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岩画的地理环境及动物生态

宁夏岩画的地理环境及动物生态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岩画的地理环境宁夏位于我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端,哺育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黄河,从宁夏中部和北部流过,滋润了塞上江南的数百里沃野。贺兰山是宁夏与内蒙古的界山,西北同阿拉善盟相毗邻,是一条拉张型地垒式断块山地。贺兰山像一条巨蟒,首起石嘴山,尾抵青铜峡市,是宁夏的天然屏障。在贺兰山岩画中大量出现的几种动物现在仍活跃在山林之中。

宁夏岩画的地理环境及动物生态

宁夏岩画的地理环境

宁夏位于我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端,哺育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黄河,从宁夏中部和北部流过,滋润了塞上江南的数百里沃野。宁夏形似一张羊羔皮,中间大,两头尖,四肢微伸,面积6.6万平方公里。以牛首山—青龙山断裂为界,把宁夏划分为地质构造南北两大部分。

贺兰山是宁夏与内蒙古的界山,西北同阿拉善盟相毗邻,是一条拉张型地垒式断块山地。贺兰山耸立于宁夏的西北,南北长约250公里,东西纵深约25公里,山势峥嵘,气象万千。哺育了中华大地的黄河,从它中西部流过。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地球的混沌之初,贺兰山一带是碧波荡漾的海洋,在约17亿年前的时候,我国大地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这就是有名的“吕梁造山运动”,从此我区西北部隆起了一座南北走向的高山,这就是贺兰山诞生时的雏形。贺兰山基本定型后,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被大自然刻画雕琢成现今群峰峥嵘的外貌,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山坳和谷口。贺兰山一般海拔在1400米以上,它阻挡风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有着特殊的功用。贺兰山林木茂盛,清泉长流。山上有着多种动物和葱茏的植物,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自古以来,就是先民们世代繁衍生息、劳动创造、狩猎游牧的理想乐园。

贺兰山像一条巨蟒,首起石嘴山,尾抵青铜峡市,是宁夏的天然屏障。山的两麓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世界:西麓为戈壁沙漠相间的草地,是天然牧场;东麓面临大河洪流和举世闻名的银川平原,沃野千里,有黄河之利,历来有鱼米之乡和塞上江南之称。贺兰山的自然环境处于西北高原上荒漠、半荒漠地带,但却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成为荒漠中的一片绿洲和乐土。

这幅图的中心是这个重圈,共有四圈,其旁有动物,上部还有一个小重圈。

重圈的含义有多种解释,最普遍最常见的是太阳的表象,是太阳的化身。如果我们正视太阳,不仅令人目眩,还可以看到太阳的日晕,就是一圈一圈的。还有重圈是云彩的表现,是水旋涡的表现,是手的指纹的表现,是巫术九层天的表现,是生殖崇拜的表现,等等。看来有说服力的还是太阳或月亮崇拜的表现。

从太阳崇拜的表现看,这幅岩画的重圈是写实的,重圈外的多种动物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些动物在太阳照耀下生活生长。从这个角度讲,从这层意义上讲,这幅图除了写实性之外还有写意的蕴意。

苏峪口岩画·重圈与动物(49×35)cm

画面向南,凿刻制作

贺兰山以它高大的山体减弱西伯利亚高压冷气流,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侵袭,保护了银川平原。贺兰山地区属大陆性气候,但东西两侧气温差异明显。贺兰山北端接乌兰布和沙漠,南连卫宁北山,西邻腾格里沙漠。最高峰沙锅洲位于贺兰口和插旗口之间,海拔3556米,中段地貌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2000米以下为干燥剥蚀山地,山体由碎屑岩构成复式褶皱带,为古代少数民族制作岩画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海拔2000~3100米为流水侵蚀山地,海拔3100米以上为寒冻山地。海拔2400~3000米为针叶林区,海拔30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区。贺兰山优越的自然条件为人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如今在贺兰山脚下发现的几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充分说明,在数千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在山上采集、狩猎,并且在山石上雕琢了流传千古的岩画。贺兰山北部和南部卫宁北山地区,山势较低,为干燥剥蚀山地,以耐旱的小灌木为主,适宜畜牧业发展。贺兰山与北山基本位于中纬度地带,高耸于干旱地区,是我区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对于阻挡寒流和风沙,改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贺兰山地区气温属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平均在300毫米左右,降水量东侧也多于西侧,由于山高降水时相对多一些,因此中部山沟常年泉水不涸,对游牧民族的生存和森林草原的生长,对野生动物的繁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贺兰山与卫宁北山地区的野生动物属于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半荒漠动物群。动物有170种,森林动物有马鹿、麝、青羊、岩羊、盘羊、金钱豹等。比较珍贵的鸟类有蓝马鸡、石鸡、斑翅山鹑、岩鸽、夜莺等,猛禽有雕、峰鹰、胡兀鹰等。在低山地带有两栖爬行动物,有蜥蜴、麻锦蛇、红脖游蛇等10种。在山麓和荒漠草原地带分布啮齿动物,主要是蒙古兔和鼠类。贺兰山野生动物品种多,数量亦很可观。

