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生读经史子集:医史交汇与医学文献的整理利用

医学生读经史子集:医史交汇与医学文献的整理利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隋唐大一统王朝建立后,两代王朝均注重藏书和文献的访求整理,对于医学文献的整理利用也格外关注。正是在历代医家和史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医文献得到不断收集、考证、校释、辑佚、编纂等各种形式的整理利用,才使得古奥繁富的中医文献得以保存与流传,使中医学的

医学生读经史子集:医史交汇与医学文献的整理利用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推动着历史文献的搜集、保存、校释、考证、辑佚、分类、薄录等文献研究工作的繁兴和发展。医学文献是历史文献的一个重要门类,随着历史文献研究的经验累积和学术进展,对于医学文献的整理利用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史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而成为古代医学与史学发展的重要交汇点。历代在出现众多医家投身于医学文献的校释整理的同时,也有大量史家投身其中,共同推动了中医文献的校勘整理,为古奥繁多的中医文献的保存、传承和后人的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早在西汉末,著名学者刘向奉命与任宏、尹咸、李柱国等校定皇家藏书,成为中国古代首次由官方组织的大规模的校书活动。其中,侍医李柱国负责校理方技类的医学文献,开创了中国古代校理医书的先河。校书的成果经刘歆的整理,成为《七略》,是中国古代文献学史上最早的目录学专著。到东汉,史学家班固依据《七略》撰成《汉书·艺文志》,其中的“方技略”收录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四类医学文献共36家868卷,是两汉时期医学文献整理的重要成果。

两汉以后,史学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历史文献研究的巨大进步。而中医学自两汉时期学术体系正式形成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实用经验和临证各科获得快速发展,出现了众多综合性方书和临证专科著作,医学文献数量激增。到隋唐大一统王朝建立后,两代王朝均注重藏书和文献的访求整理,对于医学文献的整理利用也格外关注。这一时期,不仅官方组织编纂了《四海类聚方》《四海类聚单要方》等大型医方著述及《诸病源候论》《新修本草》等证候、本草学专著,医家对《内经》《难经》等古医经的注释、校勘之风也开始兴起,出现了杨玄操的《黄帝八十一难经注》、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与王冰次注《素问》等一批古医经注释、校勘的重要成果。其中,杨上善所撰《黄帝内经太素》是现存对《内经》最早的全面校释和分类的著述,王冰次注《素问》也是目前单纯校释《素问》最早的一家,在《内经》的整理利用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降至宋代,随着雕版印刷的流行及活字印刷的出现,刊印古书蔚然成风,推动了金石学、目录学及刊误、纠谬、考异、辨伪、注释、类纂等历史文献研究的全面发展。印刷术的进步与历史文献研究的兴盛,以及宋代帝王对医学的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医学文献的整理编纂进入到成就辉煌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官方不仅组织编修刊印了《圣济经》《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开宝本草》《政和经史政类备用本草》等诸多大型的医学理论、医方、本草著述,还特别设置了校正医书局,敕令掌禹锡、林亿、张洞、苏颂等人对古代医学文献展开大规模校正,成为中国古代政府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医籍整理活动。

宋代以前,古代医籍主要通过手抄流传,文献散佚和讹误都非常严重。经过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的校勘整理,历代流传下来的医籍文献质量明显提高,成为古代医籍的范本,后经印刷发行,为古代医学的广泛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存世的《素问》《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隋唐以前的大部分医学典籍,都是经过林亿等人的校定整理而流传下来的。林亿等人为保存和传播中国古代医学文献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朝在官方组织医家编修医书、整理古籍的同时,史家在医书目录的编纂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宋代史学在目录学研究上有巨大发展,除了官修目录《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外,私人藏书目录也大量出现,如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另外,著名史家郑樵的《通志·艺文略》也是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目录学著述。在这些综合性的目录学著述中,医书目录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书所收载的医书目录和撰写的有关提要、评论在医学研究及辑佚、保存古代医籍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将图书分为12门类,医方类位居第十,成为与经、史、子、集并驾齐驱的12类之一。在医方类中,又进一步细分为26种,共收录各种医书662部,7382卷,其对医学书目的分类之细、收载之全体现了医书目录编纂上的重大进步。(www.xing528.com)

两宋以后,中医学进入到学派争鸣的繁荣发展时期,医疗技术和医学理论不断提高,加上印刷术的进步,医学文献不仅数量大幅增长,出现了众多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类著述,在注释、校勘和目录编纂上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到了清代,在乾嘉考据学派的学术推动下,中医文献的注释、校勘、辑佚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而康乾年间《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编纂更使医学文献的整理利用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

其中,《古今图书集成》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共分为6汇编,32典,6117部,10000卷。医学图书主要集中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中,仅为全书6117部之一,但内容已非常丰富,引用古今医书108部,包括医经注释、脉法、外诊、脏腑经络、诸疾、外科妇科儿科,以及历代名医列传、文人论医诗文和医林逸事等各种文献,分类编纂,通称《医部全录》,对中医历代文献的载录十分全面,是规模最大的医学类书。

与《古今图书集成》作为类书的分类编纂不同,《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将历代重要图书文献全文载录,共收书3461部,79039卷。另外,《四库全书》还载录了只记书名和内容提要的存目书6793部,93551卷,堪称历代图书文献的空前汇编。四库收入的医学书籍同样数量众多,共著录书目97部,存目书94部,合计2529卷。与此同时,《四库全书总目》还对收入《四库全书》的医学书籍及一些虽未收入但仍有价值的医学图书撰写了关于这些图书的书名、卷数、篇目、真伪、图书作者、版本源流等方面的内容提要,使其文献价值更加凸显。

从汉末刘向校书,李柱国开校定医书的先河,直至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与《四库全书》中医部文献的纂修,医学文献作为医学研究的载体和历史文献的重要分支,成为医家与史家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正是在历代医家和史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医文献得到不断收集、考证、校释、辑佚、编纂等各种形式的整理利用,才使得古奥繁富的中医文献得以保存与流传,使中医学的文献宝藏得以赐惠后学,为中医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