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则天、唐玄宗:虎头蛇尾的介绍

武则天、唐玄宗:虎头蛇尾的介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则天摄政期间,地方官吏营私舞弊的现象相当普遍,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狡兔死走狗烹,武则天为了平息民愤,将这些酷吏一一铲除。还有武则天荒淫无比的私生活,宠幸情夫张易之、张昌宗、薛怀义等等,滥用无度,其铺张浪费已到惊人的程度。在完善机制的同时,唐玄宗三令五申,接连发布反腐的红头文件。于是在公元728年,唐玄宗按照御史中丞李林甫的建议,绢每匹计五百五十为限,赃款超过此限一律判处死刑。

武则天、唐玄宗:虎头蛇尾的介绍

公元691年,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发动历史上最为震撼的一次女权运动,废唐帝国建立大周王朝,成了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据史学家雷家骥考证,这位史上最彪悍的女权主义者名约字明空,是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暴力女。

武则天崛起之初,为了笼络人心、树立权威,在反贪反腐、澄清吏治上也不是毫无作为。公元684年,武则天改年号为光宅,实行政治赦免,发布了反贪诏令,“其犯十恶常赦所不免,官人枉法受财,监临主守自盗,盗所监临,劫贼伤人,故杀人谋杀人已加功者,并不在降限。”——将贪赃枉法的腐败分子十恶不赦、故意杀人罪犯同列,被排除在政治赦免之外。

垂拱年间(公元685-688年),武则天又仿照前朝,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负责监察朝廷中央各个官署。又设立了右肃政台,负责监察地方州县,观察民俗民情。左、右肃政台为最高的反腐行政机构。

左肃政台(即御史台)设置巡察使八人,每年春、秋派出巡察地方州县。春季出巡的称风俗使,秋季出巡的称廉察使。巡察使巡察的科目共计四十四条,每年三月离京,十一月回京复命。公元690年左右,武则天不再每一年都遣使出巡地方,只有奉皇帝的诏敕才出巡。

公元691年,武则天又派遣十道存抚使巡察地方州县,从此十道存抚使挑起了地方反腐的重责。存抚使通常由左、右肃政台内外五品以上,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官员充任。分十道巡察地方,重点督查地方官员的政风廉政建设,每隔两年轮流交替一次。十道存抚使各有两名助手,也就是判官。如果事务繁忙,分身乏术,那就另外设立支使,协助存抚使开展各项反腐工作。从公元709年开始,十道存抚使改称十道按察使

武则天摄政期间,地方官吏营私舞弊的现象相当普遍,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拥唐派对武氏势力的强力抵制,使得武则天更加迷信暴力,将吏治寄托在残酷的铁血政策。于是从垂拱初年开始,酷吏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像索元礼、周兴、万国俊、来俊臣等相继粉墨登场。这些酷吏都是武则天最犀利的爪牙,他们不惜动用最残忍的手段,如来俊臣、索元礼联合研制出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着即承、失魂胆、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等十种枷刑来残害异己。两人还合编了一本叫《罗织经》的刑讯逼供教科书。

随着武则天登上皇位,以及大周政权的稳固,酷吏已经完成诛锄异己的使命。狡兔死走狗烹,武则天为了平息民愤,将这些酷吏一一铲除。但是酷吏清除之后,朝政掌控武氏家族手里,武则天又面首干政,完全不谈反贪反腐。

大周王朝,这个历史上唯一由女人掌持的政权于是出现了龌龊不堪的腐败现象。如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李令月权倾一时,武氏家族的武承嗣、武三思一度霸持朝政。还有武则天荒淫无比的私生活,宠幸情夫张易之、张昌宗、薛怀义等等,滥用无度,其铺张浪费已到惊人的程度。

张易之兄弟骤贵之后,气焰嚣张,强夺庄宅、奴婢、姬妾不可胜数。张易之曾经建造一座大堂,极其壮丽,耗费人力达数以百万计,“红粉泥壁,文柏帖柱,琉璃沉香为饰”。张易之孝敬老母亲阿臧的七宝帐是亘古未有,用金银、珠玉、宝贝装饰,“铺上象牙床,织犀角簟,鼲貂之褥,蛩虻之毡,汾晋之龙须、河中之凤翮以为席”,原料都是稀世珍品,价值倾国。至于张氏兄弟的贪污受贿,更是不堪一提。

