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徽商与明清文学:商业与文化的交融

徽商与明清文学:商业与文化的交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徽商家族的文化追求带来了一个必然的结果,那就是徽商的商人角色和文人角色的转换。“商”带来的家境的富有,为徽商及其子弟们向文人身份的角色转换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徽商的角色转换有两种情形,一是本人的角色转换,一是隔代的角色转换。本人的角色蜕变是指其本来从事的是经商活动,但因为自己坚定的文化追求,放弃经商,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实现了身份的转换。

徽商与明清文学:商业与文化的交融

徽商家族的文化追求带来了一个必然的结果,那就是徽商的商人角色和文人角色的转换。就徽商而言,经商而成为富人不是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终极理想是改变商人的角色,成为有社会地位有身份的文士。因此,他们的经商,只是转换角色的途径和一个不得不经历的阶段,跨越了这个阶段,他们就实现了从商人到文人的角色蜕变。

这种角色蜕变,从方式方法上看,较之纯粹的农家子弟靠勤学苦读改变身份,明显地具有“商文互动”的特点。一个商人,无论是他本人努力后变得富有,还是他的父辈留下了财富,只要他有心向学,其条件都比家境贫寒的子弟们优越,他们不缺少学习必不可少的笔墨纸砚等文具,他们也不缺少需要记诵或者扩大知识面的书籍,他们能够得到优秀老师的教导和指点,他们甚至能够外出游学,拜访名家,结识优秀的学友,见识书本所介绍的风物,从而开阔视野,激发灵性。“商”带来的家境的富有,为徽商及其子弟们向文人身份的角色转换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徽商的角色转换有两种情形,一是本人的角色转换,一是隔代的角色转换。

本人的角色蜕变是指其本来从事的是经商活动,但因为自己坚定的文化追求,放弃经商,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实现了身份的转换。例如清代黟县的汪廷榜:

字士瞻,黟三都人,同学称“仰山先生”。少学贾,二十八岁,置货汉口,见帆樯丛集,蔽江面十数里,人语杂五方,汉水冲击,江波浩淼,纵观之心动,归而读书,学文词,喜驰骋,渐不自喜。……于逆旅晤戴震、李谆,与订交,学益广。中乾隆辛卯江南举人,授书饶州紫阳书院,补旌德县训导,以病归。[28]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就是程晋芳。昭梿的《啸亭杂录》对他弃“贾”就“儒”的过程有详细的记载:

程鱼门编修晋芳,新安人,治盐于淮,时两淮殷富,程氏尤豪奢,多畜声伎狗马。先生独愔愔好儒,罄其赀购书五万卷,招致多闻博学之士与其讨论。先生不能无用世心,屡试不售。亡何,盐务日折阅,而君舟车仆莸之费颇不资,家中落,年已四十余。癸未,纯皇帝南巡,先生献赋,授内阁中书,再举辛卯进士,改吏部文选司主事。未几,上开四库馆,请大臣举先生为纂修官,议叙改翰林院编修,先生大喜过望。先生耽书史,见长几阔案心辄喜,铺卷其上而事不理,又好周戚友,求者应,不求者或强施之。付会计于家奴,一任侵盗,公不勘诘,以故虽有佽助,如沃雪填海,负券山积,势不能支。乞假赴陕中,将谋之毕中丞沅,为归老计,至冒暑暍至署,未半月卒,人争惜之。[29]

以上两则传记显示了徽商的文化选择。汪廷榜少年就学习经商,28岁那年,在汉口观景,内心萌动了弃商从文的想法,回去后就读书、学文词,而且和戴震等大学问家建立了朋友关系,最后中了举人。程晋芳更为著名,他的道路也更有代表性。他本是盐商,但是他偏偏“好儒”,一心向学,一见到“长几阔案”就欣喜;他的性格也很儒生气,好周济亲戚朋友,人家不要他的周济,他甚至会强加给别人。他把生意的事情都交付给家奴,以至于负债累累。但他献的赋得到了皇帝的欣赏,中了进士,最后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汪、程二人,走的都是由贾而儒的道路。他们放弃了商人的富有,获得的是作为文人的精神的愉悦、文化的充实。

如果说,汪廷榜和程晋芳实现的是本人角色的直接转换,那么大量的徽商追求的则是间接转换,即自己努力积累财富,并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下一代实现从商人到文人的角色转换。

