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的教育:敦煌史迹及进步

民国时期的教育:敦煌史迹及进步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时期的教育民国时期的教育和敦煌农村经济及其他社会各项事业相比,还是有较大进步。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标志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建立了遍及城乡,布局合理的国民小学教育体系,逐步推进国民小学教育新课程,新教材。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校,全部实行国民教育新课程标准,新课本教材。更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育为敦煌造就了一批有较高素质,献身教育的教师队伍。

民国时期的教育:敦煌史迹及进步

民国时期的教育

民国时期的教育和敦煌农村经济及其他社会各项事业相比,还是有较大进步。民国初,西方的小学、中学大学,三段新学制在全国普遍推行。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标志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敦煌国民教育的现代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开始了。从1918年到1948年,约有70余人从甘肃省兰州中学(1926年窦景桂等先后5人)、内务部高等警官学校(1928年殷登弟)、甘肃省兰州师范学校(1920年张绪等先后7人)、甘肃省立酒泉师范(1918年任子宜,1928年窦景椿、钱树德、戴兴源、戴化居等先后24人)、国立肃州师范学校(1948年程道一、年新等先后8人)、国立酒泉河西中学(闫钦贤、张克勤、张善恩、张善稼等先后7人)、西安兴国中学(1948年吴国泰)、兰州西北师范学院附中(1948年朱文华)、兰州西北中学(1948年刘靖)、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7年殷禄成、谌家豪土木工程;笔者化工;刘积仁电讯)毕业或就学。1947年,又有吕天成(上海同济大学)、朱文彦(北京师范大学)、张建和(西安西北大学)、张有楷(武汉大学)等6人考入大学。所有这些大中专学生,无疑给敦煌带来了新风新气象,对敦煌新文化新教育的建设、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影响。首先是1943年创办了敦煌中学。时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的郑通和派沈任吾为敦煌中学校长,马放奔为教务主任,创建敦煌教育史上第一所现代民国教育体系的初级中学,校址借用东街小学后院将大礼堂改为教室招收初一班学生30人,敦煌中学诞生了。第二年即1944年,教育厅又派陈世杰继任校长,他带来兰州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孙彦炳为教务主任,教学系毕业的黄炳焕为训育主任,体育系毕业的茹竹存为体育教师,充实了师资力量,此时校址搬迁到东郊文昌宫旧庙,原中英庚款董事会国立河西中学(河西中学在酒泉)附属敦煌玉关小学校址(即现在敦煌中学校址),招收了第二届学生30人,笔者就是其中之一。1945年8月,敦煌人程晖从兰州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回乡,这是敦煌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地方各界推举下,遂主持敦煌中学校政。随后省政府、省教育厅下达任命书,程晖为校长,谢恒垣为教务主任,黄炳焕为训育主任,招收第三届初一新生40人,至此敦煌中学有初中三个班,学生110人,教职工8人,工友1人(丁文)。随后把文昌宫西与之毗邻的孤魂滩开辟为操场,孤老院改建为学生宿舍,靖远庙(既岳飞祠)的庙产园地均扩建为敦煌中学校园,学校占地扩大两倍。在程晖先生为校长期间,敦煌中学迅速发展,其功不可没。到1949年夏,敦煌中学四届初中毕业生77人,成为新中国敦煌各条战线的生力军

建立了遍及城乡,布局合理的国民小学教育体系,逐步推进国民小学教育新课程,新教材。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敦煌县有1镇、4乡、38保,而民国三十年(1941年),敦煌全县有39所国民小学,全县38个保,平均每保都有一所国民初小,叫“保国民小学”。每乡设一所高级小学(1至6年级都有),叫“某某乡国民中心小学”。现在的阳关镇即原来的南湖乡,因属新安乡,但远离县城70千米,故也设国民小学一所,由兰州西北师范学院附中毕业,已考入武汉大学而未能入学的朱文华任校长。这样农村就有5所国民中心小学。县城不过四千人,也有东街小学、女子小学、第三国民中心小学(设在文庙,创立时间当在1929年之前)三所,还有东关小学、回民小学、李氏私立初级小学(设在东大城门内南角马王庙内)、周氏私立初级中学(1932年迁在县城西门内北侧,是驻防敦煌的少将衔管带肃州巡防营营长、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周炳南于1920年2月创办的)、陇右私立初级小学(设在县城外东南角的原兰州庙,后叫金花娘娘庙内。1922年,由敦煌县县长陆恩泰〈兰州人〉、驻军统领、临洮人周炳南倡议出资所办)。就是这个不起眼的陇右私立小学,农民子弟石天佑升入高小、中学,后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嘉峪关酒钢公司工作,为高级工程师;农民子弟张文涛,后考入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成为新一代科技人才。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简陋到再也不能简陋的庙宇小学,都是前清的破庙、民国的泥桌凳。当时有人喻为:“前面学生上课,后面泥神稳坐。提倡民主科学,面对神鬼世界。教室里风吹雨淋,冬天直打哆嗦。”也不能忘记那些造福桑梓、献身教育的启蒙老师,是他们传承了文明,延伸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播了科学知识。

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校,全部实行国民教育新课程标准,新课本教材。有确切记载:民国九年(1920年),东街小学就采用商务印书馆编写出版的国民小学教科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又按规定改用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新课程标准教材。其他各校也逐步采用。到1941年,窦景桂任教育科长的几年,又大力在城乡推进新课程标准教材,热心吸收师范学校毕业的新教师,全县城乡小学终于走上了国民小学教育轨道。(www.xing528.com)

更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育为敦煌造就了一批有较高素质,献身教育的教师队伍。据1949年统计,敦煌县有中学一所,小学38所,学生1050人,教师不过90人。教师中有本科生1人,而高中毕业(如省立兰州中学毕业的窦景桂、西安兴国中学毕业的吴国泰、兰州西北师范学院附中毕业的朱文华、兰州西北中学毕业的刘靖、国立河西中学毕业的闫钦贤、张克勤)、兰州师范、酒泉师范、肃州师范毕业,专业扎实训练有素的教师占1/3,当时的县教育局长、校长、教务主任都是这些热血青年。可贵的是他们都有造福桑梓、献身教育、为人师表的忠诚和精神。这些人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敦煌教育的脊梁。

总之,在告别了清朝科举制度、义学私塾教育后的民国敦煌学校教育,终于完全走上了现代国民教育的轨道,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