武则天跟隋炀帝一样,也是个半天使半魔鬼的奇特结合体。她在位期间重视科举制度,维护边疆稳定,发展社会经济,堪称杰出的女政治家。但是她崇尚暴力,为了稳固政权,推行以暴治国的政策,残杀文武大臣。滥用酷吏,迫害正义人士。为了收拢人心,扩大科举,致使官僚队伍空前庞大,在朝廷内部形成腐败、贿赂之风。武则天统治后期,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反腐措施,而且宦官得势,政治危机日益加剧,使得武周王朝迅速覆灭。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的皇后韦氏企图复制武则天的辉煌,擅权专政。大唐帝国就像暴风侵袭之后的草料场,一片混乱。韦后被诛杀之后,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又兴风作浪。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先发制人,一举扫灭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唐帝国进入最辉煌的阶段——开元盛世。

李隆基上台称帝,他就是唐玄宗。唐玄宗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收拾残局,消除老祖母当家所带来的种种腐败,让大唐帝国重新焕发出荣光。

唐玄宗首先建立反腐机制,改组御史台,让他们能够行使正常的监察功能。在地方,武周时期一度中断的巡察制度也逐步恢复起来。公元714年,十道按察使又开始运作。公元733年,唐玄宗对地方反腐重新布局,将全国划分成十五个监察区,每个监察区常设采访使。唐玄宗还专门出台了一个反腐法规《六察法》:察官人善恶、察户口流散、察农桑不勤、察妖猾盗贼、察德行孝悌、察黠吏豪宗。采访使就依据这个《六察法》,对地方官员进行严密的监督。

在完善机制的同时,唐玄宗三令五申,接连发布反腐的红头文件

公元713年,唐玄宗下诏说,“至如官典受赃,国有常法。承前虽有处分,在外多未尊奉。且不戒视成为暴,不令而罚为虐,岂会容之自久,将训导之未明欤?……今日已前,既往不咎,从今以后,有犯必绳,朕不食言!”——丑话说在先,别说我没有警告你们。从今以后,如有发现贪赃枉法的一律绳之以法,决不食言!

公元722年,唐玄宗下了一道更为严厉的反腐诏令,“自今内外官有犯赃至解免已上,纵逢赦免,并终身勿齿。”——有贪污受贿而被免职的官员,不但遇到大赦不予宽饶,而且终身禁止录用。(www.xing528.com)

当时贪污受贿是按照实物(绢)来确定事实的,赃物超过十五匹以上都要处以极刑。但是问题来了,全国各地物价不一样,湖北一带的绢布便宜,贪污三百就得掉脑袋。而洛阳一带的绢布昂贵,贪污七百才被砍头。这儿一来,导致了对贪污犯的处罚标准出现了混乱。于是在公元728年,唐玄宗按照御史中丞李林甫的建议,绢每匹计五百五十为限,赃款超过此限一律判处死刑。并强调,“其应征赃入公私,依常识”——腐败分子的非法所得一律没收充公。

为了严惩贪腐分子,公元734年,唐玄宗下诏:“犯罪逃走者,其赃即先征纳。后捉获推勘,赃数减少,不在却还之限。”——贪腐分子畏罪潜逃,先没收他的全部赃物。如果日后落网,经过审讯,即使发现贪污受贿实际数额减少了,也不予以退还。

但是在天宝年间,唐玄宗怠于朝政,日益奢靡。特别是权臣李林甫、杨国忠当政之后,腐败风气在朝中渐渐蔓延开来。唐玄宗也放松了惩治腐败的双手,贪赃枉法的底线不断抬升,甚至可以用金钱来赎买。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唐玄宗发布诏书,“官吏准律应枉法赃十五匹合绞者,自今已后,特宜加至二十匹。”