汪道昆对徽州人的儒、贾角色转换进行的描述是:“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张一弛,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转毂相巡,岂其单厚计然乎哉!择术审矣。”[30]经商能够获得财富,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也需要经济基础;有了财富,就能为博取功名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对这个道理,连徽州的妇女也很明白,汪道昆曾经为一个汪孺人作传,这位徽州女性就为丈夫谋划:“夫养者非贾不饶,学者非饶不给。君其力贾以为养,而资叔力学以显亲,俱济矣!”[31]从明代中叶开始,徽商已经获得丰厚的财富,他们也就自觉地进行“儒”和“贾”的选择了。在家境困难的时候,徽州人首先选择从经济困境中走出来,甚至不惜弃儒从贾;而当经商有成的时候,徽州人又主动要求子弟弃贾从儒,选择另一条人生道路来实现自我,光耀门庭。这也是汪道昆在另外一个地方所说的“其俗不儒则贾,相代若践更”的情形。数代“践更”递转,家族不仅有了财富,也有了地位,实现了全面的兴旺。

其实,汪道昆对徽州和徽商做出这样的总结,是他亲身体验后得出的。他本人就出身于商贾之家,他在《先大父状》中说:“新安少田赋,以贾代耕,曾大父务什一方田,亡资斧,公聚三月粮,客燕代,遂起盐策,客东海诸郡中。于是诸昆弟子姓十余曹皆受贾,凡出入,必公决策然后行。”[32]此后其祖父和伯父生意上更有进展:“由吾曾大父而上历十有五世,率务孝悌力田,吾大父、先伯父始用贾起家,至十弟始累巨万,诸子弟业儒术者则自吾始。”[33]汪道昆的祖父、伯父开始经商起家,他的堂弟后来成为大贾,而汪道昆则是家族中第一个攻读儒术的人。正因为从曾祖父开始的几代经商,汪家才有了可观的财富积累,也才能供养子弟们更好读书,终于,汪道昆在读书做官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他的家族因此而实现了地位的提升。

如果说,汪道昆还是属于徽州本土由“贾”而“儒”的代表,在因经商而寄居或迁徙到外地的徽州人那里,“贾”、“儒”的角色转换更为普遍。冯尔康曾撰《明清时期扬州的徽商及其后裔述略》一文,他依据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十九《仕宦表》,统计了自明代天启至清代嘉庆间祖籍徽州而被视为扬州人的仕宦者,共得91人;复又列表统计两淮陕、晋、徽人的科举职官者,共得403人,其中陕西96人,山西21人,徽州286人[34]。由此可见徽商后裔的角色转换,较之山、陕商人显著得多。相同的情形也发生在浙江杭州同治间延丰等纂修《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卷二十五“商籍”中,列出了明代至清康熙间以“商籍”而考中进士的徽商子弟,计明代12人,清代顺治至康熙朝16人:

隆庆二年戊辰科罗万话榜,黄金色,休宁人,仁和籍,官广西参议道;

隆庆五年辛未科张元忭榜,汪彦冲,歙县人,仁和籍,官新淦知县;

万历十一年癸未科朱国祚榜,程朝京,休宁人,钱塘籍,官泉州守,晋漳南副宪;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杨守勤榜,汪有功,歙县人,钱塘籍,官尚宝寺丞;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庄际昌榜,吴麟瑞,休宁人,海盐籍,官偏沅巡抚;汪浙磬,休宁人,钱塘籍,山东提学官,兖东兵备道;

天启二年壬戍科文震孟榜,吴麟徵,休宁人,海盐籍,官吏科给事中;

天启五年乙丑科余煌榜,吴彦芳,歙县人,钱塘籍,官御史,一名逵;

崇祯元年戊辰科刘若宰榜,程近信,休宁人,钱塘籍,官庐陵知县;

崇祯十年丁丑科刘同升榜,黄澍,休宁人,钱塘籍,江西道御史,巡按湖广,本朝官福建副使;

崇祯十三年庚辰科魏藻德榜,曹广,歙县人,崇德籍,官泉州推官;

崇祯十五年癸未科杨廷鉴榜,吴闻礼,休宁人,钱塘籍,浙江通志作仁和;

顺治六年己丑科刘子壮榜,汪继昌,官湖广江防道;

顺治九年壬辰科邹忠倚榜,吴元石,歙县人,仁和籍,官江南道御史,改名雯清;胡文学,歙县人,浙江籍,官福建道御史;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徐旭龄,休宁人,钱塘籍,官漕运总督

顺治十六年己亥云贵荡平榜,吴涵,歙县人,钱塘籍;

康熙三年甲辰科严我斯榜,汪肇衍榜,黟县人,钱塘籍,官编修,本名兆连;程万钟;

