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子》和《国富论》:货币制度的推动

《管子》和《国富论》:货币制度的推动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子主张铸造货币是因为用金属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金属不易被磨损,这样极有利于人们的交换。按照《管子》所阐述的思想,国家必须建立一种制度,来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换问题。《管子》谈到了货币制度,但对价值尺度的概念并不清晰。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看到了使用金属货币的便利。

《管子》和《国富论》:货币制度的推动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在经济远不十分发达的时代,管子根据人们相互交换的需要在《管子卷二十二·山权数第七十五》提出:“请立币,国铜以二年之粟顾之,立黔落。力重与天下调。彼重则见射,轻则见泄,故与天下调。泄者,失权也;见射者,失策也。不备天权,下相求备,准下阴相隶。此刑罚之所起而乱之之本也。故平则不平,民富则不如贫,委积则虚矣。此三权之失也已。”这是说,请铸造货币,拿出两年粮食雇人采铜,设立冶铜铸币的村落。物价涨落要与天下统一,如果偏高,别国就会前来倾销商品,偏低又就泄散外流,所以必须协调一致。物资泄散外流,就是失权。被别人射利,就是失策。不能防备无变,民间竞相乞求,相当于私相奴役,这就是刑罚频繁的国家混乱的根源。均平变为不平,富裕沦为贫穷,储蓄变得空虚,这都是由于三种权变没有掌握好的缘故。”管子主张铸造货币是因为用金属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金属不易被磨损,这样极有利于人们的交换。况且,金属与任何其他货物比较,粮食、马、牛、羊、布匹等比较都无愧色,而且金属又具有耐久性,还能任意分割,而又全无损失,分割了也还可以熔成原形。这种性质是其他一切商品都没有的特性。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人已经对金属的这一特性充分掌握。因此才强调“请立币,国铜以二年之粟顾之。”使铜成为当时商业流通最适宜的媒介。假如当时有一个人除了牲畜,就没有别的物品可以换盐,想换盐的人,一次购买的盐,怎么能相当于整头牛,或整头羊,但他所能交换的只有这个价值量,因为羊和牛都是不能分割的,所以只有把牛和羊交换成货币才最方便。

《管子卷二十二·山国轨第七十四》有一段这样的桓公与管子的对话:“桓公曰:‘何谓别群轨,相壤宜?’管子对曰:‘有莞蒲之壤,有竹箭檀柘之壤,有汜下渐泽之壤,有水潦鱼鳖之壤。今四壤之数,君皆善官而守之,则籍于财物,不籍于人。亩十鼓之壤,君不以轨守,则民且守之。民有过移长力不以本为得,此君失也。’”齐桓公问管子:“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衡量交换,才叫因地制宜?”管子回答:“有生长白蒲的沼泽地,有种植竹箭檀柘的山地,有污下潮湿的低洼地,有养殖鱼鳖的水潦地。这四种土地,如果君王您善于管理,就可以收入财物,而不是征收人头税。亩产十鼓的上等好地,如果君主不用准确的统计方法加以统计和控制,富商大贾就将操纵,凭借他们手中的钱财,控制相互间的商品交换。这是君主必须注意的,不能犯错。”