贺兰山与北山岩画分布图

在贺兰山数以万计的岩画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描绘贺兰山中珍贵动物,如青羊、岩羊、盘羊、马鹿、豹等。其中有的至今尚存,有的已经绝迹,如虎。在岩画中有相当数量的虎的形象,说明古代贺兰山中有虎存在,不过,虎在贺兰山中消失的时间已经相当久远了,人们只能从岩画中看到它的威武雄姿了。又如牦牛野牛的形象,这两种动物也早已绝迹,只有从岩画中找到它们的踪迹了。可能这一类事情绝不仅仅就这么几种,我们只是想说明一点,就是古代贺兰山是一个动物的王国,多种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作为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的重要作用。在贺兰山岩画中大量出现的几种动物现在仍活跃在山林之中。其中有麝,又叫獐子,属鹿科小型兽类,头没犄角,雄麝有獠牙,脐部与尿道口之间有腺囊,能分泌出浓郁芳香的物质,叫麝香,药用价值高。麝一般在贺兰山海拔2300米以上的树林中,因为麝的体毛中空,保温性好,属高山动物。马鹿,属偶蹄目,成鹿体重约200公斤,身长2米,肩高1米,耳聪目明,行动敏捷。盘羊,又叫大头羊、大角羊,身体健壮,体型较大,耳小尾短腿短,雌雄均有角,雄性角大、弯曲,角根部有环棱,通体呈浅棕色,背及背侧夹杂白色毛。盘羊常栖息在无林的丘陵和山峦,好群居。青羊,又叫山羊、斑羚,雌雄均有角,角短而直,有弯曲,毛色为灰棕褐,常栖息在较高的山林中。(www.xing528.com)

此图是小西峰沟岩画游牧风情图局部,位于右侧部分。这一部分岩画是减地阴刻方法制作的,有牛、驴、马。这幅岩画制作精美,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动物的多种形态,或动或静自由自在,尤其是描绘了牛的倔强。在岩画顶部有一头驴,马匹则或高傲的昂首或在撒欢,总之各有特点各不相同,表现了作者独运匠心的用意。

小西峰沟岩画·游牧风情图(70×110)cm

画面向南,减地阴刻制作

雄浑壮丽的卫宁北山,由晚古生代碎屑岩组成的褶皱构成,大致成形于距今3亿年前,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5~30公里,山坡和缓,基岩裸露,为古代游牧民族制作岩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组成了蔚为壮观的北山岩画长廊。卫宁北山山体北坡和沟谷多被风沙覆盖。

卫宁北山隔河遥遥相望的中卫香山,由古生代碎屑岩和少量碳酸岩组成,主峰香山寺海拔2356米。香山的古生代碎屑岩为古代民族制作岩画创造了天然条件,香山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是宁夏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价值,是宁夏又一处岩画人文景观。

在黄河东岸位于青铜峡市南部和中宁县东北部的牛首山,由古生代碎屑岩、碳酸盐岩构成,海拔1750米,西坡陡峭面临滔滔黄河。银川市遥望黄河之东,有一片苍茫的山地,或称为“横山”,实为灵盐台地,在灵武市西北,北邻毛乌素沙地。横山海拔1200~ 1700米。在灵盐台地的第4纪沙砾层之上,有许多块状砾石,在砾石呈黑色的岩漆之上,制作了许多岩画,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有许多制作精彩的岩画,是宁夏又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岩画基地。青龙山位于宁夏东部,由早古生代碳酸盐岩组成,南北长40公里,最宽为4公里,海拔1700米。青龙山岩画以圆穴和符号为主。青龙山岩画同中原大地的具茨山岩画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是一幅写实的作品,把许多马匹、北山羊、狗集中到了一起。实际上是描绘了一幅牧场的生动写实,表现了人们对驯养动物的关心和热爱。驯养的动物对游牧人来说,就是生命和财产,离了这些动物就无法生存;相反有了这些动物就有了生存的保障,所以人们所歌唱的、所描写的、所寄托的就是动物的兴旺发达。

画面中这么多动物相处在一起和谐共处,各得其乐,一幅和平友好的情景,既表现了动物的场景,也饱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小西峰沟岩画·动物图(43×84)cm

画面向南,凿刻制作

宁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完整的生态系统,成为我国北方高原上的一颗颗明珠,过去它养育过许多古代民族,今后必将继续造福于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