唐朝初期,贪污受贿达到十五匹就要被绞死,这跟其他历史朝代受惩罚官吏贪赃的数额相比,算是很低的了,也表明了唐朝初年吏治是比较清明,大多数被处分的贪官污吏赃款数额不是很大。现在唐玄宗把贪污犯的绞刑标准从赃十五匹提高到二十匹,固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关,但是对贪腐分子的处罚力度却大大减轻了,无疑纵容了贪污受贿等不法行为的发生。

另外,唐玄宗后期,贪腐分子还可以用金钱或服劳役的形式为自己赎刑。

其实赎刑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就存在过,老百姓犯法了,可以用实物绢布来赎罪。隋唐以后实物由绢布变为铜,但铜是铸造钱币的原料,民间不可能大量持有。唐玄宗就于公元747年发布诏书。实行赎刑改革,“其赎铜如情愿纳钱,每斤一百二十文。若负欠官物,应征正赃。及赎物无财,以备官役折庸。其物虽多,止限三年,一人一日折绢四匹。若会恩旨,其物合免者,停役。”——按照每斤铜兑换钱一百二十文的比例,实行“以钱折铜”的赎刑方式。同时规定,因贪腐而应没收的赃物,也可以用服劳役来代替,这实际上是宣布也可以用劳役方式来为你的贪赃枉法买单。

唐玄宗实行“以钱折铜”的赎刑方式,虽然有利于解决贫民缺乏钱财的矛盾,增加了国库收入,但是其本质是维护特权阶级的利益,也为那些贪腐分子逃脱法律的制裁大开方便之门。

唐玄宗君临天下四十四年,可以他的年号划分为开元、天宝前后两个阶段。开元年间,唐玄宗任用贤相姚崇、宋璟,大力整顿吏治,扭转了武则天时期带来的贪污腐化,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从而使大唐帝国进入全盛时期。但是天宝年间,唐玄宗逐渐沉溺于奢靡腐化的生活,纵欲声色,尤其宠爱杨贵妃,怠于朝政。两大权奸李林甫、杨国忠趁机独揽大权,操纵朝政。腐败现象又重新抬头,并呈现出日益恶化的趋势。

李林甫素有“口蜜腹剑”的恶名,比笑里藏刀、杀人于温柔之间的“李猫”——李义府更加阴险凶残,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李林甫巧言令色,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由此得到重用,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霸持朝政。唐帝国的没落,就是从李林甫执政开始的。

李林甫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疯狂地搜刮钱财,生活极度奢靡。“舆马被服,颇极鲜华。”在京城拥有一处庞大的田庄,最顶级的豪宅,碧瓦朱檐,富丽无比。膏腴良田,水磨转悠悠,美景不可胜收。李林甫在长安城东还有一处薛王别墅,密林亭院,幽雅深邃,堪比皇家园林。唐玄宗赏赐给他的天下珍玩、美女歌姬,不胜枚举,任凭李林甫享受挥霍。

杨国忠比李林甫更加专横、更加腐败。他掌权之后,疯狂贪污受贿,先后接受的赃物多达三千万匹缣。杨国忠不但自己受贿,而且还纵容、包庇手下贪赃枉法,结果形成一个以杨国忠为首的腐败集团。其成员包括翰林学士张渐、窦华,中书舍人宋昱,以及吏部郎中郑昂等等。他们狗仗人势,公然到处索贿,前来贿赂的官员“车马盈门,财货山积”。

李林甫和杨国忠就像两台强劲的鼓风机,不停地把贪腐的邪恶之风吹向唐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朝廷上、地方上,甚至那些毫无乐趣的宫中太监们也开始对贪污受贿如痴如醉。深受唐玄宗宠幸的大太监高力士,还有黎敬仁、牛仙童、王承恩、边令诚等太监,担负了五花八门的使命,什么内供奉、外监节度军、修功德、市鸟兽。每一次出差都成了受贿敛财的良机,赃物数以万计。回来之后纷纷成了暴发户,大肆购买田产,结果长安城内百分之六七十的“甲第池园、良田美产”都落入太监集团手中。

在唐玄宗后期,贪官污吏横行,腐败现象普遍化,朝政混乱,野心勃勃的安禄山和史思明看到有机可乘,高举叛旗,终于把傲视天下的大唐帝国推到悬崖边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