金钱的流动,对统治者构成极大的挑战,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就会使国家陷入混乱,《管子》书中到处都可见到这方面的例子,《管子卷二十二·山国轨第七十四》记载:“桓公曰:‘轨意安出?’管子对曰:‘不阴据其轨,皆下制其上。’公曰:‘此若言何谓也?’管子对曰:‘某乡田若干,食者若干,某乡之女事若干,余衣若干,谨行州里,曰:‘田若干,人若干,人众田不度食若干。’曰:‘田若干,余食若干。’必得轨程,此谓之泰轨也,然后调立环乘之币。田轨之有余于其人食者,谨置公币焉。大家众,小家寡。山田、间田曰:‘终岁其食不足于其人若干。’则置公币焉,以满其准。重岁,丰年,五谷登,谓高田之萌曰:‘吾所寄币于子者若干,乡谷之櫎若干,请为子什减三。’谷为上,币为下。高田抚间田山不被,谷十倍。山田以君寄币,振其不赡,未淫失也。高田以时抚于主上,坐长加十也。女贡织帛,苟合于国奉者,皆置而券之。以乡櫎市准曰:‘上无币,有谷。以谷准币。’环谷而应策,国奉决。谷反准,赋轨币。’”这段对话表明:齐桓公问管子:“怎样建立国家货币制度?”管子回答:“国家如果没有货币制度,富商大贾就会控制国家经济。”齐桓公又问:“这是什么意思呢?”管子回答:“某乡有多少田,有多少人吃饭,某乡从事纺织妇女有多少,多余衣布有多少,都要认真巡视州里,得到的情况可能是:‘田有多少,人有多少,人多土地生产的粮食不够食用有多少缺口。’或者是,‘土地有多少,剩余粮食多少。’一定得统计出标准数据来,这叫总体数据统计,然后计划发行经过全面筹算的货币。预计土地收成高于粮食需求的地方,可以提供贷款。大户多借,小户少借;山田和中等土地且年收不够粮食消费,也贷放公款以维持生活标准。第二年,年景好,五谷丰登,就对上等土地的农民说:‘我贷给你的钱是多少,乡中粮价多少,请按照十成减三的标准折价还粮。’这样粮价就会上涨,币值下跌,上等土地的粮食由官方控制后,中等土地无法补足,粮价上涨很多;山地由于有君主的贷款,赈济其不足,不至于过分损失,只是上等土地的粮食由国家控制,使粮价上涨了很多。妇女纺织的布帛如果符合国家需要,都收购起来并立下契劳,按乡里的市场价格注明:‘国家没有现钱,只有粮食,用粮食折价收购。’通过卖掉粮食清偿买布的契劳,国家需要的布帛得以解决。”(www.xing528.com)

按照《管子》所阐述的思想,国家必须建立一种制度,来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换问题。国家也需要借助于这种制度,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在这里《管子》在两千多年前所阐述的思想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阐述的思想是相互吻合的。《国富论》所倡导的思想是以引导人们以货币交换货物,或以货物交换货币,亚当·斯密指出:“为要探讨支配商品交换价值的原则,我将努力阐明以下三点: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换言之,使商品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有时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4]相比较而言,《国富论》当然比《管子》所阐述得要深刻的多。《管子》谈到了货币制度,但对价值尺度的概念并不清晰。当然《管子》始于春秋,成书于汉代,而亚当·斯密生活在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我们春秋战国时代,商品交换还远不十分便利,而18世纪的英国已经面对广阔的资本主义市场。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看到了使用金属货币的便利。到了18世纪的英国,人们更看到了使用金属货币的便利。亚当·斯密指出:“随着产业进步,商业国发现了同时使用数种金属货币的便利:大的付款就用金币;价值不大不小的买卖用银币;数量更小的买卖用铜币或比铜更贱的金属铸币。在这三种金属中,他们往往特别选定一种作为主要的价值尺度。而他们所选择的,似乎都是最先用作商业媒介的金属。他们在没有其他货币可用时,就已把它用作本位,所以后来即使需要改变,也往往仍旧使用。”[5]

就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民之能明于农事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已民疾病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知时:曰‘岁旦阨’,曰‘某谷不登’,曰‘某谷丰’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此国策之者也。国用相靡而足,相困揲而资,然后置四限,高下令之徐疾,驱屏万物,守之以策,有五官技。”[6]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农产品市场上,黄铜一斤,价值八石粮食;善于养殖六畜的人,国家奖励黄铜一斤,价值八石粮食;擅长种植瓜果蔬菜并能提高产量的,奖励黄铜一斤,价值八石粮食;能医治疾病的,奖励黄铜一斤,价值八石粮食;通晓天时,预言将有天灾,预言粮食歉收或丰登的人,奖励黄铜一斤;精通种桑养蚕,使蚕不生病,都奖励黄铜一斤。这是当时管理国家的大事,做的好国家就富裕充足,商品交换可以使万物流动、货币自由流通吞吐,这种使国家富裕强大的办法,在当时被各诸侯国所推崇,以致对后来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