艺至大钦茂初年,至少是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存在的,其各自的疆域应在不同的势力范围内。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渤海国在大武艺和大钦茂时期的疆域。渤海国的疆域当时东至今吉林省珲春境内,西至今吉林省海龙县,西南至今辽宁省宽甸县蒲石河口,东南至今朝鲜咸镜道,东北延伸至黑龙江省牡丹江下游地区,西北伸至吉林省农安境内。

三、后期的扩张:宣王大仁秀(819年—830年)至渤海灭亡(930年)

宣王大仁秀于元和14年(819年)即位,他骁勇善战,屡次出兵讨伐海北(忽汗海,今黑龙江省的镜泊湖)的虞娄、铁利、越喜、拂涅诸部落,占据了大部分土地,渤海国的领地进一步向北扩张。据《辽史·地理志》卷2《东京道辽阳府兴辽县下》所载:“唐元和中,渤海王大仁秀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开置郡邑。”经过大仁秀南征北战,渤海国的疆域继续向北扩展,并吞了虞娄(即挹娄,今牡丹江及松花江下游)、拂涅(今拉林河流域)、铁利(今松花江以北地区)和越喜(今吉林省西部及辽宁省西部的部分地区)等部落,拂涅即现在牡丹江中游及兴凯湖一带的拂涅部,并以其地置铁利府、怀远府、安边府,势力达到东流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以东。《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记载,黑水靺鞨为渤海所控制,但并未被渤海所吞并。另据《唐会要》卷96所载,“及渤海寝强,黑水亦为其所属”,意思是渤海国日益强大,黑水也变成了其属地。由此进一步证实了黑水靺鞨臣属于渤海,但并未并入渤海国版图。在大彝震以后所厘定的渤海京府州县的地方建制中,始终见有据黑水部所置之府,可见当时黑水并未纳入渤海国的地方建制。“南定新罗”,由“定”字可知,渤海国当时划定了新罗的疆域,但新罗是否向渤海国称臣纳贡则未见史料的确切记载。但当时新罗在公元九世纪初期时国力衰败,臣服于当时国势正盛的渤海国亦有可能。

大彝震于公元830年即位,在他的统治期内,渤海国疆域扩展行动主要是东征黑水和西伐辽东。黑水靺鞨虽然早在大仁秀时期就已向渤海国称臣纳贡,但一直未见其并入渤海国的记载,在大彝震时所厘定的渤海京府州县中有以虞娄置的定理府和安边府,却未见以黑水部所设之府,因而可以推定,渤海国吞并黑水部应在大彝震厘定京府州县之后。渤海侵占辽东之事,史书对此记载颇多。《契丹国志》和《辽史·天祚纪》皆有东京是渤海故地的记载。《资治通鉴》卷二七三载:“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时东北诸夷皆役属契丹,惟勃海未服;契丹主谋入寇,恐勃海掎其后,乃先举兵击勃海之辽东,遣其将秃馁及卢文进据营、平等州以扰燕地。”意思是说在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的时候,东北的各个少数民族部落都臣服于契丹,只有渤海国不服契丹的统治,契丹国意图进攻中原,但是害怕渤海断其后路,于是先起兵攻击渤海国的辽东地区,派遣大将秃馁和卢文占据营州和平州等地以袭扰燕国故地。这些史册的记载肯定了渤海曾确实占据过辽东,但对辽东何时归属于渤海国却没有明确记载。从大彝震时期所定的渤海国的十五府六十州的边界来看,渤海西部边境仅至怀远府(辽宁省铁岭市)、长岭府(今辽宁新宾县)、鸭渌府(今辽宁省宽甸县),未见渤海占据辽东的印迹。渤海占据辽东地区,最早的记载始见于大彝震咸和十二年(842年),《续日本纪》卷十一引《渤海中书省致日本太紫宫牒》:“日域东遥,辽阳西阻,两邦相去万里有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日本国在遥远的东方,辽阳横亘在渤海的西面,两国相距离大约有一万多里。从“辽阳西阻”之句看,渤海似乎已占据了辽阳,因而可以推定,渤海侵占辽东地区发生在大彝震咸和元年(831年)至咸和十二年(842年)之间。

渤海国的版图在上述几世君王的共同努力下,于大彝震时期达到了顶峰。其疆域辽阔,雄据东北五千余里,行政体制完备,设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占据了夫余、沃沮、弁韩、朝鲜、日本海以北诸国,其疆界南与新罗以泥河为界,西南以鸭绿江的泊汋口及唐长岭府南端为界,东至日本海,西部紧邻契丹,东北与黑水靺鞨为邻,西北与室韦相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