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史迹】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改革

【敦煌史迹】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改革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大融合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战乱年代,民族冲突、阶级矛盾交织,且异常尖锐复杂,但这又是民族融合的时期,敦煌也不例外。各民族大融合,是敦煌这三百余年历史的一个特点、一个进步。民族的融合的另一个原因,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实行的改革和汉化政策,起了很大作用。

【敦煌史迹】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改革

民族大融合

两晋北朝时期,是分裂、战乱年代,民族冲突、阶级矛盾交织,且异常尖锐复杂,但这又是民族融合的时期,敦煌也不例外。各民族大融合,是敦煌这三百余年历史的一个特点、一个进步。

本来,敦煌的历史最早就是由苗戎、氐羌、塞种、月氏,匈奴等族谱写的。自汉武拓疆、置郡建县后,成为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地方。随着西域同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敦煌成为“华戎所交”的都会。

西汉末到东汉以来,西北各族即渐渐内迁,历东汉、三国,有增无减。游牧塞北的匈奴人,从西汉末到东汉,即纷纷南迁,入居朔方、并州北界(今河套南与山西北、中、南部),其别部羯族,则居山西南部的榆社一带。由于久居塞内,人口快速增长。鲜卑族于东汉末年已西迁至大漠南北,尽居匈奴故地,其分支已入辽东、辽西、河北、山东、河南,有少量则移居甘肃河西各地,以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等部最大。氐羌分布在甘、青。以后不少部族移居陇东、陇南、陕西关中,有的迁入川北,有的则移居西域。以上各族内迁的在百万人以上,仅氐羌在关中的人口就达50万人,居陕西关中人口之半。各民族内迁近三百年了,最晚的也百多年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有很大变化,不少部族都由游牧向农耕过度;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尤以匈奴鲜卑最甚。如建前赵的匈奴贵族刘渊、刘曜,早就改汉姓刘,他们公开宣称和西汉、东汉的刘邦、刘秀是同宗,“匈、汉是一家”。这些匈奴贵族熟读儒家经史,说汉话。汉、晋统治者残酷奴役各族人民,充当佃客或买为奴隶,这理所当然的招致他们的仇恨与反抗。江充在《徙戎论》中说,入居塞内各族,“怨恨之气,毒入骨髓”。(www.xing528.com)

敦煌久已杂居的有匈奴、月氏、鲜卑、氐羌各族;也有西域伊吾、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乌孙、大宛等都通称“西域杂胡”的各族;也有更远的粟特、罽宾、安息人。《北史》卷九十八说:安息人,北魏官僚安吐根“曾祖入魏,家于酒泉”。敦煌这个“华戎所交”的都会就更是如此了。十六国、北朝时期,敦煌历经了汉、氐、匈奴、鲜卑四个民族所建的九个割据政权的统治,这里久已聚居的各族人民,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民族大融合提供了条件。加之大量移民和逃难避战祸的关中、江汉和武威以东的甘肃各族人移居敦煌(见《晋书·苻坚传》《晋书·李暠传》),到西凉时已达十万人。李暠在敦煌南端子亭镇(今肃北党城湾东南)设武威、武兴、张掖三个郡,安置从武威以东移来敦煌避难的各族人民。又在玉门关以东,增设会稽、广夏二郡,安置从中州、江汉移来的百姓。各族人民,都在郡、县、乡、里的管辖下,成为统一编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关系更加密切,逐步融合。

民族的融合的另一个原因,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实行的改革和汉化政策,起了很大作用。北魏孝文帝实行了均田制、三长制;力排众议,从山西平城迁都洛阳,到中原中心地带;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政策。改鲜卑姓为汉姓,皇室拓跋氏改为元氏,宗室的姓改为长孙氏。鲜卑的八大贵族如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为陆氏,孤独氏改为刘氏,尉迟氏改尉氏等,共改姓109个。禁止鲜卑人同姓结婚,提倡鲜卑人和汉族通婚。孝文帝自己带头选崔、李、卢、王等汉族大姓女子作后宫,并立为五个皇后。禁止穿鲜卑旧服,说鲜卑话,三十岁以下鲜卑族官员说鲜卑话者,一律罢官降爵,甚至南迁的鲜卑人死了一律葬在原地,不准归葬北地。这就有力促进了各族大融合。推行汉化政策的北魏,统治敦煌达96年之久。实施均田制,使各民族农户,包括沦为奴婢者,均和汉族农民一样,承担差役,从家长奴隶制下解脱。三长制,把原来依附于豪强大族的农奴和家长奴隶制下的奴隶都统一编入郡、县、乡下的邻、里、党基层组织中,由邻长、里长、党长统管。由“三长”调查户口,征收租税,防止沦为家长奴隶或豪强大族的佃户,而隐漏户口、租税。少数民族原来残留的家长奴隶制、部落头人制彻底瓦解了。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大统四至五年(538年—539年)的壁画中有“华化”贵族,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汉化贵族的生动形象,是当时敦煌地区民族融合的一个难得的证明。再如,敦煌人张孟明建立的以汉族为主体的高昌国,民族融合的色彩特别显著,男子着胡服,妇女着裙襦,头上挽髮,“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见《周书·异域下》)。其风俗和官制政令基本上与中原没有什么两样。另外,从莫高窟藏经洞出世的公元6世纪中叶的敦煌户籍残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匈奴、高车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居民,都成了均田农户,他们的家庭组织、财产状况以及对封建国家的负担等,同当地的汉族人民已经完全没有什么差别了,这是又一个有力地证据。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它标志着进入中原地区以及边远的敦煌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的完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华夏的土地上,封建的生产关系扩大了,成百万少数民族都和汉族人民逐步融合为一体,进入先进的经济、文化行列。他们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大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