康熙六年丁未科缪彤榜,汪溥勋,歙县人;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韩炎榜,汪鹤孙,歙县人,钱塘籍贯,选庶吉士;黄士埙,休宁人,石门籍,官编修;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蔡升元榜,汪兆璂,休宁人,钱塘籍,官内阁中书;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戴有祺榜,戴绂,休宁人,乌程籍,官编修;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汪绎榜,鲍夔,歙县人,钱塘籍,官礼部主事;金樟,休宁人,桐乡籍;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赵熊召榜,吴筠,歙县人,仁和籍,官潞城知县;

康熙六旬恩科王敬铭榜,江发,休宁人,乌程籍,官内阁中书。[35]

封建社会,在重农抑商的阴影依然浓厚的明清时期,尽管有思想家为之鼓呼,有出生于商人家庭的士大夫为之辩护,但徽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确立商人的自我价值观。汪道昆结合自己的体验所总结的儒、贾“相代若践更”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徽州地域文化繁盛的原因,但徽商们孜孜追求的还是以文人身份替代商人身份。金钱、财富对他们来说只是手段,他们的目的是自己或者子孙们改换身份,这是徽州能够成为文风昌炽、人才辈出的“东南邹鲁”的原动力,也是时代和社会让徽商做出的必然选择。

【注释】
(www.xing528.com)

[1]〔明〕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七。

[2]〔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五十八。

[3]〔清〕赵吉士《万青阁自订文集》之《先考介安府君行述》,《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10册,84页。

[4]〔明〕汪道昆《太函集》卷三十四《潘汀州传》,黄山书社2004年,737页。

[5]〔明〕汪道昆《太函集》卷五十一《明故太学生潘次君暨配王氏合葬墓志铭》。

[6]〔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七十三《潘长公家传》。

[7]〔明〕汪道昆《太函集》卷三十四《潘汀州传》。

[8]〔明〕鲍应鳌《瑞芝山房集》卷八《寿潘次公七十寿序》。

[9]〔明〕程可中《程仲权先生集》卷七《潘南仲七十寿序》。

[10]〔明〕方弘静《素园存稿》卷十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1]徐中行《桂溪项氏族谱·新都小溪项氏族谱序》,转引自赵华富《两驿集》,黄山书社1999年,218页。

[12]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故老杂记》。

[13]《新安名族志》,嘉靖间戴廷明等编撰;《休宁名族志》,天启间曹嗣轩等编撰。二书均收入朱万曙、胡益民主编之《徽学研究资料辑刊》,黄山书社出版。

[14]《率滨吟社录》,明刻本,藏国家图书馆

[15]〔明〕程涌来修撰《率东程氏重修家谱》,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博物收藏

[16]〔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05页。

[17]关于徽州商人长于诗歌吟咏的情况,在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另外一部明代徽州宗族诗文集《祁门金吾谢氏仲宗文集一卷吟诗一卷》里也有反映,该集中谢时英的《临清旅况》一诗道:“蝇利牵人作远游,那堪巨浪欲颠舟。满囊琬琰成糜烂,亘夜令人叹未休。”描述的显然也是经商的艰苦不易。集中共收谢时英诗作10首,可见他既是一位商人,也长于作诗。

[18]汪然明编刊的集子版本较多,其中,《西湖韵事》一卷有清光绪九年(1883)嘉惠堂丁氏刊本、《西湖集览》本、《武林掌故丛编》本;《不系园集》有《西湖集览》本、《武林掌故丛编》本;《绮咏集》有明刻本(安徽省博物馆藏)、《绮咏续集》有明崇祯四年刻本(安徽省博物馆藏)。

[19]汪簠《总目述略》,《丛睦汪氏遗书》卷首。

[20]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三联书店2001年,370页。

[21]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三联书店2001年,370页。

[22]《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2633页载汪继昌名,列第三甲。

[23]《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2658页载汪鹤孙名,列第三甲。

[24]《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2702页载汪师韩名,列第二甲。

[25]《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2633页载汪振甲名,列第二甲。

[26]《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2633页载汪德容名,列第一甲第三名。

[27]据《清人别集总目》,《上湖分类文编》今存不分卷本(国图、南图、赣图),复有《上湖分类文编不分卷纪岁诗编四卷补一卷》稿本(上图)等。《谈书录》、《诗学纂闻》见于《昭代丛书》。

[28]〔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五,黄山书社2005年,635页。

[29]〔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九,中华书局1980年,295页。

[30]汪道昆《太函集》卷五十二《海盐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

[31]汪道昆《太函集》卷四十二《明故程母汪孺人行状》。

[32]汪道昆《太函集》卷四十三《先大父状》,黄山书社2004年,919页。

[33]汪道昆《太函集》卷十七《寿十弟及耆序》,黄山书社2004年,367页。

[34]冯尔康《明清时期扬州的徽商及其后裔述略》,载《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35]〔清〕延丰等纂修《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同治刻本,《续修四库全书》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